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在这一大背景下,掀起了一波由繁到简的城市改名浪潮,其中陕西省有14个县市因之改名,数量位列全国之冠。
“雒”改“洛”
雒改洛涉及到今天的商洛市和洛南县,而这次改名,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拿回了它们本来的名字。
商洛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因地处秦岭山地,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在公元1620年之前,一直沿用的都是“洛”,但是在这一年的8月18日,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其子明光宗朱常洛在8月28日登基,为避明光宗的名讳,“洛”改“雒”,称之为商雒、雒南。
商洛的前身为商县,始设于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治所在今丹凤县古城村。几经变革,直至民国二年(1913)撤销商州,设立商县。
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市解放之后设立商雒专区,统管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
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
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商县成为了商州区,原来的名字日渐不为人知。
洛南县因地处洛河之南得名。西晋泰始三年(267)其先为拒阳县,隋开皇三年(583)改拒阳县为洛南县。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复改雒南县为洛南县。
盩厔县改周至县
周至县原名盩厔(zhōu zhì )县,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始置盩厔县,治所设在今终南镇。之后的2000余年隶属虽几经变革,但县名一直未变,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
1964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改为周至县。
郿县改眉县
战国时代,正式设立郿县,“郿”字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自建县以来,曾有过武功、邰县、郿县、荣县、汉光县、新光县、安汉县、郿城县、平阳县、美阳县、周城县、渭滨县、凤泉县、温汤县、柿林县、周至县、眉县等县名。
元顺帝至元元年定郿县名,此后近700年间,一直称郿县。
1958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调整县市规模的通知,撤小县并大县,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1961年9月,周郿分县,恢复郿县建置。
1964年9月,依据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和上级通知,将“郿”字改为“眉”,从此遂为眉县。
醴泉县改礼泉县
上古时,礼泉县叫寒门,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在今天的礼泉烟霞镇湾里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当时称作谷口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
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8年12月将醴泉县撤销,并入乾县,但又在1961年9月复设醴泉县。
1964年9月,才改“醴”为“礼”,即为礼泉县。
郃阳县改合阳县
合阳此次改名,实际上也是恢复了其原本的地名。合阳之名,起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当时在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县名沿用千年。
1948年3月26日郃阳解放,同年12月郃阳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1961年8月22日恢复郃阳县建制,隶属渭南专区。
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只有我大鄠邑是从简化字改回生僻字,为我大鄠邑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64年国务院就改生僻字地名 现在却把简单变成生僻字地名大多数人不会读 把户县改成鄠邑区 是不是脑子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