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中那些不可一世的诸侯王,叛乱失败后,最终是什么下场?
先说结论,七国之乱,本质上是一个“削藩战争”。
因此不只是七国,那些与之有关系的,都会受到清算。
1.悲催的齐王:背锅侠在这场暴乱中,齐王不仅没有造反,反而一心护朝廷。
但平叛后,齐王第一个受到清算。
只因当年汉高祖广分群侯时,齐国是最大的,所以之后的三代(吕后、文帝、景帝)都致力削齐,甚至将齐一分为六。
这也让齐国的诸侯王们很是不满。
因此,七国起兵前将包括齐王在内的齐国诸王全部算为自己的势力。
而叛乱爆发后,齐国的济南王、胶东王、胶西王、淄川王也全部起兵(占了四个名额)。
这四个人看到齐王不响应号召,立刻对其用兵,想要逼迫他就范。
齐王自知不敌,于是忙派路中大夫向汉景帝求援。
汉景帝此时忙着对付吴楚两国,根本抽不开身,于是便让路中大夫回报:吴楚先破,坚守住!
好巧不巧,路中大夫回去的路上被叛军抓住,为了顺利传递情报,路中大夫只好虚与委蛇,答应叛军传递假情报(中央已败,齐王不起兵,后果自负)。
到了城下,路中大夫高呼:大军百万已破吴楚,速来救援,请诸位一定坚守住。
路中大夫因此被杀,却也用生命让这场战争天平发生了彻底的倾斜。
当时齐国四王的军队都在临淄城下,赵国势单力孤,七国原定三路并进的计划成了吴楚联军与中央决战。
由于势力分散,七国战败也就成了必然。
但平叛后,原本有功的齐王却第一时间下了大狱(真不知道他是否会后悔自己没有谋反)。
原因是有人诬告他本就与叛军联系,只是“分赃不均”罢了。
齐王无奈,只好服毒自戕。
看到情况如此,汉景帝出来做了“好人”:齐国是“被迫谋反,不是本意”。
最终齐王平反,太子继承王位。
齐王拼死抗击叛军,不仅没有封赏,反而是“谅解”,真不知他作何感想。
毕竟在汉景帝眼里,最重要的是削藩,“公道”不重要。
2.胶西王:最早投降,未得善终。胶西王是第二个被清算的人(第一个是齐王),他胆小懦弱,本来不想造反,因此也是最早投降的人。
不过就是这个小人,最早和吴王暗中勾结,济南、淄川、胶东诸王都是被他策反。
中央攻入齐地后,胶西王第一个举白旗。
不过汉景帝本意就是“削藩”,因此更不可能饶恕他。
胶西王无奈自刎,他的妻子和孩子倒很有骨气,见此情景也纷纷自尽。
胶西王死后,胶西国成了胶西郡。
3.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灭这三个“倒霉蛋”很有骨气,拒不投降,在中央入齐后,退回国内,企图拥兵自保,最终失败,全部被杀。
胶东和济南成为了郡,淄川国划给了原济北王刘志。
说来也好笑,原本想谋反(但未参与)的获得了封赏,原本不想谋反且拥护朝廷的人却被迫自杀。
封建黑暗,可窥一角。
4.济北王:运气爆棚,当年锦鲤当齐地六王其四叛乱之时,济北王本也想分一杯羹,奈何实力不够。
PS:当时中央对诸侯国并非完全放养,都会派人监督。吴楚先解决这一部分人,才“举旗”的。
济北王想要“共图大业”,就必须解决这一部分人。
问题就出在这……
“举旗”前,济北国的城墙被人推翻了。
济北大臣借修城墙的名义,软禁了济北王。
当真是天大的笑话。
由于济北国面积狭小,且济北王属实窝囊,汉景帝就借机显示“仁德”。
他不仅没有追究济北王的责任,更是将其改封“淄川王”,并传之后世。
由此,叛乱诸王中,结局最好的“锦鲤”出现了。
有些时候,实力不足,运气来凑……
5.赵国:四方求助、孤立无援这是最为活跃的诸侯国,早在叛乱前,赵王就和匈奴、燕国定下契约。
赵、燕合军攻占河南、河内,威胁中央侧后,与吴楚并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七国之乱爆发后,燕国言而无信,拒绝起兵,齐地诸王困在临淄,赵王一瞬间由兄弟众多变成了孤家寡人。
由于吴楚出师不利,赵王更不敢单独南下,只好干瞪眼。
吴楚失利后,中央调转枪头进攻赵国,赵王只好死守邯郸。
无奈之下,赵王只好许以重利,请匈奴施以援手。
但匈奴已知晓吴楚战败,根本不敢前来。
名将栾布灭掉济西后,增兵邯郸。
面对负隅顽抗的赵王,栾布引水灌城,赵王兵败自尽。
由于赵国尚武,不安定因素太多,所以最终也并入了中央。
6.楚王:算是善终楚王作为仅次于吴王的“二把手”,在得知吴楚联军大败后,拔剑自刎。
其死后,楚军残将尽数投降。
因为楚王生前人缘不错,因此他的部下和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朝廷“处罚书”未下达之前将其葬在了徐州狮子山下的楚王陵(此事尚未完工)。
汉景帝感念其部下“忠厚”,且此时七国之乱已经接近尾声,便没有继续为难他们。
汉景帝不仅用诸侯之礼安葬楚王,还让其嫡子继承王位,延续楚国的宗庙社稷。
有些时候,老好人必然会有个好结局……
7.吴王:我好想逃,却逃不掉被中央击败后,吴王仓皇南退,即便如此他还保留了相当大一部分实力。
早在叛乱之前,吴王就派人在徐州一带征兵,此时已有十万之众。
这些人,就是吴王的底气。
而这些人显然都是些倒霉蛋,因为在吴汉决战之时,吴王直接跑了,简直是“伤天害理”!
将领周丘见吴王如此“不堪入目”,就率军回到了家乡。
归乡途中周丘病死,其部队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每当看到吴王如此“丢人现眼”,笔者总会拿他与安东尼(古罗马前三巨头之一,因沉迷埃及艳后,在与凯撒决战时抛弃大军,致使群龙无首,最终兵败自杀)做比较,获得一丝安慰。
吴王好歹是劣势逃跑,还可以用“情况不对,伺机而逃”作为借口,而安东尼可就是彻彻底底地沉迷美色,在占据主动的情况下抛弃大军。
吴王好歹比他强……
言归正传,战败后,吴王又跑到丹徒,聚拢万人,希望依靠东越国,做“困兽之斗”。
(嗯,他又多了个优点,至少能聚拢人心,也算有领导气质)
东越国国力弱小,自知无法抵抗汉朝,于是以“犒劳”的名义哄骗吴王出营,并将其杀死。
吴王被杀后,他的两个儿子趁乱逃到了闽越国,经常挑拨闽越国与东越国的关系,并借机攻打东越国,报杀父之仇。
不过,两人即便再努力,也只能给东岳国造成麻烦了,成王败寇,已成定局。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