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托:毛主席会见的最后一位外宾,回国后被捕,中国为他求情

车言无忌 2023-01-06 23:59:34

政治家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中曾写过这么一句话“我看着法国诗人勒内夏尔走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旁边的照片。”

短短的一句话,却把两人之间的友谊描述的淋漓尽致。勒内夏尔是知名的反纳粹主义者,海德格尔却相当认可纳粹主义,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结伴出行,边走边聊,两个人之间的友谊穿破了政治战争和意识形态。

毛泽东也有这样的好友,他就是巴基斯坦的总理布托。

1976年,已经83岁高龄的毛泽东,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外交任务,会见巴基斯坦的总理布托。

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接连的病魔打压着这个高龄老人。身边人都劝他保重身体,不要再费心神去会见外国总理了,这种事情让别人去做也是一样的。

但毛主席却非常坚定,他坚持去会见这个年轻人。

毛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很欣赏布托,认为这个年轻人能够做出一番事业,作为一个前辈,他希望能够给予他帮助。

布托的一生也是风云诡谲,大起大落之间,他几经沉浮。

1928年,他出生在印度信德省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里,家族在当地的地位非常高,理所当然地,他的青少年时期也殷实而丰富。

在阶级分明的印度,布托的出身基本上决定了他光明灿烂的前途。

成年之后,他顺利地进入了伯克利大学,并得到了政治学学士学位。这个学历水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非常高,但他依然不满足,想要继续深造。

他又远赴英国伦敦基督教会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在法律方面也小有成就。

出色的成绩和高超的情商使他在离开校园之后拥有了许多选择的机会,当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给他发了聘书,希望他能够到学校里去讲授国际法。

他欣然前往,并成为了该所大学第1位亚洲级教师。青年时期的布托,热情开朗又聪明智慧。

1953年,他回到了巴基斯坦。这时候的巴基斯坦,刚刚开始印巴分治。对于一个初创国家而言,困难在所难免,巴基斯坦迎来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布托回到祖国之后,进入了卡拉奇穆斯林法学院担任一名宪法学讲师,同时他还担任信德省高等法院的律师。

这两个职位少不了与民众打照面,在一次次与人民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难处。从前他没有如此直观的感觉到那些平民居然生活的如此水深火热,但现在,跳出生活的舒适圈,去与平民百姓交谈,他才知道人民过得多苦。

他心中正义和平等的理念最终促使他走上了政治道路——他想要推动社会改革,以此改变民众生活。

1954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一开始他走的是思想路线,企图通过改变青年的思想影响政府。

由于担任过老师和律师,他的讲演水平非常高,很快就成为了“新生力量的代表”,无数青年人都被他的热情积极和学识打动了,心甘情愿地成为他的拥趸。然而布托慢慢发现,就这么宣传思想效果来得还是太慢。

1957年,他作为巴基斯坦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第12届联合国大会,并在之后担任了巴基斯坦驻联合国大使。

从这一年开始,他的政治生活才算是正式揭幕。

1958年,巴基斯坦陆军司令阿尤布.汗将军发动政变,国家迎来了重构。由于深受将军的赏识,年仅30岁的布托进入了内阁,成为了最年轻的部长。

从开始从政到进入内阁,布托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但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阿尤布总统一定程度上的确改变了巴基斯坦的现状,他所提出来的施政纲领和政治措施,对巴基斯坦都非常有利。

布托对他也相当崇敬,二人一同共事了多年,期间,布托担任过各种部长,基本上都是身居高位。但慢慢地,由于政见不合,二人之间也出现了分歧。

布托更是公然宣称要反对阿尤布的统治,为了反抗的更彻底,1965年他辞去了所有职务,并建立了巴基斯坦人民党。

1969年,他领导人民推翻了阿尤布的统治,并被选为了人民党主席。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巴基斯坦无力抵抗炮火,于是到联合国寻求国际帮助。

然而真正表示支持的却只有中国,中国的明确支持使巴基斯坦非常感动,并在同年派布托带着代表团到中国访问。

时任主席的叶海亚在这次大战结束后,被人民攻击着倒台,布托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把印度问题处理好,才能把巴基斯坦给治理好,这是巴基斯坦政治的一条铁律。

布托上台后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件问题,为了解决战争问题,他与印度代表多次谈判,但总是碰壁。尤其是在与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的交涉中,他更是感受到了疲惫和无力。

但无论情况多艰难,他都没想过放弃,没想过丢掉本国利益,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英迪拉终于做出了让步,印度和巴基斯坦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因他的这一功绩,巴基斯坦人民更加爱戴他。但他深知这只是第一步,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并没有那么容易,大事小事都要事事挂心。此后他又针对大地主进行了多项改革,为民众谋得多种利益。

同时,在他统治期间与各国友好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局面。但无论如何多少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关系最密切的都只有中国。

也正因为这个历史原因,毛主席才会带病会见布托。其实当时毛主席已经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了,但听到是布托来了,他高兴的立马起身准备会面。

二人之间的友谊跨越了国家和年纪,是一种革命同志间的惺惺相惜。

在他会见毛主席三年后,他死于一场政变,政变者是当年他曾非常看好的齐亚.哈克。在他被逮捕之后,中国还采取了各种途径向新领袖,希望能够将他释放,但最终还是没能救下。但对布托而言,这个结局他坦然接受。

成王败寇,自古以来的道理,他慷慨赴死,即便是受绞刑,也依然从容淡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最后关头,布托依然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背影。

0 阅读:154

车言无忌

简介:立志做有立场、有态度、有温度的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