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途中,由于红军人员锐减,实力大损,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均被取消了番号,整个一方面军缩编为陕甘支队,红三军团成为了下辖的二纵队,司令员和政委分别是彭雪枫与李富春。
长征结束到达陕北之后,中央恢复了红一方面军和红一军团番号,但是红三军团的番号没有恢复,二纵队被编入了一军团,改称红四师,陈光与彭雪枫做起了搭档,分任师长与政委。
陈光来自红一军团,是原红二师的师长,与彭雪枫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猛将,按说强强联合会擦出一定的火花,但是在搭档后不久,二人即被双双调离。其中原因我们放在后面去讲。
这二位将军均在1955年授衔前离开了人世,彭雪枫牺牲在了抗战胜利前夕,而陈光却在建国后意外去世。
那么,假如他们二位都活到了1955年授衔时,二人会被授予什么军衔?谁的军衔会更高一些呢?
有人说了,那当然是彭雪枫的军衔要高了,但历史的走向也不尽然会是如此。且看我们下面对二位的综合比较与假设结果。
陈光
陈光生于1905年,是湖南宜章人。1927年 ,陈光便入了党,是家乡农协会会员,次年参加了著名的“湘南起义”。
这次起义是由朱德与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湖南特委的配合下发动的,当时的陈光是赤卫队队长,他献出了自己深藏的12支步枪。
可不要小看这点武器,在革命初期缺枪少炮的年代,弥足珍贵,用萧克后来的话讲,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起义失败后,湘南农民军约一万余人跟随朱陈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了红四军。
湘南农民军被编为了29、30、33、34、35、36六个团,陈光是在以宜章农民军为主的29团,时任连长。团长是胡少海,政委是日后的大叛徒龚楚。
不久,由于井冈山的自然条件养不了这么多红军,除了陈光所在的29团,其余五个团均被劝离下山。
插一句,被劝离的五个团中就包括黄克诚大将任团长的35团。
彭雪枫,生于1907年,是河南省镇平县人。青少年时代考入了南开中学,后改名育德中学,即西北军子弟学校。
由于他人缘好,学习刻苦,得到了同学,尤其是校长余心清的帮助,顺利完成了学业,很快就成为了学生领袖,并于1926年入了入党。
彭雪枫的军事生涯开始得也很早,他于1927年参加过北京南苑农民起义。接着,他先后在山东烟台的军阀刘珍年部与福山做过兵运与农运工作。
由上可见,陈光早期的革命起点要比彭雪枫高一些,毕竟湘南起义的规模很大,轰轰烈烈,都有几十万人参加。而彭雪枫参加的南苑起义影响太小,对后来我军的建军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彭雪枫
到了井冈山后,陈光作战勇敢,不久便被提升为营长,在林成为红四军军长后,他也随之荣升为团长。
在一次战斗中,陈光还冒险救了林一命,因而负了重伤。
陈光在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同样指挥出色,战绩不俗,接连被提升为10师参谋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二师师长,还被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予了“二级红星”奖章。
在长征途中,陈光的红二师担任突前尖刀,许多有名的战例,如突破乌江,血战湘江、攻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攻腊子口等,陈光均是一线指挥者。
这几次战斗,次次关乎红军生死,其意义之重大,无需我们多言。
彭雪枫于1930年初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同年5月被派到工农红军第5军5纵队3大队政治委员。这是彭雪枫军旅生涯的第一个职务,团级起点并不低。
苏区的革命运动开展得风风火火,但缺乏知识分子,这下彭雪枫便有了用武之地,不到一个月又升为红八军一纵副政委(副师级),这算是很高的职位了。
他不仅善于舞文弄墨,而且作战特别勇敢,在三军团首攻长沙之战中,彭雪枫率部杀入敌军包围圈,救出被围的军团政治机关,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令彭德怀刮目相看。
在接下来的1932年8月,已任红二师政委的彭雪枫在面临师长郭炳生煽动率一个团指战员叛逃的危急关头,只身率15名战士历经五天五夜,成功追回了大部分战士,立了一大功,荣获了“红星奖章”。
在苏区,年轻的彭雪枫先后参与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逐步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长征时,彭雪枫时任红三师师政委(后担任整编后的红十三团团长)。
在长征途中,彭雪枫率领部队,承担了开路先锋的任务。一路之上,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深受毛主席与总部的赞赏。
红军整编为陕甘支队后,彭雪枫担任由三军团整编而来的二纵司令员,成为了老三军团仅次于彭德怀的掌舵人物。
说到这里,就到了长征后期,我们回到文章开头,后来二纵队编入了红一军团,改为红四师,陈光与彭雪枫分任红四师师长与师政委,二人开始了合作。
由于两个军团的底子与作战风格以及生活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突然合并在一起共事,本来就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与不和谐。
后来红军东征东渡黄河时,军中流传中央准备恢复红三军团的消息,原红三军团的干部奔走相告,积极动员扩红。
在红四师攻打山西洪洞县时,由于城防坚固,久攻不下。为了避免更大伤亡,给日后三军团留点种子,彭雪枫政委在前边命令吹收兵号,陈光师长却命令吹冲锋号,俩人当众吵了起来。
在东征结束后的总结会上,陈光与彭雪枫均受到了中央的严厉批评,双双被调离四师去红军大学,师长与政委由李天佑与黄克诚接替。
在红大学习一段时间后,陈光接替左权,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一职,彭雪枫则被派往山西做统战工作。
纵观二人在红军时代的表现,前期陈光与彭雪枫都做到了师级职位,战绩都很抢眼。在后期,二人在事实上都分别接替了林与彭德怀的军团长职位。可以说在红军时代,二人平分秋色。
陈光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光担任115师343旅旅长,率部参与了平型关战斗与广阳伏击战的胜利。
在林被阎军误伤后,陈光成为了115师代师长,与罗荣桓率领115师一部挺进山东,先后取得了樊坝、梁山、陆房、白彦、南大顶、甲子山、郑城等战斗的胜利,陈光功不可没,可以说达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
但是,由于陈光对坚持游击战略的方针领悟不深,对待“统一战线”与“独立自主”的问题上认识不够,特别是由于性格问题,与上级领导难以融合等等原因,他在军事地位上逐渐被边缘化,作为一名纯军事干部竟然分管了财经。
1943年,陈光更是被调回延安参加中央党校学习,以平息矛盾。
彭雪枫在抗战初期,先是做统战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抗战初期做统战工作不算被贬,实际上只有军政双优的人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后来,彭雪枫重新回到部队,被派回了老家河南,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这时才算是彭雪枫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带兵。
他仅带了300人,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块一万多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随后,他还整合发展了当地的一些地方武装,创建了一支正规的新四军四师。
他也先后担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4师师长等职务。
在1941年的“反顽”斗争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并且彭雪枫也有自身的一些失误,遭到了惨败,丢掉了豫皖苏根据地。
彭雪枫由此也受到了上级批评,上边一度想让张爱萍取代之,由于张爱萍出于朋友义气,坚决没有赴任,上边便派了邓子恢做四师政委兼党委书记,
失意后的彭雪枫并没有气馁,立志从头再来,重振雄风,但在1944年大反攻的西征途中,不幸中流弹牺牲。
综合二人在抗战中的表现,二人在前期都表现优异,后期均受到了一些挫折,大致旗鼓相当。
彭雪枫
解放战争爆发后,陈光奔赴东北战场,担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位于司令员周保中之下。
在此期间,陈光率部取得了第一次解放长春等战役的胜利。之后,由于林向陈光索要一部大功率电台而未能如愿,二人产生了点隔阂。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未受到实质影响,林还让陈光出任解放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第6纵队的司令员,可见两人关系之深。
但在接下来三下江南战役中,林命令陈光放弃进攻,陈却不予理会,林陡然大怒,直接越过陈光指挥他的师。这就相当于陈光直接被就地免职。
后来的陈光在东北逐渐被边缘化,在自己的同级与下级建功立业、步步高升之际,他却仅被安排成为四野的副参谋长,担任同样受到冷遇的萧克(参谋长)的部下,这个职位彻底失去了日后大将的竞争资格。
解放后,陈光担任了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这属于二级军区的副职,更是偏离了大将轨道,后来又犯了一些错误,于1954年因意外去世。
而彭雪枫在抗战胜利前夕已牺牲。不过,由于其在1941年的一些挫折,在地位上有下降的趋势,从邓子恢取代其出任四师一把手来看,已初见端倪。
假设彭雪枫没有牺牲,在解放战争中出任华野某个兵团司令员的可能性极大,在军功上可能要优于陈光。
陈光
综合陈光与彭雪枫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履历,我们得出结论:在革命起点上,陈光要稍优一点;在红军时代与抗战中,二人平分秋色;在解放战争中,假如彭雪枫不牺牲,是要优于陈光一些。
总体上,彭雪枫要略胜陈光一筹,假如他们二位都活到了授衔时,彭雪枫被授大将的可能性上要比陈光大一些,而陈光极大概率是上将。
不过由于彭雪枫在后期地位有下滑趋势,三野又有粟裕与张云逸的存在,而且在代表三军团方面没有黄克诚占优,基于名额限制,最终被授上将的可能性也是极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