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宋时轮来到上海公干,进了锦江川菜馆吃饭。闲谈中,宋时轮偶然间得知,饭店老板娘竟然是董竹君,宋时轮一惊:“他是我的救命恩人!”说起董竹君,真是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她的一生,真应了那句“人生虐我千百遍,我待人生如初恋”。董竹君出身很不好,13岁时,家里贫穷,父母就将她当作一件物品,典卖给了长三堂子(俗称“书寓”)当“清倌人”。什么叫“清倌人”?其实就是阁楼里一个说书的。由于她长相甜美,说书时声情并茂,反而成了上海的名角。每天的局票(请帖)应接不暇,认识了许多权贵人物,其中有一个人叫夏之时。夏之时待她不错,两人成了不是夫妻的夫妻。夏之时要为董竹君赎身,老鸨张口就要3万大洋。彼时夏之时囊中羞涩,为钱发愁。后来,董竹君自己设法跳出了火坑,和夏之时在上海结婚。那一年,董竹君不过15岁。“五四”风潮席卷全国,社会上追求自由、民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对于董竹君这样一个不拘礼法、无拘无束的女性而言,这可太符合她的胃口了。有事没事,董竹君就会跑进书店,购买新书、报刊。妇女解放的话题,她最为喜欢。董竹君深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人要想独立,经济上必须不再依附于男性。为此,董竹君筹措钱财,在成都开办了女子织袜厂,招聘了大量的女工。可是这却引起了丈夫夏之时的不满,作为董竹君曾经的恩人,夏之时固步自封,不愿意妻子在外抛头露面,风头压过自己。于是,女权和男权碰撞得火星四溅,两人个性都十分强硬,两人最终劳燕分飞。1929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子女,返回老家上海,和夏之时开始了分居。5年之后,两人签订了离婚协议,双方都恢复了单身。初回上海,董竹君也有过典当度日的困境岁月。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好友李嵩高的资助。在董竹君晚年的自传一书《我的一个世纪》中,她曾写道:李嵩高将带去日本购买枪支的款项借了2000元给我,我思前想后,准备在人流如织的上海开一家饭店。正在这时,交际忙碌的董竹君,接到了友人李棠萼的一通电话。李棠萼说:“竹君,我有一个忙需要你帮一下。”电话另一头的董竹君平静地说道:“什么事,只要我能出力,绝不推辞。”李棠萼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不再遮遮掩掩,就说:“我这有一个共产党,名叫宋时轮,刚出狱,想去一趟武汉。可苦于没有路费和证件,你能帮帮忙吗?”董竹君长舒一口气,说:“就这事啊,我还当什么呢。”于是在李棠萼的联络下,董竹君和宋时轮见了一面,给了宋时轮一笔钱和一些证明文件。这份恩情,宋时轮铭记在心,直言有机会一定要报答。这次分别之后,两人再无交集,董竹君又开始了自己的事业。1935年3月,可容纳四张小桌和少许包间的锦江小餐馆正式开业,主打的就是清新素淡的川菜,走的是精品路线,有着准确的顾客地位。依靠夏之时的人脉资源,小餐馆还得到了上海名流的助力,包括黄金荣、杜月笙等人,都去捧过场。锦江川菜汲取了川菜官场酒宴和民间的精华,讲究刀法和菜品的美化,减弱了辣味,更符合上海人的口味需求。一些招牌菜,比如纸包鸡、干烧冬笋、干炒牛肉丝,让人流连忘返。1936年,卓别林来上海旅游期间,就在此地品尝过香酥鸭。新中国成立以后,宋时轮来到上海公干,进了锦江川菜馆吃饭。闲谈中,宋时轮偶然间得知,饭店老板娘竟然是昔日的恩人。他特意见了董竹君一面,两人促膝长谈,合影留念。1951年,上海市委指示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迁移到华懋公寓,在原有的人员和设备的基础上扩建为锦江饭店。宋时轮还关照了董竹君,替董竹君说了不少好话。“三大改造”以后,仍由董竹君出任锦江饭店董事长,管理饭店的运营。参考资料《董竹君:锦江饭店的创建者》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