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港中大,AdvancedMaterials!

测试课程 2024-06-11 22:10:42

研究背景

锂离子电池作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市场的主要能量源,其性能的提升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虽然对理论容量的追求已被证明能有效地降低能量密度,但这一成功主要在LiFePO4阴极中观察到。然而,在探索插层型阴极材料以实现其理论容量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大困扰:一是锂离子框架的脆弱性,二是严重的晶格应变,导致晶体结构内的机械失效和快速电容衰减。这在层状氧化物阴极中尤其明显,由于它们结构的本质特性,过量Li提取极易引发结构退化,尽管已经尝试了元素掺杂和表面涂层等策略,但这一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研究成果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锋教授&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Khalil Amine、刘同超&香港中文大学张明建联合报道了,通过梯度无序结构开发了一种机械化学强化策略,并成功应用于LiCoO2(LCO)层状阴极材料中,容量接近理论极限(256mAh·g-1,高达93%的Li利用率)。这种创新方法还展示了非凡的可循环性和倍率能力,这在实际的Ah级袋式全电池中得到了验证,性能远超当前基准。通过多尺度X射线、电子衍射和成像技术的综合表征,表明即使在极端脱锂状态和苛刻的工作电压下,梯度无序结构也能显著降低各向异性晶格应变,并表现出高抗疲劳性。因此,这种设计的LCO阴极阻碍了颗粒裂纹的生长和传播,并减轻了不可逆的相变,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关研究工作以“Mechanochemically Robust LiCoO2 with Ultrahigh Capacity and Prolonged Cyclability”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研究内容

如图1a所示,研究者为LCO阴极(称为GDLCO)精心设计了一种创新的梯度无序结构设计,通过从根本上减轻层状框架的机械疲劳来建立一种新的基准性能。首先,通过高温固态煅烧;然后,在惰性气氛中进行溶液处理和中等温度煅烧,制备了所需的材料。X射线衍射(XRD)分析显示,所得材料具有与原始LCO相似的典型层状结构,空间群为R-3m(图1c)。如图1d中原子分辨球面像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所示,最外表面表现出无序的块状盐相,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转变为无序的层状相,最终转变为有序的层状相,表现出从表面到内部的无序梯度减小。相应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图进一步确定了GDLCO的梯度结构配置,说明了从最外层的岩盐结构(图1e)向无序层(层状和岩盐的组合,如图1f中的环形岩盐衍射点所示)的转变,并最终转变为具有有限Li/Co无序的块状层状结构(图1g)。

由于框架内的原子无序特性,GDLCO在晶格收缩和膨胀过程中展现出更高的能量增加(图1b),表明对晶格应变的抵抗力很高。其优异的循环能力和倍率能力,通过包括Ah级别袋式全电池在内的规模的电化学评估得到验证。这项工作清楚地表明,通过解决晶格应变和机械疲劳问题,可以解决容量和稳定性之间长期存在的权衡问题,为阴极材料的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图1. (a)具有梯度Li/Co无序结构的GDLCO颗粒的示意图;(b)能量沿c轴应变的函数;(c)GDLCO阴极的XRD图谱;(d)GDLCO原子分辨率的HRTEM图像;(e-g)FFT图

图2. (a) LCO和GDLCO阴极的初始两次循环充电/放电曲线;(b-c) LCO和GDLCO半电池的容量和平均电压稳定性;(d)袋状全电池的循环稳定性;(e)袋状电池的倍率性能

图3. GDLCO的Co价态分布的3D渲染图(a-c)和2D切片图(e-g);LCO的Co价态分布的3D渲染图(d)和2D切片图(h);(i)LCO和GDLCO的相应Co价态分配曲线;(j)LCO和GDLCO的Co价态分布的标准偏差值;GDLCO的Co K-edge XANES光谱(k)和EXAFS光谱(l)

图4. (a,b)初始两个循环中LCO和GDLCO的原位XRD轮廓图;(c,e)XRF图像;(d,f)空间可视化显示了三种不同的晶格位错;△d/d(g)、y轴(h)和z轴(i)平板沿(101)面弯曲的标准偏差值

图5. 首次充电至4.65V(a, e)、首次放电至3V(b, f)和200次循环(c, d, g, h)后LCO和GDLCO的TEM图像;在第一次充电至4.65V(j, m)、第一次放电至3V(k, n)和200次循环(l, o)后,LCO和GDLCO颗粒沿[210]方向观察的倒易晶格模式

结论与展望

总之,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实用的梯度无序结构设计策略,以解决层状阴极机械化学失效的长期挑战。GDLCO阴极展现出对化学机械应变的强大抵抗力,有效地抑制了微裂纹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表面副反应,并减轻了即使在高电压下也不可逆的相变。因此,GDLCO实现了极高的实用可逆容量,将锂在层状氧化物阴极中的利用率提高到93%(256mAh·g-1),同时表现出增强的循环稳定性,超过了现有的高压阴极材料。与以往常见的元素掺杂和表面涂层策略不同,GDLCO的性能提升前所未有。值得一提的是,稳定的层状框架不仅提高了可循环性,而且还提供了完整的Li+扩散途径,对于在极端操作条件下的高速率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先前研究中经常忽视的一个方面。这一突破为电池化学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致力于开发实用、高性能阴极材料的研究领域铺平了道路。

文献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5519

0 阅读:3

测试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