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读《形而上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180)

坤鹏论 2024-09-08 17:36:29

为什么专家很重要,因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要说服人,专家的身份会让人们从一开始就更容易相信,不管其是否真才实学,以及是否客观公正,如果这个专家再表现得信心十足、口若悬河、真诚正义,那么他就能很轻松地令人们心悦诚服。

——坤鹏论

第九卷第六章(中)

原文:

但“无限”与“空”以及类此诸事物,若说它们潜在地与实现地存在着,其为义,就与它例不同,

譬如说“观看者”或“散步者”或“被看到者”。

因为在后一类例中,这些有时便确然在看或在被看见,这些云谓,就可以完全妥贴地按上。

解释:

接着,亚里士多德又从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解释“无限”等概念。

但是,“无限”与“空”以及诸如此类的许多事物,如果说它们是潜在或是现实存在着,这意思,就和其他的事例不同了,

比如说,“观看的人”或“散步的人”或“被看到的人”。

因为后一类的事例中,有些某时的确正在看或是被看,这些说法,就可以全然确凿。

原文:

至于“无限”虽在潜能上有此存在,然而这类潜能的命意并不指望其实现;

这只在意识上有此潜在而已。

解释:

至于“无限”虽然潜在地有其存在,但是,这类夫在之物并不期望其实现;

只是在意识上有其存在罢了。

换言之,“无限”并在它会在现实中分离地存在的意义上潜在地存在,它仅仅能够在认识中是分离的。

原文:

实际是这样,分割一条线永不能分割完毕,

在分割过程中,潜在的“无限”是有的,但这“无限”毕竟不得实现为独立的存在。

解释:

实际是这样的,划分一条线是永远不能划分完的,

在这分割的过程中,潜在的“无限”是存在的,但这“无限”毕竟不能实现且独立存在。

这个划分线的例子和庄子所引惠施语“一尺之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义相同。

也就是,一尺长的棍棒,每天截取它的一半,永远也不会截完的,这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

亚里士多德解释了为什么“无限”不能实现且独立存在,因为划分的过程不会停止的事实,使得这个现实潜在地存在着,但不能分离地存在着。

这就是说,“无限”不会在现实中分离地存在,它只能在认识中(也就是思想中)存在,而我们说到“无限”时,在现实中它总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即表明一种“无限”的可能性而已。

原文:

因为有限度的动作虽指向于终极而并非终极,

例如人在施行消瘦法时,天天除去一些脂肪,这每天消瘦的活动并不即时达到消瘦的目的,

消瘦法也不是在这一天完全实现;

这样不完成目的的活动就不是实践。

解释:

因为有限的动作虽然是指向极端,但并没有极端,

比如人在减肥时,每天都会减掉一些脂肪,这每天减肥的运动并不会即时达到消瘦的目的,

减肥的方法也不会在这一天两天就完全实现;

这样没有达成目的的活动就不算是实践。

换言之,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在这个运动到达其最终目的(也就是一个潜能的实现之时),它可能要经历一些阶段,这些阶段本身的目的,可能与其总目的有所不同。

就像减肥的总目的是为了获得健康,但它在一定阶段达到的目的只是瘦身,即减轻身体的重量。

到这时,这个运动还不是一个完全的活动,即不是以到达最终目的的全部活动。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0 阅读:0

坤鹏论

简介:由资深互联网及媒体人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