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见网络上一些“左右”之争、“社资”之争,其实很多人对这段历史都是道听途说,理解很片面,我也查过很多资料,希望让大家更加明白一些真相。
1.关于开放的问题。
其实在建国之初,我们就已经全面开放了,只是因为当时美苏争霸,我们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不得不选择向当时的老大哥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当时,我们大量引进了苏联的设备、资金、人才、技术。
所以在五几年,我们已经基本上是全面对苏联开放的,也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2.50年代末期,由于苏联的全面撤资,国家陷入了困境。
由于当时时任苏联总统的赫鲁晓夫对中国提出一些极端过分的要求,包括,在中国沿海建立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等,目的就是想长期控制中国,让我们成为他们的附庸国家。
在遭到我们伟人的断然拒绝后,赫鲁晓夫大发雷霆,绝然要把原来援助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全部撤离,甚至扬言要对中国动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最后还是美国把信息透露给中国,从此,中国与苏联开始了全面的对抗,中国把大量的兵力集中在北方沿线。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60年代初的艰难生活。并不完全是制度问题。
在70年代初,中苏实力差距很大,无法单独与苏联对抗,加之美国在此时送出橄榄枝,随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我们的伟人见面,中美开始了建交。
随后就是大量美国资金、技术、军事裝备等进入中国,当时外资就达到43亿美金。在主席去世后,华主席上台,他延续了伟人的政策,继续从西方引进了82亿美元的资金、技术、项目,为国家的建设同样打下了基础。
所以说,扩大开放,引进外资,早就开始了,邓公只是继续扩大而已,并深入推进。虽然说那时两个时期政策有区别,但他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经验,没有谁一开始就知道方向。
3.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中美关系从蜜月期开始走向对抗。
中国发展太快,美国是容不下第二个超级大国的,也是这个时期,中国与俄罗斯开始越来越亲密,联合起来对抗来自美国的压力。
通过这些历史,我们应该认同上级的定调:两个阶段不是分离的,而是连续的,不应该相互否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