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男子也化妆?古代男子敷粉化妆,被赐化妆品是种怎样的荣耀?

文晓小书生 2024-03-10 06:14:42

文 | 文晓书生

编辑 | 文晓书生

«——【 ·前言· 】——»

在当今社会,化妆已成为男性爱美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演艺界,化妆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舞台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化妆都能够提升五官的立体感,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化妆对于男性而言,到底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还是社会审美标准的被动接受?

«——【 ·古代男妆审美· 】——»

古代的男性化妆实践深植于历史的脉络中,与女性化妆并无二致,尽管如今男性化妆被视为个人自由,但仍然常常遭遇到各种非议和质疑。

许多人认为男性化妆不够阳刚,不符合传统观念,然而事实上男性化妆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甚至更早。

古代的美男子们早已了解如何利用化妆和各种装饰品来提升自己的魅力。早在先秦诗集《诗经》中,就有着对男子形象的赞美和描述。

其中一首诗歌《淇奥》以春秋时代的大帅哥卫武公为原型,描述了当时帅哥的形象:“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帅哥的形象和标准。

诗中提到的“充耳”指的是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这些饰物被形容为“琇莹”,就是美玉的意思。

随后,诗中又提到帅哥应该像“圭”和“璧”,这同样是指玉器,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古代对于帅哥形象的标准是与玉器相关的,而玉器通常具有白皙的特质。

那么,为什么古代将白皙作为美的标准呢?这与当时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

白皙被认为是健康、优雅的象征,能够遮掩一切不足之处,是一种对称和完美的象征,无论是对于美女还是帅哥,白皙都被认为是一种迷人的特质。

古代男性化妆的实践并非简单地追求表面的华丽,而是深植于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之中。

男性化妆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呈现,更是对于时代审美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 ·化妆风潮· 】——»

古代的审美标准在很多方面与现代并无太大差异,尤其在对外貌的重视上,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容貌的评价和欣赏也是颇为讲究的。

公孙子都就是一个在古代备受瞩目的美男子,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天下人无不知晓他的容颜。

在《孟子·告子上》中对他的描述,更是将他的美貌赞誉得淋漓尽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这段描述着实令人想象,子都的容颜应该是绝世的美艳,惹人倾慕。

古代审美并非只是停留在对高大和白皙的追求上,更深入地观察可以发现,古人对于容颜的美化并不拘泥于天生的条件。

在古代,男子也不遗余力地追求美丽,而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化妆来修饰自己的容颜。这种现象在史书中有着频繁的记载。

回顾《汉书·广川王刘越传》,记载了前画工为望卿舍画妆的情景。这一幕不仅展示了当时对于容颜的重视,更体现了男子也追求美丽的愿望。而在汉惠帝统治时期,更有规定规定着男子在特殊场合必须化妆的情况。

据《史记》所载,孝惠时期,郎、侍中接冠骏饯贝带,传脂粉。这表明,即便是在宫廷和贵族社会中,男性也普遍开始关注起了自己的容貌,以至于在重要场合必须经过精心的打扮。

古代男子敷粉化妆的现象实在是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外貌的重视。

无论是公孙子都的绝世容颜,还是广川王刘越的妆饰,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精致而又不乏细节的古代美丽画卷。

在东汉时期,名臣李固的形象便是一幅被"胡粉"点缀的画卷。这种"胡粉",即铅粉,是古代高级粉底的代名词,李固以一张粉面示人,他的妆容被视为他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并非孤例。

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晏,更是以其粉面之貌著称于世。《三国志》中描述他:“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们赞誉他为"敷粉何郎",这一称谓深刻地勾勒出他那娇艳的形象。

即便是叱咤风云的名士曹植,也未能逃脱化妆之道的诱惑。史书载道,曹植几乎从不素面示人。

他注重仪容,每每在与名士交流之前,必先经过简单的化妆和装扮。这种追求完美外表的态度,彰显了他们对形象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男性化妆不仅在士人阶层中盛行,甚至在朝野权贵中也不乏先例。他们所采用的化妆手法或许与今日不同,但对于他们来说,粉黛之妆同样是一种身份象征与社交必备。

这种对美的追求,贯穿古今,见证了人类对于自身形象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 ·美男如玉· 】——»

《艺文类聚》中记载着董贤之美,如同一幅古代绘画,描绘着他那雪白如玉的容颜。传闻董贤之美,仿若一缕飘逸的云霞,散布在皇宫的殿堂之间。

他的容貌,清丽而又精致,仿佛是神仙下凡,身披人间仅见的华服。

汉哀帝,端坐于龙椅之上,见到董贤,心中不由得一阵欣悦。他眼中所映射的董贤,不仅是美貌,更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

那洁白如玉的肌肤,在宫殿光影的映衬下,散发着令人陶醉的光彩。哀帝被这美丽的仪态所吸引,仿佛是在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心中涌起了一股说不清的喜悦。

在古代,白皙的肌肤被视为美的象征,贵族们更是对其倾慕不已。董贤之美,不仅仅是身体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古代审美的体现。

他所拥有的美貌,不仅让皇帝倾心,更让整个国家都为之倾倒。民间传说着他的美丽,如同传颂一位超凡脱俗的明星,风靡全国,万众瞩目。

在西晋时期,美男子如王衍、裴楷、卫玠、潘岳、夏侯湛等人,以其绝美的容颜和无瑕的肌肤,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瞩目和赞誉,他们的容貌被形容为“仿如无瑕之洁白美玉”,成为了民间传颂的美丽典范。

《世说新语》中对王夷甫(王衍)的记载称其“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透露着他无与伦比的风采。裴楷则被誉为“白得像玉”,被人称为玉人,甚至民间形成了“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的赞誉。他的出现就像一块明晃晃的宝石,令人眷恋不已。

卫玠更是引起了无数人的惊叹,据《晋书》记载,年少时乘坐羊车到街市,行人纷纷投来惊叹的目光,以为看到了活生生的玉人,后来,当他从豫章郡前往京都(南京)时,消息传开,京城的百姓闻讯纷纷跑出来围观。

这一场景让卫玠感到无比震惊,他原本体弱多病的身体更加不堪负荷,年仅26岁便不幸呜呼而逝。这一悲剧也为后人留下了“看杀卫玠”的成语典故,成为了一段永载史册的传奇。

这些美男子的容颜仿佛天上的明月,洁白无瑕,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们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外貌的奇观,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表达,让人们对美与存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在那个动荡而又璀璨的时代,这些美男子如同流动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时代的象征和传奇的一部分。

«——【 ·化妆习俗就逐渐没落· 】——»

在古代中国,化妆对于男性并不是一项罕见的习俗。即使在唐朝这样繁荣昌盛的时代,男人也经常参与化妆,将自己打扮得英俊潇洒。

历史记载显示,唐朝皇帝每到腊八节,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将各种胭脂和唇脂分赐百官,这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荣耀和恩赐。

百官们,包括大臣、宰相,都会在这个节日里接受皇帝的赏赐,因此,腊八节成为了一个男人们期待的日子。

白居易在他的诗作《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中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他写道:“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仍以时寒,特加慰问者。”

这些化妆品的赐予不仅是皇帝对他们的慰劳,更是对他们地位和功绩的一种认可。

除了腊八节的赏赐外,对于那些对国家有特殊贡献或德高望重之人,皇帝也会特别赐予各种珍贵的化妆品。

例如,唐高宗时期的大臣元万顷、宰相刘袆之等,由于其地位显赫,每逢佳节皇帝都会赐予他们上等的胭脂和唇脂,以示皇恩。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宋太祖赵匡胤提倡节俭,男性化妆的风气渐渐式微。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男性化妆成为了一种罕见的现象。

直到近代,随着演艺行业的兴起,部分男性为了满足舞台效果和职业需要,开始重新拾起了化妆刷子,重新探索起古代的风俗。

这一变化也标志着男性化妆的复兴,尽管不再是帝王的恩赐,却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与艺术的表达。

«——【 ·结语· 】——»

古代男子的化妆习俗源远流长,历经唐朝时期的盛况,化妆品被赐予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反映了皇权对于审美标准的塑造,随着时代变迁,化妆习俗逐渐式微,直至近代才在特定领域复兴。

这一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审美观念的演变,也彰显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现代,男性化妆已不再局限于特殊场合,而成为了一种自我表达和艺术探索的方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景观。

0 阅读:0

文晓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