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贵为一代天骄,横扫世界,为何夺位战争却如此惨烈?
公元一二五九年七月,蒙哥汗于钓鱼岛城下去世。
他的死亡使得大汗之位空悬,夺位战争也因此开始。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日后震惊世界的忽必烈在这场战争中各个方面都居于劣势。
可忽必烈却依然凭借杰出的政治、军事天分以及超前的眼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1.悲催局面下的忽必烈蒙哥汗去世之时,忽必烈正在东路与南宋打的不可开交。
得到蒙哥汗去世消息后,忽必烈本应第一时间回去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可当时的局面并不允许他这么做,因为当时的兀良合台正从云南赶来,并急需与忽必烈会军。
若置之不理,忽必烈必然成为众矢之的,根本无法争夺汗位。
更不利的是,忽必烈一向主张“行汉法”,早就遭到了许多蒙古贵族的反对。
按照成吉思汗的祖制,忽必烈根本没有机会。
况且此时身居漠北“主场”的阿里不哥早就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从明面上看,忽必烈根本毫无胜算。
2.英明神武的忽必烈面对残酷的现实,忽必烈当机立断:奉命作战,岂能无功而返。
于是他继续南下,顺利在岳州迎接兀良哈台,而且渡过长江围攻鄂州。
与之相对,阿里不哥也并没有轻视忽必烈,他派人到开平、燕京(忽必烈实际控制区域)调兵,不断侵吞忽必烈的力量。
当迎接兀良哈台的任务完成后,忽必烈没有选择第一时间退军。
因为他明白,自己作为进攻方,退军意味着失败,这同样不利于自己的威信。
此时忽必烈的政治天分显现出来了,在明知无法拖延的情况下,他加大了围攻鄂州的力度,并扬言临安已经是囊中之物。
不明真相的南宋吓破了胆,慌忙派人进献岁币,并割地求和。
就这样,忽必烈兵不血刃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因为杰出的政治天分,这场战役不仅没有损害忽必烈的威信,反而让他名声大噪。
3.出其不意按照成吉思汗《大扎撒》规定:前任大汗去世,必须有黄金家族成员、高级贵族在和林重新选举新汗。
因此忽必烈必须回到和林参加选举。
可忽必烈因“行汗法”早就让蒙古贵族不喜,而且阿里不哥已经在和林做好了充足准备,因此就算忽必烈回去了,也不过是成人之美罢了。
为了扭转局势,忽必烈大胆创新,决定在开平继位大汗。
按照《大扎撒》,忽必烈显然是违制,但正因为“非法”,忽必烈才有了向死而生的机会。
PS:忽必烈在漠北本就没有根基,因此更没有贵族追随。
但与之相对,忽必烈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当时忽必烈控制蒙古军左翼,阿里不哥控制右翼,双方旗鼓相当。
但“行汉法”虽然得罪了蒙古贵族,却深得中原民族的心意。
这也让忽必烈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获得了优势。
破例“称汗”,更是让他扭转战局。
4.扭转乾坤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忽必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各项准备。
(1).示好东道蒙古宗王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称汗,因此蒙古贵族也分裂成了两个部分。
其中“诸王多附”阿里不哥,支持忽必烈的则以东道蒙古宗王为主。
因此,忽必烈必须获得他们的绝对信任。
因为宗王属于“事实独立”,尽管他们“战队”忽必烈,却未必愿意为忽必烈卖命。
因此,示好宗王,是忽必烈必须要做的。
为了获得宗王的绝对支持,忽必烈下了血本,他不仅额外增加岁赐份额,还自掏腰包,给予宗王属民许多赏赐。
不仅如此,忽必烈大手一挥,将辽东和高丽地区全部划给了宗王。
在获得利益后,宗王选择与忽必烈结为命运共同体,不仅言听计从,甚至亲自上阵。
(2).扩充汉军由于“行汗法”,汉军绝大多数将领都支持忽必烈。
忽必烈承认了他们“万户”的利益,让汉人人皆归之。
通过提拔史天泽等汉军将领,忽必烈在中原扩军可谓是如鱼得水。
(3).建立精锐为了进一步提高军队战斗力,忽必烈亲自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兵。
这些精兵不仅有以蒙古贵族为主的怯薛军,还有汉军精锐武卫军。
虽然各王尚未被充分整合,多数时刻扮演“墙头草角色”。
但毫无疑问,忽必烈已经占据了上风。
5.争夺战力此时有一支追随蒙哥南下的蒙古军(蒙哥从蒙古各部选取的精锐)依然保持中立态度。
由于这支军队实力强劲,因此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纷纷派人“抢夺”。
起初,由于支持阿里不哥的人太多,这支军队一度杀掉了忽必烈的使者。
好在忽必烈再次展示除了超绝的冷静头脑和控制力。
他知道仅凭口水已经无法获得这支军队的支持了,因此忽必烈派遣东道宗王合必赤、窝阔台后王合丹率军接近,并以此为武力后盾。
之后忽必烈派人偷袭,抓捕了不少将领,控制了一些军队。
为了进一步分而化之,忽必烈更是抓住了南军将领不和的弱点,将他们进一步击溃。
即便如此,这支军队也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为了支持阿里不哥,他们甚至东出关中,想要直击忽必烈。
面对挑衅,忽必烈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一边派南军引诱敌人北上,一边继续东进,进一步分化他们。
在击败分散敌军且杀掉阿里不哥派将领后,忽必烈最终掌控了这支军队。
最终,除了少数人返回窝阔台汗国外,忽必烈掌控了大部分的部队。
最终,忽必烈掌控了军队上的绝对实力优势。
6.最终决战当时阿里不哥主要以漠北为“老窝”,而漠北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虽然能诞生以一当十的骑兵,却也有着脆弱的经济条件。
1270年夏天,漠北饥荒爆发,忽必烈瞅准机会,发动了对阿里不哥的大规模进攻。
由于缺乏粮草,且和林运输中断,阿里不哥的军队迅速溃败。
忽必烈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和林,阿里不哥匆忙逃到了叶尼塞河上游,并向忽必烈求和。
忽必烈欣然答应,率军凯旋,仅留部分守军驻守和林。
此时阿里不哥虽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声望大减,对各部的掌控力度也所剩无几。
后来即便阿里不哥重新夺回和林,却已经没有了各部的支持。
第二年秋天,阿里不哥奇袭忽必烈,被忽必烈识破,大败而归,部属大部分“投资”了忽必烈。
尽管阿里不哥后来不断派人到各地征兵,试图东山再起,却再也没有获得支持。
阿鲁忽见阿里不哥已经大势已去,更是举兵投降忽必烈。
阿里不哥大怒,立刻派人进攻阿鲁忽,却被忽必烈偷袭。
最终,阿里不哥两面夹击下最终溃败,投降了忽必烈。
经过长达四年的大战后,忽必烈最终成为了真正且唯一的“大汗”。
总结按照纸面实力,忽必烈其实是没有丝毫胜算的,但就因为他是拥有旷世奇才的忽必烈,所以他才能打破常规,以创造性的能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得自己最终获得了胜利。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