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有感而发对插画创作的影响

强强聊历史 2023-03-30 21:20:10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在商业插画的创作中,通常都是将特定的题材和文字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由于插画者的思维模式和艺术素养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不同。

若一位插画画家在艺术上的造诣不高,在艺术上的追求也不高,所创造出来的画面也就只是字面上的意思。

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插画家,往往会将艺术和商业相结合,努力在不偏离题材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创造力,以达到自己的价值。

尽管通常来说,插画是一种与商业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也大部分是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上,但是我们不能将所有的表达都以商业为基础,这样就会失去了创作的初衷和对艺术的追求,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受利益驱动而行事的工匠。

由于没有感觉,所以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缺少了鲜活的生命力,自己不能通过创作的过程来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行锤炼,不能从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提升,更不能从作品中获得创造的欲望和快感。

在这种情况下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和任何的进步。插图的创造有两大类,即服务的插图和艺术性的插图。

在纸质媒体中,服务型插画只是作为对文字描述的一种补充,多出现在科普类,课本等,它是一种服务于文字的插图,依附于文字而存在。

另外一类则是面向不同的商业形态,为某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定制,在创作前基本上都会有一系列的条框和选择,而插画师只是一种将文本的计划换成图片的加工工具。

这种类型的图画,缺乏鲜明的特征和风格,缺乏深邃的思想和艺术表现。

艺术性的插图通常出现在对经典作品的借用中,或不与文字相关联的作品中,它是画家自我自觉的结果。

即便是对经典作品的参考,在艺术家的自由思考下,也能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说起艺术性的插图,就不能不提丢勒的《世界末日》,这是一套可以被称为欧洲第一批插图的印刷作品。

《启示录》是一部将宗教故事作为主题而创造出来的作品,然而在这幅画面中,却展现出了画家对人性的独到的理解与思考,这与以前那种僵硬的宗教画面不同。

此外,不管是从艺术语言还是画面形式上,都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水准与创新的思维。他们都能单独成为一件艺术作品,没有任何语言的支持。要想做出一幅好的插画,除了要掌握好题材,还要有画家本身的造诣。

创作方式的选择

在绘画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然后用手去画,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方法,也是很多人都会推荐的方法。

这就像是大多数的美术老师都会教导学生,在作画的时候,应该从整体开始,然后再到局部,进行更深层次的刻画。

对于基础较差,难以把握全局的同学,此法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也适用于插画,它的好处就是从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按部就班地进行,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出现太多的错误。

但好处也有坏处,就是从一张素描开始,一切都已经定下了,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但这只是一种刻板的想法,即使一位插画师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从素描开始,努力创造出一幅新奇的画作,也会受到自己以前的想法的影响,很难有什么创新。

这就是后一种方法的价值所在。

第二种方法,就是在没有构思的情况下,用画笔引导自己的想法去创造,然后在绘画的同时,把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起来。

这就像是一幅完整的画卷。从表面上来看。这就需要更高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平。许多画师在给模特儿画画的时候,不会一开始就画出大体的轮廓,而直接从眼睛入手,这倒不是说画师没有从全局出发,而是他对全局的掌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随意发挥。

当他的脑海中没有一个确定的形象时,他就会随心所欲的用笔引导他的思维,这时他就会将自己的潜意识发挥到极致,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这种"意想不到",就会成为他的灵感来源,激发他的情感,让他创造出一幅别具一格的画作。

这种创造的思想和中国的写意画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因为两者都是以水为载体,所以其性质是无定性的。

当一支带着颜料的钢笔,在一张吸收了大量水分的画纸上作画的时候,它会形成一种不规则的颜色,这种颜色的颜色是随机的,但是如果有经验的画家来处理的话,它就会形成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画面和效果。最难得的是,有些东西,是无法重复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它是独一无二的。

插画创作需要打破构图的局限

清朝郑板桥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眼睛看竹子”。心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学说,他认为心中之竹并不一定是他眼中所看到的,而手中画笔画出的又不一定是他心中所想的竹子。

因此,他对前人提出的“画竹必得成竹于心”的说法,有了更高层次的主张。如果只是按照既定的思路去做,那么绘画的过程就会被束缚住,还不如"胸无成竹"来得自在。

德加曾说:“一个艺术家,如果他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那么他的工作就会很出色。”

他要说的是:"假如你一开头就明确了你的方向,并且竭力实现你的设想,那绘画的快乐也就随之消逝了。没有快乐,你又如何能够发挥画家的潜力,创作出好的作品?"

弗洛斯特认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方式,”他说,“当你写下了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时,你就知道了它的目的。

“如果一开头就想好了最好的一句话,一直藏到结尾,那就是一句空话,或者说,连一句诗歌都算不上,总会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后在结尾处找到最好的那句话,写作者不惊讶,读者也不会惊讶。”

这句话和郑板桥"胸无成竹"的话相吻合。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你就不应该被束缚在一个框架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创造。

这两种创作方式都是缺一不可的,很难说能够抛弃其中一种,而独守其中一种,艺术创作也是这样,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管真理是发展前进的,但它并不是将旧的颠覆,而是新旧的共存。

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与对生命的体悟和对万物的观察密不可分的。插图也是如此,而且更加关注细节。

每一个成功的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洞察力远超一般人,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胸无成竹"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施展自己的创意。

所以说,服务性插图之所以无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创作的时候,都被既定的规则所约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他们虽然早就知道自己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但却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整个过程都是枯燥的,更别说激发他们的热情了。

而那些注重艺术性的插画,都是由画家自己来完成,不受限制,也不给画家最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此时,许多人不禁质疑,没有了商业支持,插图还怎么生存下去?其实,在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中,是可以找到平衡的。

艺术品商品化将成为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艺术可以引导商品,而非被商品所引导。

美术要培养人们的情感,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实现一个和谐发展的局面。插画师自己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只有在脑海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画面,才能让它从纸上跳出来。

插画创作的过程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

脑海中储存着成千上万的意象,这对一幅插画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石涛为什么要"寻觅到最好的山峰,这也是为什么,在插画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依靠着自己的想象,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自己的脑海中已有的各种事物的意象。

要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影像化入心灵,需要观察和理解。

当你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将这件事情记在心里,等你想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但你不能将这件事情原封不动的复制过来,那样就不叫创造了,还不如用相机拍照。

通过多次的去伪取真,提炼出符合自己审美的形象,最终形成一种可观性强的具象。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那么有说服力了。

然而,除要拥有丰富的创作素材外,还应具备对这些素材加工提炼乃至升华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将一切都装在心里,却不能使用,也不能取出,那么再丰富的经验也没有任何意义。

结语

插画属于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只有在掌握好创意的尺度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自由,随心所欲,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插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埃伦兰格.颜湘如译.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5.

2.毕加索.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5.

3.康定斯基.查立译.文化论与作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 阅读:20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