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了,可是他没儿子,这让内阁首辅杨延和很是苦恼,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朱厚照没有儿子,那么继承人便只能在兄弟中找,可是朱厚照唯一的亲兄弟朱厚炜幼年便夭折了。
这下朱厚照的兄弟也没有了,只好再往朱厚照的父辈明孝宗朱祐樘这辈兄弟中寻找,明孝宗有两位兄长但是都早逝并且没有留有子嗣,不然也轮不到朱佑樘继位了。
朱佑樘还有一个四弟,即兴王朱祐杬,此时他尽管也已经死了,但好在他还有两个儿子,不过在朱厚照驾崩的时候,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熙也已经死了。
所以最终朱厚照的皇位,只能交给了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明世宗,而我们更喜欢以他在位时期所用的年号称呼他,即嘉靖皇帝。
按照辈分算,朱厚熜其实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
嘉靖皇帝并没有堂兄朱厚照的忧愁,因为他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忧愁,因为他的前两个儿子也没有活到成年,皇权的继承权自然落到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朱载坖身上。
朱载坖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史称明穆宗,年号隆庆。
在明朝的诸多皇帝中,他可谓是最为低调的一位,甚至他的真实姓名都被史书记错了,他在位期间却做了相当多的大事,尤其还为明朝赚回了世界上一半的白银。
可惜的是,他仅仅只做了6年的皇帝。
名字争议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是却伴随着一生,我国是个重视历史的国家,自然特别重视历史的严谨性。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名字很少有被搞错的例子,可是朱载坖却是个例外,在历史之中,他的名字还有朱载垕一说,这就很有意思了。
在《明穆宗实录》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名讳,这也是争议的关键所在。
不过在《明世宗实录》中却记载了: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第四子载圳,除此之外,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布政司刊本《皇明诏令》中也明确提到了朱载坖这个名字。
纵观明穆宗的生平并没有改名字的记录,所以朱载垕所指之人并不是明穆宗,可是在万历年间,文人卢翰所写的《掌中宇宙》一书,却将明穆宗写成了朱载垕,后来的一些史料便也沿用这一名字。
到了清朝时期,在些史书中,便完全将这两个名字混用,比如说傅维鳞所作的《明书》,本纪部分所写的是朱载垕,纶涣志部分则又写作朱载坖,令人傻傻分不清楚。
究竟是从元从土还是从后从土,直到现今依然没有盖棺定论之说,不过正史还是偏向于前者,至于说朱载垕这一名字,一些学者认为指的是齐东安和王。
还别说,连名字都有争议,这在历史上诸多的帝王中还真是少见,怪就怪明穆宗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甚至说到他的年号,很多人都与之对不上号。
可是我们却不能小看了他,因为在明朝诸多奇葩皇帝中,他的所作所为可谓可圈可点。
在位六年就历史功绩来看,朱载坖是位相当有作为的君主。
他即位之初,明朝已经千疮百孔,不仅有内忧,而且还有外患,稍有不慎,这条艰难航行的小船便有覆灭的危险。
人有病,得看;国家有病,得变。
朱载坖本身的能力或许不足以为大明来一场换血行动,可是他却懂得用人和放权,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人,就是在他的支持和重用下让明朝在政治上焕发出了新机。
尤其是张居正,他的改革成为了明朝乃至整个历史上大事件,如果没有这次变革,大明根本不会有后来的万历中兴,甚至还有没有万历皇帝都是个未知数。
在政治上兴利除弊,在军事上,朱载坖也没闲着,当时东南沿海的倭寇已经成为了祸患,时常侵扰福建等地的百姓,于是他又启用了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名将,加强边防。
政治清明,武力强盛,一切都欣欣向荣。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事迹莫过于隆庆开关这件大事。
在明朝时期,朱载坖的老祖宗们一直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清朝建立一直沿袭,这使得中国完美地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这亦为数百年后清王朝被西方列强欺凌埋下了祸根。
所以隆庆开关这事引起的轰动非常大,这一政策使得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纵观朱载坖在位期间,从全球流入大明的白银多达3.53亿两,这一数据几乎占据了当时全球的一半。
暴毙而亡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整日被各种荣誉加身,那么就会热衷于享乐,朱载坖也是如此。
他将朝廷大权交给阁臣,将边防大权交给武将,将赚钱大计交给民间贸易组织,可谓是三管齐下,他无需过多操心,大明国势已蒸蒸日上。
于是他开始深居宫中,纵情于酒色,在即位的前两年,朱载坖就封了十三位妃子,嫔以下被临幸的女子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满足自己对女色的迷恋,他每年都增选宫人,一次都在三百人左右,这次女子无一例外,全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妙龄女子。
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入宫,江南地区甚至引发了“拉郎配”的风潮。
即便如此,朱载坖的后宫人数也在每年激增,他的色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是物极必反,朱载坖如此纵欲,引起的结果就是暴毙而亡。
此时距离他登基仅仅只有六年。
所以,色字头上一把刀,没有精钢钻,就不要去揽瓷器活,不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参考资料:《明史》、《明穆宗实录》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