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秋,我红4军兵取上杭。闽西工农武装割据形势喜人。
10月11日,正值农历重阳佳节。上杭临江楼的庭院里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
其时正在此养病的,中央红军的执牛耳者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遂欣然填词一首: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短短一首词,气势恢宏,脱尽古代文人骚客“悲秋”之窠臼;尽显新时代革命者豪放之胸怀;伟人独步天下的英雄气概跃然于纸上。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同时期的革命者都有似伟人这样豁达乐观的心胸,时任红4军1纵司令员的林彪便是其中一例……
1929年12月初,黑云压城。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反动军队来势汹汹,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
12月28日,中共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毛泽东重新当选前委书记,积极运筹迎击敌人的三省“会剿”。
没想到,身为红军重要军事指挥员,举足轻重的林彪临战怯阵。
林彪大大高估了进犯之敌的军事优势,对时局和革命前途非常悲观,几近丧失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信心。
红军时期的林彪
于是,1930年元旦来临之际,林彪以贺年的方式,给重掌兵权的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
在信中,林彪对形势的估计悲观而又沮丧,质疑“红旗究竟能打多久”。
毛泽东极其重视林彪的来信。他心里清楚,林彪的疑虑并非是个别现象,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
而这种在干部队伍中大有市场的思想倾向,如果不及时因势利导,将会危及中国革命的发展。
1930年1月5日,百忙之中的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洋洋洒洒近7000字的长篇回信。
在这封回信中,毛泽东对国内外的基本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分析,阐明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
井冈山会师
毛泽东这封信总结两年有余的革命实践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基本形成了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毛泽东在信中用非常艺术的语言,信心百倍而又豪情万丈地预言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为了教育全党,统一思想,毛泽东将这封回信加上《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标题,指示印发各纵队、各大队党支部,展开广泛讨论……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次毛林观点之争,毛泽东显示出了一个顶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而林彪的悲观情绪则是短视的表现。
不得不说,在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战略考量方面,林彪的眼光远远不及毛泽东,尽管他亦不失为一个精明的军事家。
伟人书法
不过,林彪的短视仅仅是战略眼光问题,而非立场问题。
作为近代史上海纳百川的伟大人物,毛泽东自然不会丝毫计较林彪的直言不讳,相反认为难能可贵。
因之,毛泽东的回信通篇下来,与其说是对林彪的批评,倒不如说更像是长辈之于晚辈犯错误的谆谆告诫。
伟人的这种襟怀坦荡,从后来的战争年代中,林彪屡屡“犯颜直谏”,毛泽东反而信任有加就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心胸狭窄的林彪却对此始终耿耿于怀,以至于在其后四十年的时光中,直至步入老年,依然念念不忘抹掉这段他自认为“不光彩”的历史。
事隔将近20年的1948年初,林彪致电中央宣传部,要求出版《毛泽东选集》发表当年这封回信时,不要公布他的名字。
伟人书法
面对林彪近乎小肚鸡肠的刻意回避历史,毛泽东再次表现出伟人的风度和领袖的睿智。
2月12日,毛泽东亲自批示,暂缓出版该信并加以修改。
1950年10月,该信被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中指名批评林彪的段落全部作了修改……
1969年,又一个20年过去了,野心膨胀的林彪已然如日中天,成为地位仅次于伟人的炙手可热的“林副统帅”。
去井冈山故地重游的林彪,由他人捉刀代笔,填了一首词《西江月·重上井冈山》:
摆拍的林彪
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
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
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
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
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
坚信英明领袖,何疑星火燎原。
辉煌胜利喜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毛泽东主席
林彪暗藏的如意算盘是把历史深处的“毛林之争”一笔勾销,看过原稿觉得不满意,遂亲自将其中“坚信英明领袖,何疑星火燎原”一句划掉,改为“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
目睹案头上林彪无异于自我标榜的词作,伟人其时作何感想不得而知。
但据史料记载,这一次毛泽东没有再保持沉默,而是在林彪亲自改定的那句话下面,重重地划了两道粗线,并打了一个问号。
然后批示道: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致敬战神林帅
致敬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