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批退休老干部选择“出国养老”,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来了!

秘闻娱超 2024-06-18 16:35:09

越来越多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们,开始 "背起行囊去远方",选择到国外安享晚年。

他们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告别了几十年为之奋斗的岗位,告别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开启人生新篇章。

这群"银发候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人惊呼"天哪,连老干部都跑了!",有人疑惑"国内养老有什么不好吗?",也有人好奇"老干部们在国外的退休生活是怎样的?"。

那么,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哪些社会变化和问题呢?老干部们"出国养老"的利弊又如何?

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银发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中国正加速迈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6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课题。

不过,与以往相比,今天的老年人可不甘于"坐守空巢"。他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退休老干部群体,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迎风而立"。

调查显示,超过70%的老干部表示退休后希望到国外养老,这个比例远高于普通老年人。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位退休老干部曾打趣道:"我们这代人年轻时都在为'革命'奔波,哪有时间'环游世界'?现在总算可以'补课'了!"

这句话道出了不少老干部的心声。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阅历和见识,然而在工作期间,却鲜有机会领略异国风情。

退休后,他们渴望开拓视野,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出国养老,正是他们重拾"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普遍提高。

一项针对中国城市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老年生活不应只有"柴米油盐",更需要"诗和远方"。

他们期待养老生活能够多姿多彩,充满情趣。海外养老社区的宜人环境、丰富活动和周到服务,对他们具有强大吸引力。

以日本北海道某养老社区为例,入住的中国老人能够尽情享受当地的温泉、美食和自然风光,还能参加太极、书法等文化活动,与其他国家的"老伙伴"交流切磋。

93岁的王奶奶入住后兴奋地说:"我要把最后的'黄金时光'花在最美的地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少老干部的子女也在海外学习、工作和定居。与其独守空房,不如到子女身边共享天伦,这也是他们"背井离乡"的一大动因。

一对"80后"夫妻长期在新加坡工作,便将双方父母都"招"了过去。老人们不仅解决了孤寂问题,还成了儿孙的"幸福保姆",其乐融融。

当然,并非所有老干部都有能力和条件"出国养老"。

那些选择"海外梦"的,往往有较高的退休金和丰厚的积蓄,也掌握一定的外语和跨文化交往能力。他们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更强,敢于尝试新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老年群体日益分化的现实。

老干部"出国养老"的热潮,既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人因素,也反映了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某些短板。那么,国内养老院为何"留不住"这些"金主"呢?

二、养老服务供给的区域差异

在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是导致部分老干部"出走"的重要原因。一项对全国养老院的调查显示,东部地区养老院的平均入住率高达80%,而中西部地区仅为40%左右。

养老院的"冷暖不均",折射出养老服务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的养老院,犹如一座座"世外桃源"。以上海某高端养老社区为例,入住老人每天可以享受私人订制的营养餐、全天候的医疗护理、多样化的康复训练和文娱活动,甚至还有专属的心理咨询师。

养老院俨然成了"幸福的象牙塔"。

然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养老院,却常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老人无奈地说:"我们村的敬老院,说是'敬老',其实是'憋老'。房子破旧,伙食差,连基本的护理都没有。与其在这里受罪,不如回家自生自灭。"

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折射出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投入的巨大落差。

发达地区不仅有更雄厚的财力支持养老事业,也有更多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如医疗、康复、护理等。

而欠发达地区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养老投入严重不足,服务质量自然难以保障。

即使在同一地区,养老院的"冰火两重天"现象也十分普遍。

一些面向高端市场的私立养老院,凭借优质的服务和高价的收费,吸引了众多"有钱有闲"的老年人。

而那些依靠政府补贴运营的公立养老院,却常常陷入"收支两难"的困境,入住率和服务品质都不尽如人意。

公立养老院的"头疼病"在于,政府的补贴标准普遍偏低,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北京某区公立养老院为例,每张床位的月补贴仅为1000元,而雇佣一名护工的月薪就高达5000元。

养老院只能通过压缩开支、提高收费等手段"自救",但这又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入住率,陷入恶性循环。

与国内养老服务供给的"冰火两重天"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产业却实现了"全民共享"。

日本为例,当地90%以上的养老院都是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运营的,入住费用低廉,服务质量有保障。即使是普通工薪阶层,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相比之下,国内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程度还较低,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高端养老社区,普惠性不足。

这也是许多中低收入老年群体难以"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的原因。

老干部群体尽管拥有更强的支付能力,但面对养老服务供给的区域性、层级性差异,他们对国内养老院的"信赖危机"也日益加剧。

当优质的养老服务遥不可及,出国养老便成了他们的另一种选择。

毕竟,与其在国内养老院"将就",不如到海外"享受"。

跨国养老真的是一片坦途吗?老干部们在异国他乡,又将面临哪些困境和风险?

三、跨国养老的利弊权衡

对许多老干部而言,出国养老似乎是一剂"良方",能够解决国内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困境。跨国养老并非"包治百病",它既有诱人的"糖衣",也有隐藏的"苦丸"。

老人们在做出选择前,不妨对利弊进行全面权衡。

出国养老最大的"甜头",莫过于能够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

以德国为例,当地拥有世界一流的医疗水平和健全的医保体系。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可以随时获得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大大减轻了疾病的痛苦。

据一位在德国养老的老干部笑称,当地的养老院简直就是"长寿俱乐部",入住一段时间,身体和心情都变得更加健康愉悦了。

除了"硬件"优势,国外养老院在"软件"方面也颇具特色。它们十分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入住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机会。

荷兰某养老社区每周都会组织老人们外出游玩、联谊交友,还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等文艺团体。老人们犹如"重返校园",在快乐中"老有所乐"。

不过,跨国养老也面临诸多"坎坷"。首先是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

许多老干部虽然学过外语,但毕竟不是母语,在日常交流中难免会遇到"鸡同鸭讲"的尴尬。再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老人们常常感到"水土不服"。

一位旅居加拿大的退休厅官曾感慨:"刚来时,我连点餐都成问题。照着菜单念了半天,服务员还是一脸茫然。

后来才知道,原来西餐的份量那么大,点多了根本吃不完。"类似的文化"误区",在跨国养老中屡见不鲜。

更令人头疼的,是家庭关系的疏离。由于远隔重洋,老人们难以照料国内的家庭事务,与子女和亲友的交流也大大减少。

一位老干部无奈地说:"原本想着退休后帮儿子带带孩子,没想到却成了'失联老人'。每次视频,孙子都长高了一截,再这样下去,怕是连奶奶都不认识了。"

跨国养老虽然有诸多不便,但对一些身患重病、子女在海外定居的老人而言,这却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杨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女儿移民澳大利亚多年。

多方权衡后,杨奶奶最终决定到澳大利亚养老,一方面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护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就近与女儿团聚。

用她的话说:"哪怕记忆再差,也不能忘了亲情啊。"

跨国养老看似是个人和家庭的选择,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国内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一种"用脚投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只有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和覆盖面,让国内的养老机构也成为老年人心目中的"向往地",才能遏制"银发外流"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老年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不管是在国内养老,还是出国养老,都是他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作为子女和社会,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环境,而不是对他们的选择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每一位老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幸福的"夕阳红"。

结语

"出国养老"这一现象的兴起,折射出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短板和不均衡。

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质养老服务的渴求,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我们在养老事业上的种种不足。

面对"银发浪潮"的汹涌而来,我们不能再"临渴掘井",而应未雨绸缪,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0 阅读:0

秘闻娱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