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汉朝,不允许有这么牛逼的人物存在!

青史写本纪 2024-01-28 07:10:07

—1—

被权贵记恨的帝王心腹

汉文帝前元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75年,正月,大汉天子刘恒在未央宫内召集朝廷重臣,商议下一阶段帝国的重要人事任命问题。

会议刚开始的时候,氛围很是“一团和气”。

毕竟,在汉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像人事任命这种事情,说白了就是“分蛋糕”——天子安排几个心腹,开国功臣顺带照顾几个子侄。

最终,你好我好,大家好……

看着大家对前面几项任命很是满意,文帝终于“图穷匕首现”,提出了此次会议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人事问题:博士(汉代的官名)贾谊升任九卿之位。

谁知汉文帝此话一出,刚刚还喜形于色的那些大臣们立马变脸,他们甚至忘记了“君前礼仪”,便破口大骂起来:贾谊这个外地来的野小子,轻狂浅薄,最喜欢玩弄权术,破坏当年高祖定下的“老规矩”;此人绝不能重用!

直到亲眼见识到此情此景的那一刻,汉文帝才真切地意识到:贾谊这几年为自己出谋划策,是真的将这些权臣彻底得罪了。

于是,不久之后,文帝一纸诏书,将贾谊调离中枢,雪藏起来。

上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2—

天才少年,崭露头角

汉文帝与贾谊第一次见面是在前元元年,那一年文帝刚刚由代王之位入继大统。

虽然,早在自己被吕后赶出长安的那一刻开始,文帝就已经意识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但是,当他亲眼看着曾经权倾天下的吕氏一门,甚至连大汉天子的嫡系血脉(刘盈的子嗣),也因为利益之争,而被屠戮殆尽时,刘恒的内心依然震动不已。

文帝知道:如果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尽快壮大实力。于是,他广置招贤令,意图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干,却又不属于“沛县势力”的新贵。

出身微寒,少年时期就已经凭着天资聪颖名闻郡县,17岁被举为孝廉的贾谊,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帝的重点培养对象。

贾谊这个人,最为厉害地方就在于: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

据史书记载,在汉文帝着力培养的第一批“贤良文学”里,贾谊虽然年纪最小,但是却能力最为出色。

每当汉文帝与那些朝廷大佬为了某一件事情而扯皮时,负责起草诏书的贾谊,总能在兼顾各方的利益的同时,又最大化的保障汉文帝的意图得以体现。

对于这样的宝贝,汉文帝自然喜爱异常。于是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毫无根基的贾谊就被破格提拔为食禄千石的汉廷中层官吏。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

国士无双,一招解决“汉初三十年之患”

能写材料,这个放在任何时期的官场都十分耀眼的优势,在贾谊那里却只是最不起眼的一项技能;贾谊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谋国!

当时的汉朝,有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之困;有功臣尾大不掉之险;有诸侯王日益坐大之危;有外敌环伺之患……

汉文帝的处境,可谓十分糟糕!

面对如此困境,贾谊略一思索就有了整体规划:

民生凋敝,百业待兴,咱就轻徭薄赋、重农抑商,大搞农业生产;以华夏民族的天赋加点,经济复苏自然不在话下;

外敌环伺,咱就继续虚与委蛇,实行和亲之策,先稳住匈奴,等有了实力再说;

诸侯王虽然有了渐渐坐大之势,但是毕竟,暂时还威胁不到文帝的地位;所以,可以先放一放;

现在,对于整个大汉天下,尤其是对汉文帝本人来说,最先要解决掉的问题就是:“功臣尾大不掉”;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汉家天下到底是谁说了算”。

然而,从刘邦开始筹谋着手,到吕后在位期间持续发力,汉朝的江山已经建立了30多年,“功臣尾大不掉”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闹出了“诸吕之乱”的朝堂政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呀!

对此,贾谊只用于一招就帮助汉文帝轻松解决。

汉文帝二年,十月,汉廷颁布了一道看似普普通通又合情合理,实则暗藏玄机的诏书,史称“列侯之国策”:凡是有爵位在身的功臣,都不要在京城待着了,都回封地去吧。在朝廷有官职在身,或者是皇帝特意挽留的,也要派遣嫡子回到封地。

前元二年,诏列侯各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现在天下太平了,各位功臣侯爷都各回封地好好享受生活,是不是普普通通又合情合理?

那么,青史君为什么又说此道诏书暗藏玄机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功臣集团之所以会形成势力,会对皇权造成威胁,最为主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们都相互认识且关系匪浅,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周勃的大儿子娶了陈平的小女儿,陈平的小儿子又娶了灌婴家的大闺女,灌婴的爱妾是曹参媳妇家的妹妹,然后,曹参又和周勃是“铁哥们”。

面对这样复杂的关系网,不要说汉文帝,就是刘邦和吕后,处理起来也头疼。

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帝早上刚训斥完周勃“专权跋扈”,也许不到晚上,周勃、灌婴等人就会聚在一起,唇亡齿寒地大骂:文帝“忘恩负义”,忘了是谁让他坐上的皇位。不行,咱把他弄下来吧?!

很明显,只要是这些功臣聚集在长安,汉文帝就别想有所作为!

那么,该怎么办呢?

贾谊说:简单,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要知道当时可是汉朝,通讯十分不便。你的封地在河南,我的封地在湖北,而他的封地又在江西。即使有姻亲关系,可是千里迢迢、行艰路远,时间一久,相互之间感情慢慢就淡了。

一代功臣相互之间是铁哥们,功臣二代大概率上就是点头之交了,然后到了功臣三代,见了面能不能认识都是未知数。

“列侯之国策”最为厉害的一点则在于,汉文帝在正大光明之下,毫无波澜地就敲碎了功臣集团之间那张庞大的关系网络(这是难得一见又无懈可击的阳谋)!

贾谊的这一招,见效十分之快:

汉文帝四年,十月,也就是“列侯之国策”实行仅仅三年之后,只需要一份“莫须有”的造反告发书,外加几个狱吏,曾经可以废立大汉天子的太尉周勃,就可以被汉文帝轻松拿捏了。

绛侯周勃既就国,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逮捕勃,治之。

汉初三十年间,连刘邦和吕后这样的强人都没有完全解决掉的“功臣尾大不掉”问题,贾谊只用了一道诏书就轻易化解。这样的人,不是国士是什么?

写到这里,青史君相信,大家已然理解了: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周勃等人要如此记恨贾谊了。

—4—

生不逢时,抑郁而亡

毫无疑问,汉文帝是十分欣赏贾谊的。

在被贬谪四年之后,差不多就是汉文帝将“沛县军功集团”基本收拾停当之际,贾谊被再次召回长安。

对于此次召见,贾谊充满了期待——在“列侯之国策”已然成效斐然的情况下,贾谊以为,文帝此次召见是为了和自己商讨“削藩”之事。

不错,其实最早看到刘姓诸王对于汉廷的威胁并且提出“削藩”一事的,并不是汉景帝时期的晁错,而是汉文帝时期的贾谊。

而且,贾谊所提出的“削藩之策”,要比后来晁错的所建议的“直接打压”,要高明的多。

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此话其实就是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核心思想——从内部分化诸侯。

只不过,汉文帝本身就是“以藩王之位入继大统”,在诸侯王没有明显的造反之迹的情况下,让汉文帝向诸侯举起屠刀,显然缺少“法理”支持(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对于此事,汉文帝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过贾谊(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在被汉文帝召见的那一夜,踌躇满志的贾谊,一直在等待着君主与自己再次共同“筹划天下”;可是,知道时机不对的汉文帝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问贾谊一些关于“鬼神占卜”之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的这首诗,或许就是当时失望至极的贾谊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虽然,在此次见面之后,文帝一再赞赏贾谊学识渊博、可堪大任,并将自己最爱的少子梁王交给贾谊教导,暗示其来日方长!

可是,天不遂人愿,三年之后,梁王早夭。

作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梁王之死,给与了贾谊无限打击。最终,在一年之后,这个无双国士郁郁而亡,时年33岁。

纵观贾谊一生种种,他的思想与规划几乎可以贯穿半个汉朝,影响达百年之久;只可惜,生不逢时,他的很多规划,在汉文帝时期,还不是实施的最佳时机。

壮年而亡,可称“天谴”!

对于“贾谊之死”,青史君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彼时的汉朝,不允许有这么牛逼的人物存在!



相关文章链接:

0 阅读:15

青史写本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