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往往要耗去大量时间讲课文内容,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觉悟课文。教材不是目的,学生是要读懂课文,感受新的情感,觉悟新的思想,建构新的自我,也就是说,教材只是生成新情感新思想的手段或路径。
讲授的教师反驳,既然如此,教师讲出课文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听懂不是一样吗?而且效率更高。
如果教师懂得生命重构的道理,就不难明白,讲出情感和思想与学生感受到情感、觉悟到思想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教条后者才是阅读,才是生成情感和思想。
同样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说明为什么不能讲出知识教条。
这是对话体散文,孟子用对比说理,集中阐述仁政的思想。要讲出仁政的思想并不难,也不费时。孟子大致讲了两点意思,一是仁政的道德素养及其具体措施。
学生听起来也很轻松,一课时足以完成教学任务。不过,要让学生建构起仁政的思想就只能是奢谈。
教师讲的以怜悯为核心素养,让耕者有其田,轻赋税免徭役,遵守农耕节令等知识,只能是知道,要浸润生命,建构独立的思想,实在艰难。
思想必须以情感经验为基础,触及灵魂方能升华认知,谈何容易?
只要稍加研究就不难觉悟,只有以问题的方式凝聚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求索孟子的仁政,解读和提炼仁政的要素,学生才可能觉悟怜悯的思想,仁政的道理。
诚然,一般地讲,学生能够提炼出跟教师讲的大致相同的道理,不过要升华为仁政的信仰仍很艰难,决非一篇课文的阅读就能抵达信仰的高峰。
但是,这种自我研读提炼的过程就在悄悄渗透灵魂,影响人格,提炼出的思想至少是有影响功能的,比较教师高效率讲授的知识教条不可相提并论。
不过,学生的学习方法差异很大,用笔读是最高效的。比如,请描述孟子理想的仁政国家百姓耕读的情境,要求生活图景具体,情理兼备。
这就把研读与写作有机统一,唤醒孩子的经验和想象,创作仁政的幸福图,对情感和思想的生成效率最高。
请天天辛苦讲授的教师反思,我说的有道理吗?
教材不是手段而是素材;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教师的教学行为才是手段,才是学生理解教材、习得一定知识的杠杆!
你行你来
网络上故意混淆视听骂老师的,故意说老师上课教的不考考的不教。老师上课教的例题,考试不可能原原本本出现在试卷上。老师通过例题教学生知识方法,学生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不懂教学的非要谈教学,还要教别人怎么样教学。
小骗,你以为自己是教育行业的圣人?敢说出这种标题狂话。
被逼迫传授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总结文中第三自然段的主旨,并说说文段采用什么顺序说明的,还有,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哪教参就应该出方法课例呀
那么为什么要课本?简直一派胡言
那干脆课本内容减少吧,多读点书不是也很好[笑着哭]
说得很有道理,的确如此!
啥也不懂的砖家,误国误民。
不知小编是基于什么说教师不应讲教材?教师不讲教材的话,以学生的理解力学,能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请问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情感,触灵魂,构思想。
那得看什么样的学生
批评别人很容易,你来示范个?
我最烦教师上课讲课文,喜欢上课说书。[吐舌头咯]
有道理 行不通。 教育是双向的。老师发信号,学生调频接受。老师是101兆赫,学生调98兆赫,或者关机,能收到吗?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不学,老师怎么导。 不要说老师方法不行,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只有学生想学,肯学,然后才是老师调整教学方法。 孔子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老孔三千弟子,成名也只72人。
小编,就冲你这一自然段一路逗号的,你不觉得这话题对你来说太高深了吗? 蓝翔哪个分校毕业?
作者都没想过的,老师都给分析出来了
对于想读的人来说,阅读可以探讨情感和生命。连一段话都不想看的人,讲与不讲毫无区别。
要讲得清楚教材后面的文明和逻辑
同样,小编也不知道,写这么多没有意义
那还考试吗?
扯淡,教材无用还给学生发教材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