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大家都有一种价值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华山一条路,读书考功名入朝为官,光宗耀祖那才是正事。一个学霸要生活在古代,那可是不得了,一个家族可能就因为出了会读书的人,家族命运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李殿华,你们不用去想他是什么名人,干过什么事,因为他不是什么名人。他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爷爷,一个被人嘲笑五十年不进城的读书人。为什么五十年不进城呢,因为这大爷考功名不顺,考试总是不中,后来就在家设馆教教学生和教孩子读书。自己是没希望了,就把未来寄托到孩子身上。历史上很多家族都这样,家族崛起不是一代人的事,一代往前拱一点,几代人的努力之后,就会成为名门望族。这样的例子比较多,比如秦朝,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六国,四五代君王不懈努力的结果,秦始皇是最后摘果子的人,前人都在下面给你撑着呢。 清朝从努尔哈赤创业,到大清国建立,也是几代人的努力。
李鸿章曾经就写过爷爷李殿华的生活窘境,那时候家里穷困啊,每到过年,上门要债的人就像过江鲫鱼一样多。没钱还债,爷爷只能支支吾吾应对,人没钱就没底气。总是说还,但拿不出钱,也不是长久之事啊,只能朝亲朋好友借,借完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这样的穷亲戚谁见了谁头疼,所以亲戚之间不要牵扯债务,最后可能关系处的还不如外人,亲戚都嫌弃你,大老远躲着你。 后来得到一个大伯接济,说要节俭生活,孩子还要读书。就这样到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这里,1834年以优廪生中道光甲午科举人96名,后来和曾国藩,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同年服官刑部,一路做到知府的位置。 这是李家的第二代人,到第三代李鸿章就是封建大吏,朝廷大员了。这里还能说明一件事,李鸿章和曾国藩为什么关系这么好,还做了他的学生,曾国藩和李鸿章父亲是同窗同事。
你看一个学霸改变的不只是自己家庭的命运,还影响着家族几代人的未来。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陈振龙,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可惜的是读书到他这一代凋落了。二十岁就考中了秀才,然后再怎么努力也不见起色,和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经历差不多。考来考去屡次不中,就是很郁闷啊,然后他爹就说了,不行你就回来继承我们企业吧。
当时是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很多人出海经商,陈振龙家里也商人,家里有买卖。这和今天首富王老板家的情况有点类似,儿子你要是混不下去,就回来继承我们首富的家族企业。那个年代穷人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扬名立万,跳不过去生活依旧艰难,吕秀才不就是个例子么。但是有钱人不一样啊,读书不行还可以做别的,选择很多,做企业,搞贸易,做地主,不用为生计担忧。
然后陈振龙就扛起了家族生意,往返于菲律宾和福建之间。这里要说一下当时的历史情景,这个时候是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了红薯,把红薯带回了欧洲,然后西班牙船队在16世纪70年代把红薯待到了菲律宾。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番茄,辣椒,马铃薯,红薯,等很多植物物种的传播,都得益于当时航海的发展。
其实红薯的传播并不快,在菲律宾种植了差不多十多年后,这个外来物种才被普及。后来陈振龙一次偶然的机会,就在菲律宾吃到红薯,感觉着食物绵软香甜,很是可口啊。然后就问当地人这是什么食物,这么好吃。当地人也不以为然,心里还嘀咕到,遇上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傻帽老外,红薯都没见过。
就给他介绍,这个啊,也是从国外引进的物种,种植简单容易成活。而且特别高产,一根藤可以产好几斤,半年就能丰收,生长周期短。
这菲律宾人估计就和现在出租车司机一样,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不聊敞亮不算完。陈振龙还没等小贩聊过瘾,就付钱离开了。
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你得了解当时明朝情况,这时候正是万历年间明朝正在朝鲜和日本打仗,丰臣秀吉正在朝鲜搞事情。朝鲜也是一个穷,明军去帮忙打仗还要自带干粮,自带武器,国内作为后发就要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辎重,兵员。粮食当时都是紧俏货,很多地方穷的饭都吃不上,福建还是一个靠海的山区,本来粮食产量就不高,赶上支援前线,就更不富裕。
陈振龙就想如果把这玩意弄到国内,大量种植肯定能解决很多人的吃饭问题,然后就开始着手调查啊,怎么种植,产量如何,有什么注意事项,一项一项都做了实地调查,越调查越兴奋啊。为什么呢?红薯这个物种,耐干旱、耐贫瘠、易移栽、易繁殖、高产量,而且营养丰富、味道甘甜,充饥效果好。不管山区还是丘陵,平原还是沙土地,荒地还是农田,都能生长,易成活。比起国内的主粮大米,小麦,生命力顽强多了,一点也不矫情,这不是捡着宝了么。
但是当时有一个大难题,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对红薯进行封锁,禁止出口,偷运,私藏让红薯流出境外的叛死刑。西班牙把这玩意当成战略物资了,严格控制外流,其实也是诱骗殖民地的人民,虽然你们被殖民了,但是我们给你带来了好东西,供你们享用,没有被我们殖民的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你们还是很幸福的。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红薯在菲律宾十多年,当时很多在菲律宾经商的华人,就没有人想过把红薯带回国内么? 要说没有肯定不可能,但是没人把红薯当回事。俗话说赔钱的生意没人干,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主要原因不是政府管控杀头的禁令把人吓住了,而是把红薯带回国内没钱赚,无利可图纯属做贡献。国内没人吃过红薯,你把红薯弄回去,种植了估计没几个人买。红薯又极易种植,你种在田里,又惦记的人去扯几根红薯藤,他就能自己种植了,你怎么杜绝。 又不像小麦,大豆,你还可以出售种子,从中赚上一笔,红薯苗又不值钱。
面对这样一个结果,还要冒着被杀头的风险,自然就没什么人愿意干。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陈振龙就开始着手把红薯带回国内,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想办法呗。想来相遇他就想到一个好主意,带红薯估计是有难度,太容易被发现,要不就直接带红薯藤回去吧。
然后他就召集儿子一起干,这事不能让太多人知道,人多嘴杂容易出事。他儿子就问他,你准备带多少回去啊? 陈振龙眼睛一瞪说道,当然是越多越好啊,从这里到福建船要开七天七夜,多带点多一点成活的机会。
他儿子眼珠子转了几圈说,我们用红薯藤编一个绳子怎么样,这样量又足,还安全。
陈振龙哈哈大笑,你是把那些检查的官差当傻子了吧,红薯藤编的绳子,别说他们,就是只羊守着你也得被发现。
然后他又吩咐儿子,去集市买几捆绳子,我有办法。
时间到了五月红薯的下种季节,陈振龙就和儿子二人,在家里秘密地把红薯藤编进了一根粗绳子里。有人可能不太理解,这个其实就和我们吃的天津大麻花一个道理,几根细一点的绳子相互缠绕一起,形成一根粗壮的绳子,把红薯藤藏中间。绳子越长藏的就越多,快到绳头的位置全部用绳子,这样从外表看是不可能发现红薯藤的。而且在船上这种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多,也不会引起别人注意。
就这样两人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出海检查,他们还在绳子上浇上水,保持湿润,最后顺利的把红薯带回了福建。
经过这么一番周折终于成功了,那道理后面就应该大面积种植,迅速在国内传播了吧。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和我们前面说的一样,国内老百姓并不买账,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家还是喜欢吃小麦,大米,小麦,大豆,对这个外来物种并不感冒。 说这里让我们想起一食品,就是一个叫馕的食物,就是把生面饼,埋进带火星的灰堆里烤熟,然后拿出来清理一下就可以吃了。新疆的美食,制作方便简单,内地很多人吃不惯,说这个太脏了吧,所以在内地市场卖得也不多。红薯就这样,大家刚开始接受不了这个东西。
后来陈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政府主导下令种植,有了官府的强制,种植规模一下子就起来了,当年闽中大旱,红薯丰收,一下子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老百姓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称金薯,巡抚借花献佛,名利双收。后来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
红薯后来的转播并不快,陈振龙的后人又把红薯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真的依靠家族的力量,无偿无私的老百姓做贡献,不是说了赚多少钱去干这个事,就是为让更多人填饱肚子,渡过饥荒。到乾隆年间红薯已经种植到国内大部分地区,这已经是1735年以后的事了,距离红薯传进国内的1593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随后人口迎来了大爆发,乾隆初年人口之后一亿四千万,到乾隆末年人口有两亿九千万,足足涨了一倍多,红薯功不可没。
曾经有一句话,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红薯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生命,这个求学考功名路上的学渣,真的是太伟大了。真的庆幸他没有金榜高中转而从商,庆幸他没有为了金钱利益,还把红薯带回国内,造福更多的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红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现在路边烤红薯的,卖凉皮的,还有用红薯做成的粉条,又造福了多少企业,养活了多少家庭。
最闹心的是红薯还搞出了一个让你上瘾的产品,就是油炸
红薯片,这玩意酥脆爽口,甜而不腻,就写这片稿子的时候,不知不觉,足足吃了三袋,完全没有涨肚的感觉。
真的感谢这位福建人,无私无偿的贡献,引入红薯养活了无数中国人,而且还创造出这么多好吃的美食,赞。
载入史册,国人纪念,记住这个平凡而有贡献的人!
红薯救活、养活了太多的人,现世活着的人有太多是祖上靠红薯活下来,并繁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