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长期以来的雄心是有朝一日成为全球主要制造中心,中国投资者更是将埃塞俄比亚视为海外制造业务的目标国。
几位荷兰商人来到工业园,好奇地问:“我们在寻找合作伙伴,或者投资机会,你们能为我们提供哪些服务?”
莫托 “Motto”热情地说:“你们是第一次来我们工业园吧,这里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个工业园。工业园的二期工程将在春节后开工,并很快会完工。已经有很多人想租我们二期的厂房。这个工业园就像是一个小城市,里面什么都有。我们能自己发电,我们花了很多钱建变电站。管理人员差不多24小时工作,你们可以随时找到我们。这里也很安全……”
这是纪录片《埃塞俄比亚制造》(Made in Ethiopia)中的一幕。6月中旬,这部呈现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经营的纪录片在第31届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进行了国际首映。
埃塞尔比亚长期以来的雄心是有朝一日成为全球主要制造中心,并受益于中国离岸外包浪潮。这个东非国家的战略位置、丰富的劳动力供应以及热情的政府对于注重成本的中国制造商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者都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埃塞受益匪浅,中国企业建造的亚吉铁路、高速公路、工业园、高楼大厦,以及中方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埃塞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提供了大量就业,助推埃塞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
在以制造业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愿景下,今年以来,埃塞俄比亚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对国内工业园和自贸区的建设步伐。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开发公司(IPDC)近日宣布,将大幅增加对该国工业园区的投资。目前,该国共有21个工业园区和自贸区,这一数字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据IPDC首席执行塔德萨介绍,现在在工业园区和自贸区中,从事机械制造、汽车组装、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服装和纺织品生产等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多,其产品主要瞄准欧洲和亚洲等市场。
21世纪初,梅莱斯•泽纳维开始接触意大利及德国几家公司,但尝试无果,他随即将目光投向东方,并收到成效。2011年,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品牌、来自广东的华坚集团来到亚的斯亚贝巴城外中资运营的东方工业区(Eastern Industrial Zone),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厂。
促使华坚迈出这一步的原因很多,既有中国政府的“走出去”战略,也有埃塞俄比亚诱人的鼓励政策、廉价的劳动力和皮革原材料。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不受限制的广大海外市场。由于华坚主要面向欧美消费者,为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马克•费舍尔(Marc Fisher)、寇驰(Coach)和盖斯(Guess)等欧美品牌代工,从埃塞俄比亚生产出口可以不受配额限制并享受相关的关税优惠。因此,与早期尼日利亚的查氏集团以及现在新堡的华人服装厂不一样,华坚主要依托的是埃塞俄比亚出口导向发展政策。
华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获得成功后,随即于2015年兴建第二厂房,位于亚的斯亚贝巴近郊的集团自建的工业园内。如今,两家工厂合计雇用埃塞俄比亚劳工近8000人,年产500万双皮鞋,占埃塞俄比亚皮鞋出口的65%,每年创造外汇收入3100万美元。
恰如在非洲的许多中国企业,华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埃塞俄比亚员工缺乏现代工业职业规范和相对较低的技能水平。华坚集团运用了多种方法提升车间工作的准点率与生产效率,比如开设班车线路助力工人按时到岗、管理人员按迟到扣除奖金、在生产小组之间开展生产竞赛以及采取类似军训的方式管理培训新员工等。华坚集团还会将工人干部送到中国南方的东莞总部培训,回国后他们则在工厂里担任中层管理岗位。
关于劳动状况与薪酬水平,近期一项基于纵向数据比对的研究表明,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制造企业与当地其他外资龙头企业相差无几。但这并不代表工人没有怨言。有研究表明,由于埃塞俄比亚政府惯于以比较威权的手段来调控经济,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和限制。这使得工人缺少集体发声机制,只能以个人行动表达不满。其直接后果就是,在埃塞俄比亚皮革与纺织部门员工出现较高的离职率。作为应对,企业通常需要提供工资以外的一些福利来安抚并留住员工,增强待遇吸引力,比如免费伙食、补贴、奖金及医疗服务。
东方工业园是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建造的第一个工业园。成立于2008年5月,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南部的杜卡姆市,由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投建,目前园区内有100多家民营企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英语: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简称埃塞俄比亚(台译衣索比亚),位于非洲东北,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南苏丹共和国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是非洲联盟成员国,非盟总部就设在其首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坐落于东非高原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国。其全国人口超过1.2亿,其中30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70%。过去几十年中,埃塞俄比亚始终位于世界上最贫困国家之列。但在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执政时期,埃塞俄比亚通过积极制定工业政策,在过去15年中经济始终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在这个东非国家实现人口红利的探索中,中国带来的工业园经济已成为埃塞本土经济改革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柱。
埃塞俄比亚被认为是非洲最有望成为下一个以制造业为重心的国家,中国投资者更是将埃塞俄比亚视为海外制造业务的目标国。当然,这一切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大背景:埃塞俄比亚在认真学习中国经验,借鉴中国模式。
过去的10多年里,埃塞俄比亚工业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效仿了东亚发展型国家模式,即吸引轻型制造业投资,鼓励出口导向的工业,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几年,国际价值链已经开始挤压供应端,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这意味着供应商入行门槛提升,产量要求增加,容错空间更小以及产品单价更低。
这种挑战同样适用于眼下其他试图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导致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中低端制造业出现了空前竞争,客观上也增强了跨国公司的议价能力。因此,对于像埃塞俄比亚这些渴望复制东亚奇迹的低收入国家,此等变化将会造成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近两年的内战也干扰了包括华坚在内的当地企业生产和政府工业政策的安排。故此,埃塞俄比亚工业化的中期前景还不明朗,有待进一步追踪与观察。重点是,如果埃塞俄比亚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营商环境,那么其made in Ethiopia的雄心或许还真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