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拥立朱聿键的两位重臣,即黄道周和郑芝龙。
相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对黄道周应该比较熟悉,这里我简单说说。
崇祯十一年,黄道周在朝堂之上斥责杨嗣昌的议和方案,当廷顶撞崇祯,指责其忠奸不分。被崇祯帝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上疏崇祯,举荐黄道周出任辅臣,即入阁。崇祯看到奏折后大怒,将解学龙、黄道周通通下狱,打了黄道周八十板子,充军广西,永不叙用。
崇祯十四年,在杨嗣昌的精心筹划下,各地民军是势若燎原,明军屡战屡败,而杨嗣昌又于当年暴病身亡。崇祯此时想起了当年在朝堂上痛骂杨嗣昌的黄道周,就下旨将黄道周复官,入京召见。
黄道周的脾气,可不是你崇祯想用就用、想罚就罚的,他上疏称病辞官,回到福建漳浦老家。
南明成立后,由于黄道周之前的巨大声望,弘光招他重新出山,从事老本行礼部尚书。干了没多久,因为他看不惯钱谦益,后来又辞去礼部尚书的职位,继续赋闲。
弘光覆灭后,黄道周南下福建,当时群龙无首,还没投降清朝的南明官员中级别最大的就是他了,所以他成了有话语权的人。
然而虽然黄道周有话语权,却没有实权,此时福建真正的实力派人物,是郑芝龙。
现在提到郑芝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郑成功他爹,南明将军,仿佛他的热度都是蹭他儿子的。
错!郑芝龙的名气可不是郑成功给他的,事实上,后来郑成功抗清的资本就是郑芝龙打下来的。用一个比较时髦的称谓形容郑芝龙,那就是“海贼王”。
郑芝龙,字曰甲,号飞黄,拉丁文名字为Nicholas Iquan,音译为尼古拉斯·一官,福建南安人。这里比较凑巧的是,郑芝龙和洪承畴是老乡,这在后来害死了他。
郑芝龙出生在一个公务员家庭,他爹郑士表是县衙的小吏。然而在明代,官员的工资都很少,小吏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南安是个穷地方,没啥油水,所以一家人过得很清苦,自然也没钱供郑芝龙读书,
郑芝龙17岁那年,他爹将郑芝龙和几个弟弟逐出家门,逼他们自谋生路。郑芝龙孤苦无依,跑到澳门投靠他的舅舅黄程。当时的澳门被葡萄牙人租下了,是走私、贸易的据点,还帮明朝代工大炮,所以各国商人云集,说什么语言的都有。
在这种环境下,郑芝龙学会了日语、荷兰语、葡萄牙语,并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天主教徒。
郑芝龙的舅舅黄程是个商人,干走私买卖,从东南亚收购蔗糖、麝香和毛皮,或走私进内陆,或卖到日本,牟取暴利。由于郑芝龙精明能干,还懂各国语言,黄程就经常派他去日本进行海外贸易。
在日本卖货期间,郑芝龙认识、并投靠了一个当时在日相当有实力的富商,李旦。
李旦是个华侨,老家是福建泉州,少年时因家贫去当海盗,混了十几年竟然成了海盗头子,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船队,而且是武装船队。当时的西班牙、荷兰商船十分畏惧李旦,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Captain China”。
买卖干大了之后,李旦又从事了另一项高大上的工作,即政治投资,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就曾得到过他的帮助,所以他在日本的地位甚至要高于一般的大名。
由于李旦早年在菲律宾与西班牙人结仇,所以非常痛恨外国船队,专门拦截他们,当时名义上属于西班牙统治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饱受其苦。
你要知道,在明末,西班牙人已经控制了菲律宾,横行南海,荷兰人已经在台湾建立了据点,福建沿海的制海权几乎都在西方人手中,李旦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
郑芝龙起初在李旦门下担任翻译等工作,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深得李旦信任。李旦将郑芝龙“抚为义子”,郑芝龙对李旦也是“以父事之”。
在日本期间,郑芝龙娶了日本妹子田川松,于天启四年生长子郑森。
截至此时,郑成功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然而接下来,更顺的事情来了。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这个李旦很有可能是个太监,或者当太监未遂,反正没有那方面功能。反馈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虽然李旦富可敌国,且身处日本这种风气比较开化的国家,但是他并没有妻室、也没有血亲子女。
部分史料记载的李旦之子李国助,其实是李旦的义子。
就这样,郑芝龙成了李旦的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在李旦死后继承了其所有产业。包括在日本的房产、在台湾的数千顷土地和那支庞大的武装船队,共有大小船只600余艘,其中有三艘是仿制西洋的双层三桅炮舰。
从天启六年开始,郑芝龙开始从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招募大陆流民、饥民去台湾种地,他给出的酬劳合理,应募者如云。除了招人,他还赈灾,“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你要知道,在明末,大部分地方官是很混蛋的,只顾自己捞钱,谁管民间死活。现在郑芝龙出现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东南沿海一带,郑芝龙的声望迅速提高,很多地方的村民出现了只知郑氏、不知官府的情况。
然而郑成功的行为,却得罪了各方势力。
东南沿海的地方官上报,郑芝龙是海盗,试图剿灭;
海盗同行们嫌郑芝龙抢了自己的饭碗,想要干掉他;
在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对郑芝龙垄断海上贸易权不满,与其多次冲突。
需要说明的是,最早开始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西方国家不是荷兰,而是西班牙。西班牙人主要占领的是北台湾地区,全盛时期他们在北台湾建立了三个省区:淡水、哆啰满(台湾新北市贡寮区)、蛤仔难(台湾宜兰县)。
由于明朝、日本的闭关锁国,加之台湾原住民极力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烧毁了他们的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西班牙人在台湾的处境日益恶化。后来,西班牙在亚洲的根据地菲律宾吕宋岛发生动乱,西班牙人从台湾调走大部分兵力,前往吕宋岛平乱。之后,西班牙在台湾的殖民势力就衰弱了了下去。
除了西班牙和荷兰的势力,还有台湾原住民建立的大肚社政权和大陆移民势力,而郑芝龙,就是大陆移民势力的总头领。
1624年,郑芝龙在台湾南部地区(其领地与荷兰人殖民范围重叠)开府竖旗,组建了一支地面武装力量,以保护其在当地的大片耕地。
1625年,曾为海盗、时任福建水师把总许心素勾结荷兰人攻击郑芝龙船队,被击败,许心素被郑芝龙斩杀于厦门。
1627年,驻台荷兰殖民军与在台湾的郑氏庄园庄丁发生冲突,最终演变为一场千人规模的战争,荷军败,被击毙50余人。被迫向郑氏庄园赔偿损失,并保证严格约束自己的军队。
1628年,郑芝龙招纳漳州、泉州饥民数万人到台湾屯垦定居,开垦荒地万余亩。
当年9月,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归顺明朝。明朝任其为总兵,仍统辖其原来军队,令其“剪除夷寇、剿平诸盗”。
至此,郑芝龙开始了其官方生涯,其对手是其他海盗、荷兰人和倭寇。
1630年,荷兰人开始转变策略,协助郑芝龙剿灭了海盗李魁奇,以换取郑芝龙不再攻击其商队,并希望同中国大陆自由贸易。
在李魁奇被剿灭后,明朝继续海禁,让荷兰人有了被玩弄之感,决心以武力打开中国贸易大门。
163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1艘主力舰,加上海盗刘香50余艘海盗船组成荷兰—海盗联合舰队,与郑芝龙率领明军舰队(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船)在金门东南料罗湾激战。郑芝龙扬长避短,不跟荷兰人拼舰炮对射,以小型火船冲击其阵营,大败之。烧毁荷兰主力舰5艘,生擒1艘,刘香50余艘海盗船全部被毁,生擒荷兰人118人。
战后福建巡抚邹维琏在奏捷书中称:
“此一举也,生擒夷酋一伪王、夷党数头目,烧沉夷众数千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戫斩夷级二十颗,烧夷甲板巨舰五只,夺夷甲板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
“闽粤自有红夷以来,数十年间,此举创闻。”
此战过后,郑芝龙声名大噪,明朝默许其掌控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权。
1635年,郑芝龙在广东海战中大败刘香,逼其自焚而死。
1639年,郑芝龙再次击败荷兰人的舰队,焚毁其五艘主力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军舰队大伤元气,从此也开始遵从郑芝龙的规定。
自此,郑氏掌握了整个东南沿海的制海权,不管哪个国家、哪股势力,凡是到这个区域的商船必须花钱购买明郑的令旗(贸易许可证),他一律抽成,不然百分百被其船队拦截。史载:“岁入千万计”,民间称其为“闽海王”,朝廷誉其为“八闽长城”。
1629年是崇祯十二年,可以说,在这个时间点,郑芝龙想要收复台湾,是易如反掌的。其实他根本都没必要动刀动枪,只要停止给荷兰商船发放贸易许可证,在台湾几个据点里的荷兰人就不战自溃。
他之所以不动手,是因为人家荷兰商船最多,他抽成最多,既然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除此之外,他的家族势力也相当庞大。在顺治元年这个节点,郑芝龙的亲戚们官位、爵位如下。
郑鸿逵,郑芝龙之弟,镇江总兵,挂镇海将军衔;郑芝豹,郑芝龙之弟,福建水师副总兵;郑彩,郑芝龙从子,南明江防水师副总兵。除此之外,还有他的长子郑森、堂侄郑泰等,也开始崭露头角。
可以说,整个福建沿海这一片,就是郑家人的地盘,郑芝龙实际控制了这里的军权和治权。
现在唐王朱聿键跑到了福建,有能力拥立一下的自然就是郑芝龙了。
顺治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在郑芝龙和黄道周的拥立下,南明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福州为天兴府,定年号隆武,以是年为隆武元年。之后,我就不用唐王的称呼了,统一称其为隆武帝。
隆武朝建立后,诏黄道周、苏观生、路振飞等为大学士,张肯堂等为各部尚书。晋郑芝龙、郑鸿達为侯,令郑芝龙统领福建全部兵马。
登基当天,隆武帝于朝堂之上召见郑芝龙长子郑森,伟其仪表,惊为天人,当廷表示:
"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同时,他赐郑森姓朱,更其名为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
我看过西洋人给郑成功画的油画,确实很英武,但是隆武帝第一次见面就惊为天人,这未免有点太那啥了。其实呢,这个饱经风霜的隆武帝还是很有脑子的。他之所以这么抬举郑成功,还是因为郑芝龙权势太大。隆武帝先捧他儿子,再把他儿子调到自己身边干警卫队长,相当于有了个人质。
按说隆武朝建立了,南明总算是接上香火了,然而比较尴尬的是,当时想接香火的可不止隆武帝一家。
就在黄道周、郑芝龙拥立朱聿键为监国后的第三天,即顺治二年六月初十,会稽生员郑遵谦起兵,号义兴军,杀清山阴知县彭万里和绍兴知府张愫,又袭杀招抚使于江上,表迎鲁王监国。
鲁王,即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封地在山东兖州。崇祯十五年,清军入关,一直打到山东,兖州被清军攻破,朱以海的哥哥鲁安王朱以派自缢而亡,朱以海躲在死人堆里得以逃生,战后承袭鲁王之位。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朱以海南逃至浙江台州。弘光政权建立后,弘光帝命朱以海驻守台州。弘光覆灭后,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郑遵谦、张国维等迎朱以海于绍兴称监国。
客观来说,朱以海最初称监国的目的并不是想争这个皇位,南明已经是风雨飘摇,这个皇帝位子十分不稳固,傻子才愿意当。他只是想给南方各处的南明残余势力找一个统一的领导,而且他实在是不知道三天前已经有人监国了。
可是他一旦成了监国,就由不得他自己了。而让朱以海身不由己的人,是方国安和王之仁。
重点说说方国安。
用三个字形容这个人,那就是王八蛋,从生到死都是王八蛋。
小时候游手好闲,偷牛,被村里人撵了出来;
然后他就投靠了民军,因为从小斗殴,所以打架很猛,很快就当上了个小头目;
后来他所属的义军被左良玉打败,他又带兵投靠了左良玉;
一是因为左良玉比较赏识他,二来崇祯后期猛人死得也差不多了,到了崇祯十六年,他竟然混上了都督同知,还得到了个挂名将军,即平蛮将军;
当上将军后,他充分发挥自身特点,边剿民军边祸害地方,一路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被给事中吴适弹劾,降级,去杭州镇守。
南明成立后,弘光帝封他为镇南将军,坐镇江浦。他很识相,投靠了弘光朝权臣马士英。后来左良玉起兵清君侧,攻打南京。一边是他的老上级,一边是他的新主子,方国安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跑。他带兵跑到了浙东,得以保全有生力量,成了浙东的实权派人物。
弘光覆灭后,马士英和阮大铖后来先后跑来投靠方国安。就这样,这三个王八蛋凑到了一起,开始继续祸害南明。
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此时已经是丧家之犬,在鲁王这边他们还有个熟悉的人方国安,在隆武朝那边他们就没有可依仗的靠山了。所以,他两极力怂恿方国安拥立鲁王称帝,好保住他两的权势地位,继续祸害南明。
方国安这种粗人自然没脑子,所以他就听了马士英的话,在隆武帝已经称帝的情况下,再次拥立鲁王朱以海为监国。
顺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就在唐王朱聿键称帝的第二天,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以张国维、朱大典等为大学士。封总兵方国安为镇东侯,王之仁为武宁伯。予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以佥都御史督师衔,命各以所部扼守钱塘江。
换句话说,现在的南明,出现了两个朝廷,一个在浙东,一个在福建。
如果说鲁王第一次称监国是因为信息闭塞,那么这次称监国就是故意挑战隆武了。
此系列为了科普一下清朝的历史,讲一讲清朝前期的故事,尽力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朝代,特开《前清那些事儿》系列。
字字有出处,句句皆是梗,每段都是段子。
每周二、四、六、天晚上固定更新,每周四篇,先写200万字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