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监控,被判诛族的人为何不跑掉?留下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又琴聊历史 2023-06-10 18:33:05

文 ▎天奕观史

编辑 ▎天奕观史

中国有着非常漫长的封建历史,王朝众多、皇权更替,其间有无数人倒在皇位的征途中,又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继。

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牺牲一切,哪怕是抛弃亲情也要登上九五之尊,因为一旦坐上那个位置,就拥有了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所有人的性命都握在了你的手中。

“天子一怒,血流千里”是一点都不夸张的,最典型的就是古代的“诛九族”制度。

那么在古代,既没有监控又不能验证DNA,为什么被诛九族的家属不趁机逃跑?非要在家等死血流成河?是古人太傻还是另有玄机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如果你被株连了会逃跑吗?

一、族诛制度

在重视亲缘血统的古代制度中,一直都有一项被称为灭门律条的刑罚,那就是“株连九族”。

诛九族是中国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意指一人犯死罪其家族成员“连坐”处以死刑,共同承担责任的刑罚制度。

这种牵连甚众的刑罚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始于商朝,当时被称作“劓殄”,是斩杀犯罪者以及其后代的刑罚,这只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牵连家人,至于真正将诛族形成法律是在春秋时期的秦国。

《史记·秦本纪》中就曾记载,在秦文公二十年,诛三族之罪开始实行;在张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的说法。

二、诛九族是哪九族

那犯人被诛的九族又包括哪些人呢?其实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关于这“三族”,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人说“三族”是指父母、兄弟、妻子,也有指父、母、妻为三族,亦有父、子、孙为三族的说法。秦末时期丞相李斯和赵高,就是被处以诛三族的史例。

除了三族外更残酷的还有延伸的诛五族和七族,当年燕国太子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燕国被灭之后,荆轲全家被处以诛七族的惩罚。

荆轲刺秦王

秦汉以后各朝帝王也有族诛刑罚,据了解,这种残忍的刑罚在隋朝初由隋文帝杨坚废除,但是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又使其重出水面,更是扩展到“诛九族”。

“族”根源于氏族社会,是由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大群体,古代皇帝为了斩草除根,让这个群体再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也就创造性的发明了族诛制度。

诛九族就是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这样的制度简直违背人性,那么诛九族究竟是哪九族?

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在东汉经学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其中“父族四”是指被处以刑罚犯人这边的亲人,也就是犯罪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以及姑姑与她的儿子们、兄弟姐妹的儿女、同族的叔伯兄弟。

“母族三”指母亲这边的亲人,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母亲的姐妹与她的儿子们,而“妻族二”指的是岳父一家和岳母的娘家。

另一个说法就是,由被处“诛九族”罪的人,往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曾孙;横推三从兄弟,这个也是《三字经》中,所说的“九族”。

也有说法是九族是一个虚称,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九是最高之数,这九族是包含与罪犯有亲缘关系的所有宗支族系。

换句话说,在古代被诛九族的一般是重大政治犯罪,一旦罪名确立,只要是与犯罪人沾亲带故的人都将受到无辜牵连,目的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在历史上我们了解到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朱棣杀方孝孺,方孝孺被诛十族。

据明代《野记》中载,当年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了明惠帝的帝位。当朱棣命效忠皇室的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时,方孝孺宁死不从,更是在诏书上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

朱棣大怒,用“诛九族”的罪名威胁他,但方孝孺丝毫不惧,说道:“便是十族奈我何!”

朱棣便把方孝孺的“门生朋友”归入第十族,连同原来九族一并诛杀。最终共杀八百七十三人,因为此事被下狱、流放和充军的人数以千计。

从九族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是牵连甚广,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灭门的惨祸。

最为关键的是很多人都是被无辜牵连,甚至没有见过害他们丢掉性命的人。比如一位大臣因得罪皇帝被株连九族,结果他岳母的哥哥家也受到牵连。

这是不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不说两家人八竿子打不着,在生活中基本也没啥交往,结果还是白白送了性命。

三、古代被诛族的亲属为什么不逃跑呢

很多人可能感到奇怪,九族内至少也有数百人,而且查清这些人也需要时间,古代没有摄像头也没有互联网更不懂DNA技术,这些被牵连的无辜族人,为什么不在被判刑被抓的时间内逃跑呢?

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监控、也没有网络共享,但是说实话想要逃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第一点 古代交通不发达 信息传递性差

虽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一个家族不可能都住在一起,大部分都是分散在各地的,很多亲戚可能十多年都不来往。谁能想到一个常年不联系的亲戚犯罪,竟然会连累到自己呢?

古代信息不畅通,官府内部的通告要早于底层百姓之间的信息流动,被判诛族基本上是皇帝直接下令,等朝廷的公文一级级传下去,官差便会直接拿着枷锁上门。

像这种官方的逮捕活动通常都是非常严密的,所以罪犯族人一般不会知道自己被株连了。那会不会在这期间有人提前报信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各个州府的人员都是登记造册的,海捕的文书也会贴满所有的出入口,给你通风报信的朋友被逮到惩罚更惨。

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提前通知你了,你要是想逃跑,都会有所谓的朋友插你两刀。

而且那个年代交通最常见的就是马车,可就算是快马它的精力也有限,不可能一直驼着你逃下去,一个月你也未必能跑出一个省,逃不掉不说抓到后更是罪加一等,所以只要傻子才会逃跑。

更何况那个年代,百姓心中皇帝就是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深入民心,所以就很少有逃跑的现象。

第二点 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

古代虽然没有电子监控也没有身份证,但是也有非常实用的百姓管理制度。

从秦朝开始古代就有户籍登记制度,秦朝一般会给每家每户的男人发放一种叫“传”(chuán)的东西,小小一张传上记下一个人的籍贯、身份以及长相特点。

到了明代已经有了一种叫“腰牌”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现在身份证的雏形。出门在外,还需要有官府开出的官凭和路引,过城门、住店都是必须出示这些凭证的。

而在明朝,要坐船或是买马匹都离不开这些东西,一旦亮出这些东西逃跑的人就会很快暴露身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代就没有办假证的吗?

其实还是有的,不过能办这个的要么是背后有人要么是个老江湖,一般人接触不到不说,就算有了假证也很难逃出经验丰富的捕快的法眼,这就要说到第三点了。

第三 官府的侦缉制度

早在明朝之前我国就有了一种叫海捕文书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就是一张纸,人脸画得也十分抽象,但是已经能够简单描述出嫌疑人的长相了。

有了嫌疑人的画像再抓人,虽不能百分百的准确,但是海捕文书上一般会写清嫌疑人的特点特征,有了依据也会简单许多。

更何况在1382年,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朝廷就有了负责抓人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锦衣卫镇抚司。

他们专门负责侦察、逮捕和审问,抓人速度非常快行动非常具有突然性,一般在被株连的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已经被秘密杀死或是逮捕了,根本来不及逃跑。

就算侥幸有遗漏,前面说的一些情况加上锦衣卫恐怖的行动力,拿着海捕文书每家每户的去抓,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抓回来。

四、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的“诛九族”

而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发生的是在隋末,在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反抗杨广。

但最后力有不支,被隋军大败后,杨玄感让弟弟杀了自己。在被隋军获得尸首之后,杨玄感被分尸,悬挂城楼示众,并且“罪及九族”。

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常在皇帝身边的大臣,虽然升迁速度比别人快,但也容易得罪皇帝,被皇帝砍头抄家,更有甚者会被皇帝株连九族。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抱着侥幸心理,在被诛族后希望日后能得到官府的赦免。毕竟九族人口众多不一定都杀。比如东晋时期就不杀幼女,有些朝代则不杀老人和小孩。

他们一旦逃跑,被抓回来必定会死,但若老实听话跟着进监狱,说不定还能获得一线生机。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被诛九族的亲属才不选择逃跑。

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来下方评论区一起分享。

0 阅读:0

又琴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