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时,3000多名老红军无法安排,毛主席只说了5个字

品味红梦史说 2024-02-23 08:30:49

“总干部要准备军衔奖励的工作,这是人民军队正规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1950年7月某会议上,身为解放军总干管理部长的罗荣桓发出信号。

然而接下来近5年的筹备授衔过程,却颇有点一波三折。

参与人员众多、情况复杂,有些人把“授衔”当成了“论功行赏”,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跑到领导那里点名要高级军衔,有的人提前得到内部消息,认为自己“低就”了,于是默默垂泪,茶饭不思。

毛主席听说这些事情后,也是皱着眉、摇摇头轻叹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的确不同级别间待遇、权利、地位相差很多,搞评衔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

罗荣桓等人遇到棘手问题时,也只能请教伟人,比如说3000多名老红军的军衔安排,那么毛主席会如何处理呢?老红军们又会对最后的安排心满意足吗?

困难重重

之所以说我国的首次授衔有些一波三折,这是因为其实建国之初,中央关于军队授衔的问题就有了初步讨论,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件事便搁置了下来。

然而正是随着战役不断扩大,军衔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入朝兵团的司令和纵队司令都叫司令,但实际指挥权具体落在谁手里,就成了难题,这也给当时的战场造成了一些不便。

于是1951年总干部率先对全军展开评级工作,从上到下共评定了9等21级,为后来的军衔评定打下了基础。

朝鲜战争一结束,将帅们的军衔问题便被提上日程。然而本计划于53年就完成的评衔,因为当时军队编制和兵种问题再度延期。

直到1953年秋天,总干部发出明确通知,务必要在1955年实施军衔制,至此评衔的一切工作才进入快车道,由总干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宋任穷等人负责具体评定实施工作。

然而评选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元帅、大将、上将是由中央军委提名,其他的军衔都是军队根据之前全军的评级结果,然后拟定名单再提报中央军委。

值得一提的是,罗荣桓主要负责甄选讨论上将和中将人选,于是头个问题便出来了,那就是通过拟名单,大家基本上便可以判定自己会得什么军衔了。

不好搞的评级

于是有些人的思想就受到一定的影响,毕竟虽然革命战友之间职务不同,可除了战场上实际的指挥行动,私下里大家也没过多去想争“高低”。

但老战友一见面,自然而然想去聊一聊彼此“肩膀有几颗星星”的事。都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谁也都了解对方能吃几碗饭,凭什么自己的军衔低了,于是当面不满的,背地里议论的,向上反应意见的,都渐渐多了起来。

有一位干部他本身是粟裕手下纵队司令,也是战功赫赫,因此对于“上将”是十拿九稳,哪知拟名单却是“中将”。

更令他想不通的是,一直与其平起平坐的老战友被列为上将,于是这名干部就找上老领导,大吐苦水,希望领导能帮帮忙向上反映下。

谁承想老领导居然真的找上了罗荣桓“申诉”,结果自然是经过罗荣桓耐心细致地教育后,二人皆是心服口服了。

过去战场上断胳膊断腿不眨眼、单身赴敌阵不要命,如今为了肩膀上牌子的星星、闹脾气的,掉眼泪的、摆战功的,都有。

事实上他们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都是同一时间入伍扛枪,谁也没少打仗,而55年的授衔很大程度上,不但事关日后待遇,更是历史评价。

将军们也都是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大半辈子,军衔是对他们革命生涯的肯定,因此谁也不想落后。

评衔工作的复杂性,总干部第一副部长宋任穷回忆当时的情形,都忍不住苦笑道:“想不到我在战场上拼杀了几十年,最难干的就是这项任务。”

当然在那场评衔里,更多的是面对荣誉泰然处之,不争前后的人,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荣誉过高,而一再让衔。

其中就有“娃娃连长”许光达,早在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他是迎着炮火与敌军激战一昼夜,成功护送中央机关转移。

然而就是这样炸弹在脚边落下都面不改色的硬汉,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拟大将的名单上时,却是夜不能寐、惴惴不安。

一将功成万骨枯,面对家人,许光达眼眶泛红,以手虚指头顶说:“我的这顶帽子都是建立在无数牺牲战友、将士们身上的,他们长眠在战场上,我能活着已经是万幸了。”

坐卧不安的许光达苦思数日,终是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写了封信:

我自参加革命,战绩平平,敌人大围剿时我身在苏联,没有跟大家同甘共苦,对国内革命事业也毫无建树。

一想到过去,我便想到没能看到今天的战友,如果他们活着本来也有可能被授予各种各样的勋章,在故去的战友面前,我实在是摆不了资格,比不起勇气。

因此我几番思索过后、决定向毛主席和党郑重提出,请将大将军衔授予对党和人民更有贡献的人才,授我上将亦足矣。

伟人收到许光达的申请信后,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几次忍不住地让人感叹:“五百年前有徐达平西,五百年后许光达数次让衔。”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军委会议上,毛主席专门把许光达的信拿到会场上朗读,大家听完后有低头不语的,有眼含热泪的,更有哽咽着当场提出自降军衔的。

伟人环顾众人,轻叹一口气语重心长道:“许光达同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共产党员淡泊名利,一心奉献,他是个好同志,更将是我军上下的一面好镜子”。

其实我军首次授衔中像许光达一样、申请自降军衔的人还有很多,但真正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最后能降级成功的大多是党中央领导人或者高级干部。

其中的就有毛主席,刘少奇等人。

拒当大元帅

当时伟人既是我党领袖又是武装力量最高指挥人,他老人家统帅全国兵力运筹帷幄20余年,外御日寇内保民安,居功志伟。

再加上考虑到苏联军衔制度经验、斯大林也是苏联大元帅,因此毛主席成为共和国大元帅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的事情。

所以一开始拟定方案时,就已经将伟人的名字划至大元帅军衔一栏,很快天津军需工厂就以纯手工,为毛主席精心制作了一套大元帅服。

那套元帅服的肩章面板都是镀金的,肩章的国徽也是纯金质地,不仅如此、衣服和裤子边缝处的金黄色条纹也是以纯金丝线绣制,整套衣服看起来是威风凛凛、熠熠生辉。

大元帅服做好后,工作人员是第一时间把它和其他制服,一起送至中南海的勤政殿内,以便毛主席等领导人审看试穿。

哪承想毛主席瞥见衣服的第一眼,面色就沉了下来,他走到书桌处点燃了香烟,一言不发。

旁边的工作人员有些尴尬,鼓足勇气轻声道:“主席,这是专门制作的大元帅服您试穿下吧。”

毛主席脚步未挪动半分,泯灭了烟头道:

“这套衣服过于奢华了,更何况让我穿大元帅制服,我还怎么到群众身边开展工作,活动也很不方便。咱们实不必事事依照国际经验,我看这个大元帅不当也罢,再者现在已经在地方任职的人,都不评军衔的好。”

正待众人怔愣之时,毛主席又转过头看向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呆过,也是元帅,你和恩来还要不要评了?”刘少奇、周总理连连点头称:“我们的军衔也都不要了,这个提议很好。”

伟人回身又问几位长期在军队,后来又到地方的干部“你们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评了。”大家也都说“不评了。”

于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主动不参与授衔的消息一经传出,那些“闹腾”的声音,也都渐渐消匿下来,可刚走顺的评衔工作又出现了棘手情况。

对老红军的安排

那就是关于3000老红军的军衔问题,这些老红军由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年龄身体等原因在部队里没有具体官职,大部分都属于后勤保障人员,担任的都是司机、炊事员、门卫等职务。

如果按照职位参考的话,很多人只能作为列兵被取消供给制,都已成家立业的他们单靠着微薄薪水、恐难维持生计。

可老红军对革命也有着实实在在、无法磨灭的贡献,其中资历深厚者,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追随在毛主席、朱德等人身边。

因此对于参加革命这么多年的战士们来说,如果按照当时的制度,拿到太低军衔、待遇发生改变,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感情。

但如果不遵照制度进行,可能将会影响整体工作,因此在授衔讨论会上,这两种意见僵持不下,苦思无果的罗荣桓也只好向毛主席请教去了。

毛主席拿到3000红军的报告后,是沉默不语,猛吸烟,直至整个书房都布于烟雾中时,突听一“啪”的拍桌声,接着伟人斩钉截铁道“红军不下校”。

简简单单5个字表明,这3000多名老红军一律被授予少校军衔。事实上毛主席的一锤定音,不仅是他老人家在严格执行标准外,考虑到老红军实际生活待遇的人性化操作。

更重要的是,伟人自己亦对老红军有很深的感情,他对于红军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在上井冈山之初,毛主席就下决心要彻底改革工农红军队伍,去糟粕向正规化发展。

但由于队伍里战士们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老旧思想根深蒂固,纪律涣散、开小差,思想薄弱的人比比皆是。

因此改革也并非易事,然而即便困难重重,毛主席还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方案。

伟人先是废除了旧军阀的肉刑运动,实行民主制度,使得官兵平等,彼此之间只有职务差别。生活上,部队里自上而下每个人吃穿用度一样。

毛主席以身作则,背米袋、穿草鞋跟战士们在一个锅里吃饭。因此尽管环境异常艰苦,但战士们积极性非常高。

不仅如此毛主席也对部队执行严格纪律管理,为了增强大家的纪律意识,还办过展览、摆出红薯、草纸,以生动的形式向战士们讲解借东西要还,打破东西要赔偿。

更重要的是,伟人常常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每每士气低落时,他都会第一个站出来,身子挺得笔直大喊:

“现在大家站队,我是第一名,请连长喊口令。”

原本垂头丧气的战士纷纷被伟人激昂的情绪感染,一一提枪列队重振旗鼓。

就这样清除旧军阀作风的红军部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穷苦老百姓,队伍也一天天庞大起来。

可以说毛主席与老红军战士们也是一路走来,历经无数风霜雨雪,才迎来新中国的成立。

“红军不下校”是伟人的胸怀,也是我党领导人对曾经浴血奋战、对革命坚定付出的老红军战士们的肯定与尊敬。

而3000多名老红军们在得知自己的军衔后,无不欢呼雀跃,这也意味着他们每个月都可以拿到16级工资,113元,在当年完全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

最后

1955年我国的首次授衔,共诞生了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五十五名上将、一百七十五名中将、数十万名校尉级军官等,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又特批3000多名老红军以少校以上军衔。

“红军不下校”是毛主席对所有老红军的尊敬和怀念,也更加说明他老人家自始至终,没有忘记这一路走来的艰难困苦。

在个别地方也有这么一群特殊老兵,他们亦感恩于伟人的惦念、在授衔前主动离开部队,脱下穿了几十年的军装,转到地方进行工作,将机会留给更多年轻、有文化的同志。

他们宁静淡泊,远离荣耀光环、再一次为党、军队和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文汇报《军衔制实施方案中,拟授毛泽东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为元帅,为何最终他们却都“榜上无名”》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如何带领革命队伍克服失败危机》

42 阅读:8468
评论列表
  • 2024-03-04 19:50

    主席带出来的兵,觉悟就是高!

品味红梦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