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为什么叫"人日"?甘肃人为何一定要吃碗臊子面?

陇史文元 2024-02-17 19:15:58

正月初七:为什么叫"人日"?

这是个古老的习俗,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娲时期。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抟土造人时,最先造出并不是人,而是人类所豢养的诸多家畜及植物。

女娲先造出了鸡,于是正月初一就属于鸡。然后,依次是狗、猪、羊、牛、马、谷等动植物,第七天也就是正月初七,造出了人。故而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人日,就是人类出生的日子,即人类的生日,民间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

后来,这种传说,又和占卜联到了一起。当时,人们是这样占卜的:从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看天气,占卜一项动物繁衍生息。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汉代的东方朔曾说:如果对应的这一天,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也就是天朗气清,阳光明媚,所对应的动物,就繁衍生息多,不容易生病。相反,如果遭遇雨雪天气,那么就不容易成活,繁衍生息艰难。

还有一个理由是:正月初七日为人的魂归之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主人体安泰,无灾无病;天昏酷寒,风雪交加,主人多罪孽,一年不宁。

今天(2024年2月16日,龙年正月初七),兰州气候好,阳光明媚,天气温暖,没有大风,今年生出的孩子,肯定健康,不容易生病。要生三胎的抓紧了!

故而,清代的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人日》中就有记载说:“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

人日,这个习俗至少在汉代就有,魏晋以后逐渐重视,明清时又逐渐衰落。实际上,人日是远古时期生殖崇拜的遗风。

古人在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这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此外还有登高赋诗,怀念亲友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高适在人日这天曾写诗,怀念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说明,唐代人日,不仅仅与生殖有关了,也有祈祥祝安,思亲念友含义。

人日的饮食比较有讲究,《太平御览》中说:荆楚一带“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这个习俗至今流传在广东等地。

甘肃人过人日,也很有特色。此日讲家人团聚,忌出远门。习俗讲究"七不出,八不进",“三六九,往前走”,就是说的这一天忌出远门。

吃饭要臊子面。传统美食——臊子面,在这个节日里,也被赋予独特意义。臊子面甘肃人也叫做长面。甘肃人人七日吃臊子面,却叫拉魂面,意思是过年过得差不多了,也该收心了。还有一重意思,把人的魂魄留住。

其实,民间更有一重含义。 此日清晨,不仅家家都吃拉魂臊子面,并在大门之外煨火,迎接魂归。说是魂在路上受了冻,在此烤火取暖后回到家里。忌做针线,怕"扎坏了灵魂"。忌响炮,怕"诧了魂"。忌动刀,怕"切"了魂。所以臊子面必须在初六日就准备好。

人日就是人类的出生之日,你明白了吗?

0 阅读:0

陇史文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