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门诊常常能看到一些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儿童或青少年,以“黑脖子”怎么洗也洗不干净为由前来就诊,这往往是黑棘皮病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黑棘皮病是一种少见皮肤病,以皮肤色素增生、天鹅绒样增厚、角化过度、疣状增殖为特征。起初为色素沉着、干燥、皮肤变粗,呈灰棕或黑色,明显增厚,表面可有小乳头状隆起如天鹅绒状,进而皮纹加深,呈乳头瘤状增生。一般好发于面、颈、腋、背、外生殖器、腹股沟及其他皮肤皱褶处如乳房下、腋窝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黑棘皮病的分类Curth将黑棘皮病分为良性型(肥胖相关型、遗传性型和内分泌型)和恶性型(与肿瘤相关)。良性黑棘皮病多与遗传、肥胖、内分泌有关,幼年发病,皮损较轻而局限,青春期后可缓解。恶性黑棘皮病几乎均与内脏肿瘤相关,可伴瘙痒,约60%的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的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约20%的病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皮肤症是继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黑棘皮病的发病机制随着肥胖患者逐渐增多,肥胖导致的黑棘皮病也十分多见,尤其多见于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绝大多数的黑棘皮病患者体重超标,并伴有其他代谢问题,如内分泌异常、三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等。关于其发病机制,多认为肥胖患者高水平胰岛素刺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受体,进而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IGF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可调节IGF-1的活性,使IGF-1半衰期延长,促进IGF向靶组织的运输,并可调节具有代谢活性的游离IGF-1水平。在高胰岛素血症肥胖人群中,胰岛素诱导的IGFBP-1和IGFBP-2系统性减少可提高局部游离IGF-1水平,从而促进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表现为对称性、天鹅绒样、色素沉着性斑块。黑棘皮病色素沉着继发于棘层肥厚和表皮乳头瘤样增生,而非黑素细胞增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黑棘皮病的治疗黑棘皮病的病因治疗以纠正潜在性疾病为主,例如减肥、纠正高胰岛素血症、停用可疑药物、切除内脏肿瘤均可相应地减轻其症状。目前,黑棘皮病的对症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口服治疗等,其中局部维A酸(他扎罗汀)被认为是一线治疗,其他局部治疗方法还包括外用卡泊三醇、尿素、水杨酸、防晒霜、手术切除等;而口服维A酸(异维A酸、阿维A)是黑棘皮病的有效系统治疗方法,可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达到治疗目的。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能很好地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通过增加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高胰岛素血症,抑制肝脏内的糖异生,进而减少葡萄糖的产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此外,对于肥胖高胰岛素引起的黑棘皮病,减肥可改善IR状态,减轻皮肤病的严重程度。因此,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不要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C的蔬菜和水果。应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减重减脂,可改善黑棘皮病的损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黑棘皮病发病缓慢,无明显疼痛等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如果任其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糖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甚至发展为糖尿病。肥胖导致的黑棘皮病多见于青少年,如果孩子本来就比较胖,一旦出现类似黑棘皮病样的改变,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要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