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区划:北宋时期掖县曾有个“义感乡”

胶东故事会 2023-06-05 19:41:28

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义感乡”,是北宋时期掖县(当时的莱州治所,即现莱州市)的辖区。

在清代的《掖县志》当中,仅记载有明清时期当地的乡社名称,对于明代之前的区划并无详细提及,只能从相关记载的只言片语当中窥探一二。这次所提到的“义感乡”,情况就是如此。

《掖县志》关于“义感乡”的记载,是在一位名叫“徐承珪”的人物事迹当中。志文称:

“徐承珪,幼失父母,与兄弟三人及其族三十口同居。甘藜藿,衣服相让,历四十年不改其操。所居‘崇善乡’‘缉俗里’,木连理,瓜瓠异蔓同实,州以闻。乾德元年,诏改其乡名‘义感’,里名‘和顺’。承珪尝为赞皇令。崇祀乡贤及忠义祠。”

也就是说,五代北宋之际(乾德是宋太祖的年号,乾德元年即公元963年)掖县人徐承珪有“孝友睦宗”的义行,他自幼失去双亲,与兄弟及宗族三十多人一同居住(曾担任过赞皇县的县令),和睦相处四十年之久。他们所在的地方“崇善乡”也出现了“木连理,瓜瓠异蔓同实”等祥瑞景象,莱州方面将此事上报朝廷。此时,宋朝刚刚立国,也需要推崇德化,便下诏褒扬徐承珪的品行。而褒扬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其家族所居住的“崇善乡”改名为“义感乡”,“里”则更名为“和顺里”。

这段记载虽然简略,但从中也可获取以下信息点:1、五代北宋时期,掖县的地方区划是“乡里制”,县下设乡,乡下有里。2、宋代之前,掖县就设有一个“崇德乡”,该乡下辖‘缉俗里’。3、北宋乾德元年之后,“崇德乡”改作“义感乡”,‘缉俗里’改作“和顺里”。4、明代之前,掖县就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土著”徐姓。

《掖县志》修撰于清代,成书相对较晚。但在宋代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元代编撰的《宋史》当中,都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其中,《宋史》的内容与《掖县志》基本相同(应是《掖县志》从《宋史》中摘录),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将朝廷下诏的时间具体到乾德元年五月乙卯,并对于徐承珪的品行有更详细的描述,称:“先是里民徐承珪尝为赞皇令,归葬父母,率兄弟负土成坟,园中瓜合蒂,木连理……故有是命。”综合来看,徐承珪其人其事应是确切发生过的。

由于史料有限,这个被写进正史的“义感乡”具体在掖县的哪个区域?那支徐姓人有没有延续下来?如果延续下来的话又分布在哪些村落?这些问题暂时都不知晓答案。而从清代《掖县志》的记载来看,明清时期掖县设有七乡,分别名为:储积乡、龙德乡、神山乡、临过乡、仙化乡、进士乡、八里乡。以此推断,可能在明初或者更早之前,“义感乡”的区划便已不复存在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0 阅读:13

胶东故事会

简介:立足胶东地区,讲述地域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