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专权这件事情,数千年的王朝史中,唯有大清王朝解决得最为彻底,那几千年都不曾解

尔槐评历史 2023-11-16 22:41:35

太监专权这件事情,数千年的王朝史中,唯有大清王朝解决得最为彻底,那几千年都不曾解决的事情,少数民族弟兄建立的大清王朝却近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便是后来晚清时期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李莲英,也只不过是借着慈禧的权威作威作福,本身并不具备祸国殃民的汉唐宋明等王朝大太监之权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获得这样的成功呢? 有鉴于前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清朝自从入关时起,就对内廷太监坚持异常严格的管制,坚决杜绝太监干预朝政。1653年,入关十年的顺治皇帝亲自颁布圣谕,对内廷宦官管理做出了如下规定: 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顺治十二年,皇帝对自己的圣谕只流传于口头感到并不满意,遂令工部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 由此,顺治帝的这道圣谕成为了清王朝的一道铁律,只要有太监触犯,绝大多数都会被判处极刑以儆效尤。后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宦官群体的管理,清廷还规定:太监品级不过四品的,不经差遣,禁止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即便是这样规定了,还是有人愿意上刀山下油锅般的去试一试。当年,慈禧太后刚刚垂帘听政之时,宠爱的太监并非李莲英,而是一个叫安德海的太监。只是,这个安德海虽受慈禧宠爱,却只是个六品蓝翎太监。有一次,这个作死的太监仅仅是在慈禧点头许可的情况下,便狐假虎威地除了皇城一路南下,直至山东地界。 沿途之中,这个很得慈禧欢心的太监安德海一路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还掳掠民女肆意玩弄(我不知道这货怎么还有这爱好,他不是太监吗?)。因为安德海背后有慈禧撑腰,所以地方官员无不望风攀附、大肆行贿,以期安德海能够在太后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可当安德海到了山东之后,整个形势就步入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时任山东巡抚是有清一代名臣——丁宝桢,他是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更是个看穿了朝廷局势的智者。他知道安德海眼里除了慈禧再无他人,即便是同治皇帝,他也不太放在眼里,这就为安德海埋下了祸根。此番他又在没有旨意的情况下“擅自出宫”,无疑是给别人递上了一把杀他自己的刀。 这一切都被顶抱枕记在了心里,所以,当安德海踏入山东地界后,丁宝桢就盯紧了他,最终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六品大太监逮捕,并以违反祖制、擅自出宫、妄行贪贿为由,当即就在山东辖区内斩立决了。慈禧虽有心护犊子,但碍于祖制和同治皇帝的许可,最终也不得不眼看着自己喜欢的太监尸首分离。 大太监都如此待遇,其他违反祖制的小太监就更不值得一提了,由此可见清廷管制太监的手段之狠辣。但我们也不能将清廷管理太监成功的原因完全归结于顺治皇帝的圣谕和铁牌,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清朝的皇子们满月后都要离开自己的母亲,然后被送到地位比出生的王妃还要高的王妃身边生活,绝大部分都是由地位较高的嫔妃身边的乳母照顾,这里面基本没有太监什么事情。所以,明朝时期的那种所谓的皇帝的“大伴”之类的太监就再也不存在了,皇帝和太监之间基本都没有私人感情。 二是清朝对太监的管制学习并继承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即绝对不允许太监掌握行政、军事等权力,像汉唐大太监掌握军权(如唐朝大太监是京城神策军首领),明朝大太监掌握最高权力(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等)的现象是绝无可能的。 三是清朝历代皇帝总体来说还算勤政,绝大多数皇帝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太监这个依附群体其实也没有太多机会掌握核心权力,所以也就翻不了天。 但解决了太监专权这个事情的清朝,终究也落入了封建王朝的另一个怪圈之中,即后宫专权。慈禧太后凭借自己超凡的手段,先是解决了肃顺等顾命大臣群体,然后又整死熬死了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等实权派人物,最后将整个帝国的权力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并一直坚持了五十年之久(活得也真够久的),并最终亲手葬送了清王朝268年的历史,而这,可能也是清朝作为古典性质的王朝所无法避开的魔咒吧。#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古籍里的戏曲#

0 阅读:30
尔槐评历史

尔槐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