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游记(倪玉)

京都闻道阁 2024-09-11 11:47:40

文丨倪玉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前前后后我有幸去过3次之多。前面两次是和同事一起去的,而最近的这次是2年前,也就是第三次,从环渤海绕行回大连途中,专门在秦皇岛停留陪妻子去参观游览的。这次游览距离第一次已经超过20年之久,游览之后发现主要的景点虽然依旧,但是周边的环境有了天壤之别,不仅复原修建了许多新的景观,而且重新精心规划了游览路线。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大街1号,开车通过“山海关”城门,我们顺利来到了停车场。按照推荐路线,我陪同妻子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进行故地重游。凭着自己记忆里和临时抱佛脚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我给妻子当起了导游。

资料记载:山海关是明长城在今河北东段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1961年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海关的风景在召唤,我和妻子快速走进了通往天下第一关的入口——“宁海城”城门,进入城门不远处的左手立有宁海城专门介绍:宁海城始建于明代,是万里长城军事防御建筑中唯一一座功能齐全的海堡城城中拥有军事指挥机构守备署、驻扎军队之龙武营、明代七品武官官邸把总署,及依托神灵护佑的龙王庙、关帝庙等建筑。

右手则是龙武营景点。1992年春重建,恢复后的建筑物有军官房、士兵房、伙房碾房、粮仓、牢房、马厩等,再现了明代的军营原貌。龙武营系明代驻防老龙头的水师营,据康熙八年《山海关志》记载:“龙武营,明天启二年阁部孙承宗设”。明后期,后金(清)向西步步紧逼,山海关已成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天启二年(1622)朝廷派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在老龙头设龙武营,训练水军,加强陆海防御,捍卫军需转输港兼护航、到崇祯六年(1633),巡抚杨嗣昌再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龙武营被毁。

接下来参观的守备署景点。守备署为四进封闭式四合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1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3平方米。守备之名始于明代中后期,有中军守备、掌印卫守备等,正五品武官,辖官兵一千余人。复原的议事大厅形象逼真再现军官们在开会商议军情。

八卦阵是山海关景区的一个特色景点,不少好奇的游客一个接一个躬身入内体验一把破阵的快乐。“八卦”相传为伏羲所造,后又分为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代表天、地、风、泽、山、雷、火、水八种基本物象。此处八卦阵相传为戚继光坐镇蓟镇长城时所建,后毁,1987年复建。在八卦阵里行走,很难一次就能成功找到出口。在长城的城墙上观看八卦阵,形似蜘蛛网,错综复杂,丝丝相扣。

山海关作为明万里长城上的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的起点,因其地处要隘,形势险要,故称“天下第一关”,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的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

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了老龙头。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两排错落有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海关——老龙头”金字闪闪发光,围栏上挂着许多红色祈福牌。老龙头地势高峻,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成为必到景点。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尽端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为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修建。1987年修复的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米,宽83米,高9.2米。为九层巨石砌墙,墙的四五六层仍然用原来遗址的巨石垒砌,让我们有机会领略石城的原貌。站在入海石城凭墙远眺,临风看海,石城如龙首弄涛舞浪,傲居沧海气势雄浑,远处海天一色,云水苍茫,恍若时间倒流,令人心旷神怡。回首处,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上,跨越巍峨群山,奔腾向西,昂然远去,更令人壮志豪情顿生。

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的澄海楼,澄海楼是老龙头的制高点,楼分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瓦顶,楼上匾额及楼下碑林均是明清皇帝及名士所遗,是游人们观海赏史的一处胜地。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站在澄海楼上,一面听惊涛拍岸,一面观万里绵延,古今多少往事已付笑谈,惟留岁月期许长存人间。登高望远,宁海城内校场、龙武营、将台、守备署、八卦阵等军事建筑无不展示着明代要塞风貌。

瓮城又名月城,其形似瓮,故名。瓮城一般建于城门外部。而此城却筑于城门内部,实属罕见。1988年修复宁海城时,由十米深处发掘出来,按原状加以保护。瓮城是长城建筑中最珍贵的城,虽规模不大,却有重要作用。一是如遇敌人侵扰,可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制敌于“瓮中之鳖”;二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坚固雄伟,体现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钟鼓楼坐落于凤脊之上。明初由徐达创建于城中之北,万历十四年(1586)移建至城中心,又称中心楼。钟鼓楼四孔穿心,十字相交,分通四门。城台上建钟、鼓二楼及文昌殿,三体合一,独具特色。文昌殿内供文昌帝君,是莘莘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必拜之神。登临钟鼓楼可追观古城风光,明清以来,一直是政客要员及文人墨客登楼最佳场所。

御碑亭是每个参观山海关景区游客必看的景点之一,该御碑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亭为重檐四角亭,上饰黄色琉璃瓦,亭内御碑刻诗为乾隆八年、十九年所题三首长诗。1900年亭、碑被毁,1992年重建。御碑亭周边专门雕刻了不少名家撰写长城的诗文,与之相得益彰,导游在此不辞辛苦绘声绘色为游客讲述诗文的由来。

“天开海岳”作为一个成语,虽然不多用,但其词语非常博大,词意解释:意味着像大海一样深,像山岳那样高,形容极为宏伟壮观,没有想到这个词语被雕刻在老龙头,成为一道风景。“天开海岳”碑至今仍然屹立在城墙上,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特别海风长期的吹拂,建碑的青砖已经有些风化,但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的象征意义依然存在。

走到海边,微风阵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海关的石碑,清晰可见。不远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碑介绍让我们了解,邓小平、习仲勋两位伟人题词的背后故事。中国长城学会、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在山海关竖立邓小平、习仲勋题词碑,目的就是要号召全社会更加热爱长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长城,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弘扬长城文化,光大长城精神。

山海关古城形似飞凤,其身躯与"中华巨龙"万里长城紧密相联,构成了龙身凤形的军事重镇。古城是后来复原的,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已有640年的建城历史。如今,这里留下了100多处历史建筑和50余处人文古迹。承恩驿、总兵府、先师庙、清真寺、绸布庄、兵部分司、王家大院等明清风格的老建筑和方格网状的街巷布局仍然保留完好。

我自己是后来改跟母亲姓倪的,作为王氏的后裔,王家大院自然是必看的景点。山海关王家大院又叫山海关民俗博物馆,位于古城东三条29号。王家兴起于咸丰年间,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家,曾富甲一方,号称山海关:“南半城”。山海关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代,鼎盛于清晚期,是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式建筑群。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清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

漫步古城,三步一个景观、五步一个故事……处处都是历史过往留下的痕迹。任凭斗转星移,那份渗入骨子里的风雅和气质,在山海关的角角落落可以呈现出来。有太多太多的景点可以去游览、去品味、去探究,游客们在这里可以轻松地回到过去。

出口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接力秦皇岛起点标志塔,吸引了我的目光,拍照留念。再往外走,雄伟壮观的中国长城博物馆出现在自己的左边,正当在考虑是否进去参观参观的时候,昔日一起同窗2载的军校同学第三次来电话催促抓紧赴宴,山海关游览到此不得不画上句号。见到转业在秦皇岛政府机关当副局长的同学,又意外见到来秦皇岛公干转业湛江海关工作的军校同学,山海关之行惊喜连连!

青山不老,风景常在!山海关,有机会一定会再次故地重游!

同学情真,彼此激励!老同学,有机会一定相互传递正能量!

☆ 作者简介:倪玉,笔名海无边、一言、宁浦、王玉,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军官,自由撰稿人,现任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年军旅,3次荣立三等功。曾任中国军事写作协会会员,《中国贸易报》《消费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华建筑报》《海军杂志》等多家报纸及杂志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累计32部,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评论作品1000余篇,获各类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年,撰写各类策划案、相关材料及发表推文超1000余篇(份)。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