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曾经的兰州抗战忠烈祠
走过市政大坡,总要放慢脚步。过某个大院,总要往里看看。据说,那里就是兰州抗战忠烈祠的旧址。曾供奉张自忠等四千多抗日英烈的灵位。
兰州抗战忠烈祠背靠大山,面对大河。山是陇上名山——皋兰山,传说霍去病在此与匈奴大战;河是中华母亲河——黄河,波涛滚滚,奔腾不息。山河之间则是兰州市区,晨钟暮鼓,炊烟袅袅,浓浓人间烟火气。山坡佳地,居高临下,英烈俯瞰,昼看人间烟火,夜听黄河涛声,实是忠烈灵魂的最佳栖息之地。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而今兰州抗战忠烈祠虽已消失,但史籍上关于它的记载,并没有消失。多年搜寻,些许史籍残片,终于拼凑出兰州抗战忠烈祠的如烟往事。
1.高山之上,抗战忠烈祠
“兰州抗战英烈祠在那里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消失的?”这些年,不断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我也问别人这样的问题。答案,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最后,大多得到一些模棱两可的结果。有人说,事情不好说;有人说,事情必须说。其实,往事如烟;往事也并不如烟。
兰州,在山河之间,可以说是山环水奔,自古为西北军事重镇,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兰州安则甘肃稳,甘肃稳西北安。抗战期间,兰州是国家的三个战略支撑点。这里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终点,黄河铁桥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咽喉。为守卫西北国际交通线,兰州上空中苏空军同日本航空队多次爆发激战,这就是兰州大空战。为支援抗战前线,甘肃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有四十多万甘肃子弟应征入伍,参加抗战。华北平原到缅甸密支那;从淞沪前线,到湖北战场;从长沙会战到血战中条山,都有甘肃子弟在流血牺牲。
长城抗战,日寇机枪挡路,甘肃小伙小毛,一把拉出了日寇机枪!至今,人们只知道他姓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后,抵抗日本侵略而牺牲的将士。从1933年起,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相关抚恤纪念牺牲烈士的法令。1938年后,在南岳衡山,开始修建抗战忠烈祠。随后,后方各地也陆续开始修建各县的忠烈祠。1940年9月10 日南岳忠烈祠竣工,20日颁布了《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其中说,忠烈祠所供奉是自辛亥革命以来的抗敌烈士,其中以抗日牺牲官兵为主要对象。
秋日的午后,我走过中山林。大街上繁华热闹,马路车流不息。早已不复昔日公园的模样。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公园,更不知道附近山坡上,曾经兰州抗战忠烈祠的所在。
岁月无情,能湮没一切,也能创造一切,这就是世事沧桑了。兰州忠烈祠在中山林十字西侧,市政大坡上。据说,大概位置在市政大坡的建设公司附近。为啥要用,据说!我没有亲见,只是听人说过。
1940年9月后,后方各地陆续修建忠烈祠。在这个大背景下,兰州抗战忠烈祠也开工修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战死于沙场,祭之于高山,方不负捐躯的烈士之牺牲。
兰州抗战忠烈祠的选址,非常有讲究,依高山,面大川,山环水抱,必须是上佳的风水之地。兰州城南,有中山林。这里原为小五泉。国民军入甘后,甘肃建设厅长杨慕时,率领民众职员,在此人工植树造林,以纪念中山先生,遂名中山林。十年后,这里成活十万株树木,成为兰州著名的景点。
多方选择后,甘肃省政府确定在中山林的山坡,辟出一块地方,为“兰州抗战忠烈祠”之所。兰州抗战忠烈祠,由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工程系的著名建筑大师李惠伯设计,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陶馥记营造厂的老板名叫陶桂林(1891—1992)他是江苏南通人,曾承担过广州中山堂的修建。
1941年,兰州忠烈祠落成。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式建筑,主体建筑高十米,居高临下,向北开门…… 可以说,朝看兰州烟火,暮听黄河涛声。
2.于右任在忠烈祠前,留下一段名言
秋日阳光,温暖如春。今年十月底十一月初,兰州的天气,出人意料地没有变化。按照往常规律,兰州气温在供暖前后,就会发生变化。往往是没有暖气时非常冷,来了暖气,却天气变热,似乎在和人们作对。
我走过市政大坡下的丁字路口,看着从山上来的车辆,汇入白银路后,如同山间小溪,归入大河,又奔向大海一样,生生不息。大概在这个丁字路口附近,在八十多年前,有一座砖混结构水刷石的牌坊,上有蒋介石书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字。这就是忠烈祠牌坊了。
当年的只言片语,连接起来,能让我们见一斑而窥全豹。人们对修建忠烈祠,非常重视,用了不少石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同时,外表也借鉴了古典建筑的风格。尤其参照了故宫修建理念,在大厅之下,修了三段式高台阶,下建一个大广场,承托出了祭拜者渺小,让人不用自主心声虔诚之心。
忠烈祠还有一些附属建筑,有汪精卫陈璧君夫妇跪像,有温室,用来培育着玻璃海棠、瓜叶菊等花卉,还有长廊等。
1942年,于右任到兰州,曾在兰州忠烈祠前讲话。这位63岁的老人,长期在各处奔波,宣传抗战。他说:“陕西是我大(父亲),甘肃是我妈,我是大西北的儿子,是中国的儿子,我忘不了父生母育之恩。”于右任的母亲是甘肃静宁人,战乱年代,逃难到关中。由于年纪很小,仅仅记得是甘肃静宁人。
抗战期间,于右任到静宁寻访,无果。据说,当时静宁县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着桌子,铺着宣纸,于右任一路走,一路题写过去。甘肃各地多有于右任的题字及书画作品。兰州藏家们说,于右任作品时,总要讲这个故事。
后来,于右任去了台湾。登飞机时,机场上大风四起,老人家长须飘飘,满脸悲伤。自此,一去难返。临终,留下遗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葬之于高山之上,望故乡。兰州抗战忠烈祠就建在这样一个山坡上,让忠烈们能够望故乡。
3.就这样隐入黄土地
顺着市政大坡走一趟,再穿过中山林十字,悠闲地往来,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曾经热闹非常的中山林,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地名。
年逾七旬的司老先生曾给我留言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中山林就基本上消失了。这里就渐渐变成了繁华闹市区。
如果能回到从前,我们一定能看到中山林最热闹的一刻。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人们在中山林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忠烈祠是这次活动的中心。
兰州数万民众在此,欢庆抗战胜利,人们唱歌跳舞,提灯夜游,秦腔、豫剧、评剧……每天轮流上演,免费回馈父老乡亲。从东南沿海的人士,都在收拾行装,准备东返,大量商品,被打折销售。我们胜利了,战争结束了,和平了,寄居兰州人们,可以回家了。兰州市场也繁华之极。
第二年9月,抗战胜利一周年,又在中山林举行了纪念活动。不料,在这次纪念活动上,却发生了冲突。
兰州忠烈祠供奉有抗战以来牺牲的张自忠等四千多位英烈。这些英烈中,绝大部分都是甘肃以外的人士。甘肃籍的英烈,非常少。就在此时,国民党还要把死于空难的戴笠等人的灵位,也安放于抗战忠烈祠中。这显然与忠烈修建的初衷相违背。
抗战中,四十多万陇上子弟,从军报国,他们转战在各个战场。邓宝珊将军说,在八年抗战中“有功劳的是全甘肃的数十万壮丁,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十几万三陇健儿”。邓宝珊认为,抗战时期,有十几万陇原子弟牺牲。甘肃子弟牺牲最集中的地方在中条山。中条山之战,天水人黄埔一期毕业生王治岐,带领165师参战。
1940年9月9日,王治岐率165师进驻山西晋南,奉命支援孙蔚如第四集团军的三十八军赵寿山、九十六军李兴中两军,任务是守护张店到茅津渡的大道,隔河掩护陇海铁路。其时,165师部驻扎在山西平陆县,全师有万余人。 后来的中条山之战,当时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最终败退。仅仅王治岐的165师,就有牺牲五千余人。中条山抗击日寇的陇原子弟,不但在165师有,其他部队也有。天水人一等兵王振峻,曾在第四集团军177师服役,1939年1月在山西平陆殉国,年仅26岁,他是甘肃天水北乡一保四甲人;武山县龙台乡董家庄的杨荣贤,在38军警备二旅,中条山之战后,和他一起入伍的30多位武山战友,只剩下不到10人。(另据有关数据,甘肃抗战牺牲六千余人。)
这些甘肃子弟灵位应该入兰州抗战忠烈祠供奉。然而,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进入其中供奉。还有一则资料:1947年5月13日,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派员来兰州,抚恤甘肃籍抗日阵亡将士家属,计781名,抚恤金3906万元,并发给纪念旗匾,阵亡将士姓名牌位,入祀兰州忠烈祠。这个人数和牺牲的甘肃子弟数量想去甚远。
陇上人士对此非常不满!
兰州名士水梓,在忠烈祠前的讲话,先纪念抗战中血战牺牲谢晋元八百将士、卢沟桥事变中阵亡的佟麟阁将军等人后,又对众多在抗战中殉国的甘肃籍将士未能进忠烈祠,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赋诗一首:陇上健儿赴疆场,英勇杀敌多阵亡;先烈碑上无名字,一股忠贞万古芳。
时光悠悠,岁月蹉跎。抗战后,局势动荡,西北日报社、陇右中学、甘肃省盐务局(今西北民族大学一带)等部门圈站中山林公园,修建办公住宿场所。1956年,东北军铸造的中山先生铜像,也被迁移到了五泉山。数年后,中山林消失了。曾经的兰州重要建筑——兰州抗战忠烈祠,也变为尘埃,消失了。
他们来自黄土地,最终又归于尘埃!来来去去,为守护黄土地血战一场,慷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