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至高层次!自我纯化的多元化美学,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陆凯看历史 2023-07-14 22:11:02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美学观是人对美感的一门科学。换而言之,它既是“美”的客体,又包含“美”的认识。对于影片的美学心理,美学家与电影理论家有着十分相近的表达方式。

电影理论学者们更主张影片本身,并无明确定义,那美学的现象是什么?

虽然每个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

如今,似乎这些问题都到了需要妥善处理的时刻。从1926年起,人们就将审美理论引进到了影视理论中,并在此基础上对审美理论进行了探讨。

影视美学与审美鉴赏

表面现象的研究也是美学的学科。人们生活在表层下,而电影则是一种特殊的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对“美”的考察就成为一种审美的使命,即对一种不会改变的审美准则进行考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艺术的本质。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审美,我们就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而只有通过艺术媒介,才能使审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二者互为补充,而审美也与影片密不可分。影片和审美的结合,恰恰说明了二者的不可缺少性。可以说,影片和审美的确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这就是艺术和电影的完美结合。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美学的研究和扩展,从而使其能够不断地向更深层次地发展。作为一种媒介形式,通过审美的理论,对光影和音效的表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会对电影自身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表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所共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以表象为本位”的电影审美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电影的美学欣赏,其实就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配合的过程。电影和电视的审美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让观众们在观看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响应,这二者之间互相融合,将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被鉴赏的主题融入到了影视作品当中。

将其中的许多美感和情感转化成了实际的表达方式,从而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最初的接受影视艺术的过程中,人们所呈现出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随着欣赏活动的进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会越来越强。

参与意识和再创造性也会越来越显著,在一些地方,人们对电影的主观能动性要比看电视更大,但是,同样的,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随之提升。

当一个人在观看作品时,将他的思想与情感转化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时,这就是他的主观创造,他是他的积极与被动的完美体现。

电影美学欣赏人们习惯地以为,在观赏影视作品的时候,人们会把自己的激动点和注意力放在叙述的剧情发展上。

与此同时,正在享受着一部作品的观众,他们的审美鉴赏心理会随着作品剧情的发展而持续地改变着,或是在他们的审美状态中,他们的心态会出现一些改变,他们会从审美情绪临时回归到生活情绪之中。

在电影美学欣赏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心态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最终形成了观众关注焦点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星球大战》这一类型的电影第一次出现在荧屏上时,虽然会让人感到惊讶与激动,但大部分人都明白,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剧情与画面并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一个虚拟的场景。

观众与电影有一种审美和图像的距离,即观众不是站在真实的立场上来看电影,而只是站在观赏者的立场上来看电影,观赏者的审美情绪促使了心态的变化。

心态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而与电影的互动观看电影中的豪车别墅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占有的欲望,观众的心理也不一定会因虚拟情景而发生改变,但在这一情景中会获得释放与解脱。

在影视中,虚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观众自身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从真实到虚拟,从虚拟到真实的转化。

视觉效果终究是有限的,为提高影视媒介的视觉效果,以声拟形、以形启声等多种表现手段都是被精心设计出的各种虚实结合。

审美对象的素质要求与审美的主题相对应,影视作品中体现出了虚实互补的这一特点,观众的审美感知变成了一种心理感受。

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进行着转化,即是真实图像在心中的精神固定,在感受到真实影像后,在大脑中产生联想,体验到虚拟影像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电视艺术的美学欣赏,也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直觉是电影美学欣赏中的一个主要心理学特点。直觉是指人通过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观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的一种认知技能。

在创建文学形象时,它是一种间接的方式,而在创建影视形象时,它所产生的直觉性始终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

它的画面和场面是不是宏伟,演员的表演是不是精彩,音乐是不是悦耳动听,环境的描写是不是恰如其分,对镜头的处理运用是不是很恰当。

将影视作品的动人魅力体现出来,同时还需要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对作品本身进行考察和分析,即对电影的总体把握。

直觉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能力,比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还有知识和阅历,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

这样的总体认识,具有更深层次的理性主义意蕴,在电影和电视剧的画面中,蕴藏着丰富而又多元的思想感情。

审美感受是一种形象的感觉。它总是被理性所浸染,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必然会牵扯到先前的视觉体验,而这些视觉体验也与知识、想法、思维等相联系。

每次观看完毕,经过对其的反思和探索,再对其自身的艺术意蕴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影视鉴赏的视听直观性,才带来了影视观赏的心理直觉。事实上,观看电影的这种心理直观与它的文化积累息息相关。

吕克·贝松的影片《碧海蓝天》中的主角在送别友人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美的构图和高雅的色彩,让部分观众为之叫绝,而这一切都与他们的美学情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影视美学与影视接受

电影的接受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总体需要、个别需要和差异需要。总体需要是在合乎形态下,在自己的掌控中,在感情表现形态上的掌控。

从观者的观点来看,美学客体应该具有一种容易表现和容易辨认的形态。“观看”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审美对象必须首先有一个易于表达并具备易识别的形式感。

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根据我们看到的东西的想法和期望来决定的。电影和电视剧,哪怕是改编的,也能让人身临其境。

格式塔心理则把观察对象所看到的影像视为一种知觉,并将其储存在一种更为情绪化的、对比的感觉中。

尽管审美经验的意向是由观看的范围所确定的,但是在对形式完美的要求之下,受众的审美态度会更偏向于在感情和习惯上更易于接受的有意义的格式。

因此,在通过使用自己的亲切感来掌握这种美学的时候,可以让受众得到一种放松的情绪体验,进而将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转变成一种放松愉快的心理感受,而且还可以让受众的审美感觉得到自我证实。

其心理状况主要有:寻找同类的心理习惯,以及保守性等。主体对影视艺术审美体验过程的需求,通过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不同的证据。

人的认知能力和敏感性并非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而且还与眼前构架与心中构架的差异相关。

熟悉的东西和陌生的东西是不会引起注意的,但熟悉的东西却会引起注意。在实际生活中,以最好的形式来满足需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与理解、认知、思考、情感等心理因素之间的平衡和相互协调。以及观者与影视作品的内容情节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进而由失衡状态达到相对平衡的一个动态过程。

因为对一种理想化的期待,一种形式感的完美表现是观众关注的一个要素,由此所得到的体验,可以使得对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深刻把握,最后取决于在美学理解之中的自我意识。

人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在美学“同化性思维”的影响下,受众自觉地回应并认可的意识形态,最后才会为大众所接受。其实施应该能够体现出主体的自主意识,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社会认同。

衡量影视作品真实感和艺术性的完成度的标准就是主体的自我完成度,在这个时候,作为主体的审美认识将会起到一个重要的制约作用,它会对其思维判断能力产生影响,而不会再如以前那样,以感性认知为主导。

再往下,就是能够大幅度提高观众自身价值和认识的艺术品了。每一部电影的想象力和创意都不一样,电影的创造者也不一样。俗话说的好,一丝一毫的失误,都会导致失败。

影视美学与影视审美

在审美体验中,个人表达的实际意义和内涵的丰富,依赖于观赏者的诠释和创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观众们更倾向于那些拥有广阔的想象力。

同时还带有某种暗示和启发意义的作品,这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可以在这些作品中得到解放和扩展。

只有创造,才是自己的唯一途径,只有在这种持续的创造力和思考的状态中,主体自己才能得到肯定和证实。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仅凭经验是不行的,此时,创作就展现出了它的巨大效果。

比如,现代社会中新的装备和电子技术,以及媒体技术手段的构造和运用,都可以让非现场的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电影的形象发生变化。

观众的创作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不能离开影视作品,这就是影视审美的客观性规定。

电影美学就其本质而言,它离不开受众的主观自觉与创作需要,而创作正是电影美学的根基。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创作的主体性,美学的体验才得以充分地得到了升华。

好的影视作品具有华丽的视觉效果,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可以激发出观众的审美情感。

观众进而会突破自身的限制,建立起与作品相对应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心理。那就是要学会欣赏,学会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因此,对自身的提升,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纯化的表现,可谓是一种审美的至高层次。

结语

总之,观赏者的美学需求和美学效应是贯穿于整个电影美学过程的。首先,其对差异性的弥补需求,激发了各种心理要素,使得其美学作用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然后,表现在形式上的完满需要对主体期待的视界重新定位。最后,在艺术实践中,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确保了美学体验的进一步提高。

电影美学心态是一种在观众欣赏的环境中所发生的内在感受,它的生成离不开美学经验的实践。

这样的心灵经验,则是观赏者内心的心态与美学客体相互影响、相互沟通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它在给予人们精神上的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也因其所具有的各种经验而形成了一种更加多元化的美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宋家玲,李小丽《影视美学》

[2]伊水《影视文化的美学整合》

[3]谷启珍《影视美学分析——镜头:思想一审美的载体》

[4]金丹元《试论影视美学的范畴、困惑与研究视角——兼论当代审美文化》

0 阅读:7

陆凯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