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粟裕的老家会同正筹建粟裕希望小学,选址在隔粟裕故居直接不到1千米的坪村塘口。由于建设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粟裕的小妹粟翠兰,大哥粟沛的儿子粟刚兵为此事而奔走。
当时,粟刚兵带着会同县的一些领导,去了会同的友好县——青浦县。该县的县长李金生等热情接待了他们。青浦县是陈云书记的故乡,与粟裕的故乡颇有渊源。经过交流,该县最后决定无偿援助10万元。
粟裕不好意思回归故里粟裕十几岁就离开了老家,一直到去世都未曾回过家乡。这其中的缘故,怕是大多数人都不理解。其实,粟裕是非常关心家乡的,他曾好几次动过回老家看看的念头。
全国刚解放那会儿,粟裕就很想回老家看看父老乡亲。当时,刘伯承在江西剿匪,他对于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知道其中的危险之处。于是,刘伯承特别告知华东部队负责给粟裕做保卫工作的人员,粟裕要是回去,必须要派一个加强连护送。
那时,当地的土匪十分猖獗,神出鬼没,要是没有足够的保卫力量,是无法保证安全的。粟裕听说以后,认为这样做太过“兴师动众”了。就这样,粟裕打消了回乡的想法了。
1958年的时候,在庐山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的处境很不佳,职务也被罢免了。那段日子,他的心情很不好,曾想过回老家散散心。可他转念一想,这样回去的话也不太好。
之后是1976年,举国欢腾之际,政治条件已经成熟。可此时的粟裕健康状况十分差劲,他在战争年代,所受的伤,把他折磨得太厉害了。那时,粟裕老在住院,根本就动不了。
粟裕一次次地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回老家看看。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人生一大憾事。按照惯例,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但粟裕去世后,骨灰却未留在家乡。
粟裕留下遗嘱,等他死后,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近20年的地方。据粟裕的侄子粟刚兵分析,粟裕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来是粟裕对于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希望与战友们长眠在一起;二来是他或许觉得自己没有给老家作出过什么贡献,不好意思回归故里。
当然,粟裕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忙,但他对老家的建设、发展是很关心的。对于来京的一些老家领导干部,粟裕经常找他们谈话,说一些对于家乡今后发展的思路和看法。
粟裕对小妹粟翠兰,侄子粟刚兵的关怀会同县筹建粟裕希望小学,粟裕小妹粟翠兰、侄子粟刚兵出力不少。在两位亲人的眼里,粟裕是个怎样的人呢?
粟翠兰很自豪地和别人说过,她与二哥的关系很好。小的时候,粟裕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给她。有空闲的时间,还教她识字,给她讲历史故事。
少年时期的粟裕,特别注重锻炼身体。他每天要跑6公里以上。粟翠兰一开始不太相信,有一次,她故意在粟裕跑步的终点站放了一张小纸条。等晚上的时候,她就对二哥说,让他明天跑步的时候,帮她把小纸条带回来。
结果,第二天粟翠兰刚醒,就发现在她的床边放着昨天她写得那张小纸条。由此,她也相信了二哥真的跑步6公里以上。
之后,粟裕离开了会同,粟翠兰长时间没能与二哥联系,只是偶尔会收到粟裕寄来的一些信和进步书籍。她们姊妹们都非常珍惜,经常一边看,一边兴奋地议论着,也向往着革命部队的生活。
“皖南事变”后,大哥粟沛的“祛病药店”受到了国民党的严密监视。之前,粟裕与家里人书信联络,或者寄送一些东西,都是通过“祛病药店”。那段日子,粟沛收发件时,总是被国民党当局拆分或扣留。
有一回,粟沛把粟裕寄给小妹粟翠兰的信和书,转交给粟翠兰时,被自己的女儿粟一粒给发现了。粟一粒也想要叔叔给她寄书,她便悄悄地给粟裕写了信。这样一来,事情就暴露了。后来为了躲避麻烦,粟翠兰被迫逃往贵州榕江数年。
之后,粟翠兰就回到了老家会同县。会同刚解放不久,她就跟随母亲、大哥粟沛一起辗转数千里路到了南京与二哥会面。后来,粟翠兰进了上海的一个被服厂当普通工人,工厂当时的规模不大,主要生产军用的衣服,被子,鞋袜等。
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而她居住的房子,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单位分配房,面积不到60平方米。
粟翠兰说,父亲死的早,二哥对母亲特别地孝顺。在刘伯承的安排下,粟裕在南京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母子相逢,激动不已。两人几乎没说什么话,只是彼此的眼眶都流出了眼泪。
当刘伯承告诉粟裕母亲“你的儿子还活着,对革命做出极大贡献”时,老人家一个劲儿地点头表示高兴。话说,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家庭妇女,老人家对什么是“为革命做出贡献”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她只是听到“你儿子还活着”,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粟裕和母亲生活在一块时,告诫小辈们:“老太太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对新鲜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你们不要批驳,她也许是个没有很大作为的人,你们不要让她生气。”
粟老太太年老体衰,解手蹲不了很久,粟裕就在一张小木凳上挖个孔,修改成坐便器,使母亲方便了很多。老太太想吃三月苞,粟裕就趁着下基层的时候,在山沟里挖一些,回去栽种在院子里。
粟老太太很长一段时间,抚养着大儿子粟沛的孩子。后来,粟裕见粟刚兵被老太太宠溺地太“顽皮”,就把他调来北京读书。在粟裕的亲自教导下,粟刚兵的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之后,粟刚兵听说奶奶病重,他便告别了叔叔粟裕,回去与奶奶继续生活了。
筹建粟裕希望小学对于筹建粟裕希望小学,不论是粟翠兰,粟刚兵,还是会同县的领导都十分积极。粟刚兵当时任“上海浦东新商业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他主动请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写下粟裕希望小学的校名,并积极联系其他方面的援助。粟刚兵带领一行人接连拜访了“上海第一钢铁厂”、“上海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他们汇报了粟裕希望小学建设的进度,以及当年会同县遭受特大洪水的情况。
这些单位的领导,都非常支持这一项目。有位老领导动情地说:“粟裕是解放上海的大功臣,是上海人民尊敬的老领导,我们将节衣缩食,克服困难,继续支持学校建设。”
期间,一行人去了青浦县。青浦县是陈云的老家,以前该县遭遇大水的时候,会同曾经捐助给他们一火车皮的纤维板。如今,会同有困难,学校建设也缺少资金。所以,青浦县决定无偿支援10万元。
在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下,粟裕希望小学建设顺利。1997年正式开学,后来学校发展特别好,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可以说是会同县内,软硬件环境和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之一。
参考资料:《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情到深处自然浓,忆拜访粟裕大将的小妹妹粟翠兰、侄子粟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