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诗,为什么会是它?

花间辞景 2024-10-15 16:07:05

文必先秦,诗必盛唐。大唐虽不足三百年历史,却涌现出数千名赫赫有名的诗人。

偶然翻开《唐诗三百首》发现,后人精选的三百余篇诗作,开篇竟是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就连诗圣诗仙的名作都只能排在其后。

这篇《感遇》(其一)究竟有何等魅力,足以成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

如此安排,是因为年代的先后吗?

李白的诗虽在张九龄之后,杜甫的作品却在王维之前,显然非也。

如此选择,是因为成就的高低吗?

且不说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诗歌流传度远在张九龄之上,显然不是。

在通读这首诗三遍之后,我找出了以下答案。

其一:贤臣张九龄,永不改初心

张九龄此人可不简单,少年成名,官至宰相,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推崇的典范。

他自幼聪慧,十三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令广州刺史王方庆赞不绝口,预测“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弱冠之年,就已经喜登进士第,入职校书郎。青年时期又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伯乐丞相张说。因为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五十八岁时升至中书侍郎,即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

一路走来,张九龄心中自然非常感激这位贵人张说的提拔,然而他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趋炎附势,为报知遇之恩多次提醒张说推荐人要多考察品格而不是任人唯亲,这样的举动自然引来张说的不悦。

终于,张说的专横独断遭到了众多大臣的不满,遭到了弹劾,被罢黜相位,张九龄则被贬为冀州刺史。

在此之后的岁月里,张九龄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调任,有升迁,有贬谪,唯一不变的是,张九龄的那颗秉公尽职,选贤任能,直言敢谏的心。所作所为包括但不限于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他对安禄山的预言,看出来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并上奏唐玄宗,然而唐玄宗却认为安禄山是个忠诚善良的人而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结果可想而知,“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如大厦西倾,一时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可惜,张九龄的多次进谏,不仅没有得到采纳,反而触怒了听信李林甫等佞臣谗言的唐玄宗,被贬为荆州长史。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篇《感遇》(其一)便是这时候所作。

其二:兰桂君子,人诗合一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诗风清雅的文学家。自己的赤子之心,没有得到帝王的信任与赏识,他自然会心生失落,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执着追求,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将心中的志向寄托在诗句之中,这首《感遇》(其一)最能代表诗人心之所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与梅、竹、菊并列四君子,自古便是高洁之士的象征,秋桂淡雅,香飘十里,虽不是鲜艳的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在诗人眼中,兰花盛开在温暖的春天里,葱郁茂盛,生机无限;桂花绽放在温柔的秋月下,更显得高洁。

诗人之心,也如兰桂般富有生命力而又高洁清雅。

最后一句更是点睛之笔,“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兰桂的高雅并非来自于隐士们,文人们的欣赏,也并非是为了求得他人的偏爱,而是他们的品性本身,正如诗人一样,是非功过在己,毁誉任由他人。

张九龄的《感遇》之作共有12篇,另一篇也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紧随本首之后: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本诗则是以橘来表明自己的高尚节操,诗人心中的丹橘本身就很高贵,而非地理位置使然,桃李献媚之时,丹橘虽遭受冷落,却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心,正如诗人一样,历经挫折也不改初心。

见诗品如见其人,闻人品便思其诗,达到这般境界的人不多,张九龄是其中之一。

其三:五言之新,意义之远

从诗歌的发展脉络来看,先有五言古诗,再有七言古诗,此后再有律诗和绝句。

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也是按照诗歌出现的先后,先后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乐府、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共八卷,每一卷又选取“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

首卷五言古诗篇便选取了《感遇》二首、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王维的《送别》等名篇。

被收录的唐代五言古诗,没有固定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虽形成于汉魏,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张九龄的五言之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感遇》(其一)这首五言古诗,一扫六朝以来的绮丽之风,注重自身情怀的表达,在唐代五言古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编者蘅塘退士在序言中说: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 他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作为一本学习唐诗写作技巧的工具书,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也希望它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学习做人的道理。

未选取流传度更广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是将这首《感遇》放在第一位,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