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及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往往都会感叹于它的巨大历史意义。可事实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对于“是否入朝作战”上我国都是有着激烈的争论的,甚至于赞同出兵朝鲜的人数也一度是寥寥无几。
当时列席了政治局会议的毛主席贴身秘书胡乔木在后来谈及此事时,便曾说道:“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而在谈及支持入朝作战时,毛主席本人更是直接说到:“开始只有一个半人支持出兵抗美援朝”。这一个半人中“一个”当然是指毛主席本人,而另外“半个(指的是比较中肯中立,支持有前置条件出兵)”便是周恩来总理。
可以说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毛主席本人无疑是背负了巨大压力的,当然这也彰显了他老人家超前的战略眼光。这一点上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毫不谦虚的说同样是不亚于抗美援朝战争本身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实反对的意见也是极具有现实意义的。一如新中国百废待兴,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土匪、特务没有肃清,军备、训练不充分,部分军民厌战情绪等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困难。
不过,在一开始鲜有支持者的环境中,在毛主席、周总理、彭老总之外其实也有一个“另类”他一开始就态度鲜明的表态支持入朝作战,他就是傅作义。
毛主席还借此在国务会议上以傅作义的态度来动员同志们,有着“傅宜生(傅作义,字宜生)先生他都选择坚决主张出兵,我们还有什么疑虑的呢”之语。
傅作义为何会支持入朝作战?为什么一开始大多数同志都选择反对出兵朝鲜呢?
军事人才 履职水利傅作义,189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临猗县的一户农家。 1915年,他进入保定军官学校,1918年9月毕业。
而在之后的军阀混战中,傅作义也凭借着出色的战绩、保定军校的招牌迅速的登上历史前台。涿州之战,作为一场城市攻防战,他出色的表现也让的获得军界的认可。
中原大战后,他秉政绥远。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有着长城抗战、五原大捷等战役,抗战结束后他升任为12战区司令长官。凭借着军事上的优势,日军的投降空缺,傅作义迅速的将包头、绥远、张家口等城市纳入囊中。
而解放战争爆发后,他作为蒋介石任命的华北“剿总”一直在华北地区与我解放军攻讦。但是他对于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的错误预判,导致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与华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头。
在天津解放后眼见大势已去,又有女儿傅冬菊的劝说,傅作义最终选择了与我党达成协议,北平也和平解放。和平解放的方式也作为标杆,被用于湖南、新疆等地的解放。
建国后,在尊重傅作义的意见后他被调任水利部,担任水利部部长一职务。当时的中国可谓是百废待兴,为了早日恢复和发展经济、民生,各个部门也是诸事繁多。傅作义也带队在黄河查勘水文,然而朝鲜半岛的战争到底还是影响了国内,尤其是美国率军在仁川登陆后迅速的推进,战火直接燃烧到了鸭绿江畔。傅作义也明确的表明了不能对美国的侵略置之不理,应积极支援朝鲜,必要时出兵入朝。
抗美援朝事实上,对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国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准备。而在表明立场,外交努力无果之后,更是直接调整了国防部署,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召开了沈阳军事会议等。但是朝鲜人民军的失败,美军的干涉都让局势迅速陡变,朝鲜也向我国、苏联发出了求援的请求。
怎么办?
当时而言,新中国仍在剿匪作战,西藏等地区尚未解放,土地改革也尚未完成,经济上虽然工农业生产都取得了较大的恢复,可是仍旧是十分困难。相反的美国则可谓是兵强马壮,他们不仅在武器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在后勤补给、工业能力上也是占据绝对优势。
两国相较之下,差距不以道理计。以1950年的GDP对比,美国为2848亿美元,中国则只为574亿人民币;两国的钢铁产量更是差距巨大,美国产量为8772万吨,中国则为60.6万吨。这种差距也让绝大多数同志表态反对出兵,林彪的话便是代表性的——“为了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朝鲜,打烂五亿人口的中国划不来,能否打败美军很难说”。
可是唇亡齿寒,地缘政治上一旦朝鲜彻底陷落,新中国甚至无法保证东北的安全,主权,要知道东北地区可是当时我国的重工业基地,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这一仗其实是必须要打的。
最终,10月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两种意见也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在充分的讨论后意见也逐渐趋于一致。5日,政治局会议也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而这其中傅作义的支持也为毛主席克服很多同志的“恐美症”提供了例证。傅作义还被他请来为同志们阐述其中的利害关系。其后,傅作义还继续为抗美援朝出谋划策。
参考资料: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92页
《彭德怀军事文选》,320-321页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