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江同志进京前心情复杂,汪道涵送他14字墨宝,使其终生受益

青梦聊国际 2024-05-27 00:35:06
作者|宁镜诚

1989年,江同志在得知自己即将进京担任要职时,心情复杂。他觉得,自己的短板在于没有在中央工作的经验。

赴京前,江同志拜访了亦师亦友的汪道涵,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汪道涵心里明白,江同志是合适的人选,但也能看出后者复杂的心情。就这样,汪道涵送给江同志14字墨宝进行勉励。

汪道涵后来回忆说:“我想借此告诉江同志,他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

江同志看罢,对汪道涵说道:“您是我终身的良师。”此后,他一直将这14个字视为自己的座右铭,终生受益。

其实,谈及汪道涵和江同志,他们之间并不只是革命情缘,还有着很多个人间的共同话语:两人同为安徽人,又先后为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汪道涵读的是机械专业,江同志读的是电机专业,两人都是学生运动中的佼佼者,又都是学生时代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再有两人又都好读书……

那么,汪道涵和江同志是如何相识的,江同志担任要职前,汪道涵到底送给他哪14个字?其中有何深意?

展开叙述前,我们有必要对汪道涵的人生经历做一个简单的勾勒。

一、抗日救国

1915年3月,汪道涵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笔者按:现明光市)明光镇。他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立志报效祖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群情激愤。16岁的汪道涵和同学一起上街,参加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

那年年底,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南京东南大学附中高中部录取,后来又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

在当时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汪道涵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高材生。在校期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之后,汪道涵被捕入狱,但他大义凛然,与国民党军警斗智斗勇。

1934年1月,汪道涵经营救出狱。

返回故乡后,他先是做了几年老师,后来又于1937年春,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插入本科二年级继续读书。

那一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彼时,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决定成立“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为抗日战争尽自己的一份力。

1939年,汪道涵率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20余人随第八团挺进纵队越过津浦铁路,到达路东的嘉山县自来桥。

在这里,汪道涵积极开展战略侦察、宣传抗日、开展统一战线等工作。那年6月,嘉山县第一个正式的中共支部——自来桥党支部正式成立。1941年8月,中共津浦路东区党委任命汪道涵为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并继续兼任县长。

因为汪道涵在革命工作中的踏实表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历任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建设厅副厅长,华中军区、山东军区军工部部长、政委等职,为华东地区的顺利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两人初识

1949年9月,时任华东工业部部长的汪道涵来上海益民食品一厂视察。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江同志。

汪道涵后来回忆说:“江同志充满了活力。他是党员,而且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我觉得他前途无量。”

那一年,汪道涵34岁,江同志23岁。

后来,江同志在益民的总经理办公室里,代表工厂向汪道涵报告了他们新的商业策略,包括一份有关获取原材料和商品销售新思路的详细报告。

当时,上海一家大的奶牛场是益民的供应商,由于供货稳定,生产效能高,所以搞好工厂的关键在于销售——也就是要为益民的冰激凌、冰棍和饼干找到顾客。

江同志的思路清晰,他计划组织若干销售小组,并把重点放在食品店和杂货店。

听完江同志的汇报,汪道涵更加欣赏眼前这个年轻人。他说:“江同志干劲十足、精力充沛,是一个工作勤奋的专家。”

经过初次接触,汪道涵和江同志觉得彼此十分相投。他们越来越熟悉。用汪道涵的话说:“我妻子比江同志大9岁,我们开始把他当小弟弟看待。”

1951年,汪道涵把江同志调到中国制皂厂担任副厂长,后者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两年后,汪道涵被提拔为北京新成立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负责制定更高的生产指标,建立新的企业并组织研发工作。

1957年,我国制定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派团去莫斯科听取苏联专家对规划的意见。当时,汪道涵的任务是为制造重型机械和电气设备集中最好的技术力量。

这是一项全国性的工作,需要寻找重型机械和电气设备专业最顶尖的人才。这时,汪道涵再次想到江同志。

很快,江同志被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设在上海的第二设计分局,担任新成立的电力设备部门的主管。

我们抛开之后的几十年不谈,单说1985年,汪道涵上海市长任期届满。在中央物色接班人期间,他推荐了江同志。

汪道涵说:“副总理万里来征求我的意见,他提出好几个极有竞争力的人选,我推荐了江同志。”

江同志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上海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时间来到1989年,江同志接到紧急通知,要他立即赶到北京。

当江同志匆忙赶到机场时,发现等着他的是一架专机,但是在北京南苑机场接他的汽车却是一辆普通的大众桑塔纳。

直到这时,江同志才被告知,邓小平在西山别墅等他。

那晚,当邓小平提出要他担任要职时,江同志惊讶之余,心中也有担心,他说:“我担当不起党赋予的伟大使命。”

他向邓小平解释说,主要因为自己缺乏在中央工作的经验。邓小平听罢笑着说:“我们都支持你。我们将帮助你克服任何困难,你不必担心。”

江同志回到上海后拜访了汪道涵,想要征求他的意见。

多年之后,汪道涵仍然记得当时的画面:“我知道他是合适人选,但是我能看出他的矛盾心情。所以我写了领导1840年抗英鸦片战争的中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幅对联来勉励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就要不惧生死。他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

看罢这14个字,江同志感慨道:“您是我终身的良师。”

后来,他赴中央工作后,曾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党和人民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定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14个字一直激励着江同志,担任要职后,大学时代的老师顾毓琇写信祝贺。江同志在回信中再次引用林则徐的这首诗,表示自己定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一切。

四、汪辜会谈

镜头回到汪道涵这里。

他卸任上海市市长后,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为推动两岸统一而开展的“汪辜会谈”。

1990年10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

辜振甫在台湾影响很大,他曾先后担任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工业总会理事长,又历任国民党中委、中常委、中评委,集巨商与政治家于一身。

对于辜振甫抛出的橄榄枝,中国内地很快做出回应,并于1991年12月在北京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彼时,76岁的汪道涵一直心系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组织决定让他担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平等协商两岸关系。

1993年4月27日,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首次 “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

我们要明白的是,这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意义重大。

“汪辜会谈”达成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4项协议,被定位为“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与功能性”,是两岸落实“九二共识”的重要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5年后,辜振甫应邀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

在上海,汪道涵与辜振甫再度聚首。老友之间除两岸政治对话外,也有温馨的家庭式茶叙。

汪道涵和辜振甫的友谊,也一度传为佳话。

退休之后,汪道涵不仅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还十分重视国际上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问题。

2001年初,他在听取出访归来的北京学者汇报信息经济和信息安全问题时说:“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一是要虚心学习,二是要加强研究,不能虚心学习,就无法推进研究。”

虽然身体抱恙,但他在病中仍十分关注一些全球性问题,比如: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关键性问题。

不仅如此,汪道涵嗜书如命,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仍手不释卷。

就在汪道涵去世前三天,他已经无法下床去逛书店,仍请秘书代劳购买《问学集》、《勃艮第与文艺复兴》、《全球银行学》和《多元化金融集团与金融控股公司》。

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汪道涵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对待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让人心生敬意。

鲜为人知的是,2005年5月,90岁高龄的汪道涵抱病会见了国亲两党的代表团。

5月2日,上海锦江小礼堂,许久未曾露面的汪道涵会见了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

那天,连战给他带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辜振甫的亲笔画作。画作的内容是观音山远景,这是辜老生前承诺要送给汪道涵的礼物。

6天之后,汪道涵在上海虹桥迎宾馆二号楼会见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据工作人员回忆,那天谈话的气氛融洽,原先设定的十分钟会谈时间后来延长了一倍,在工作人员提醒下才得以结束。

就在连战和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后,台湾花卉成为当时上海的热销商品,其中尤以玫瑰和汪道涵经常购买的蝴蝶兰人气最高。

汪道涵在两岸关系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后人感佩不已。

2005年12月24日7时12分,汪道涵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现如今,如果人们来到上海的福寿园,园内就铸有一座汪道涵的铜像。旁边的石头上刻着8个大字:报国有心,爱国无限。

如果你仔细看汪道涵面朝的方向,他眺望的是宝岛台湾。

参考资料:

1.汪道涵早年抗日经历——中国新闻网

——END——

0 阅读:0

青梦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