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3年2月,在学校新学期“开学第一会”上,校长彭寿清发出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提出要坚持创新思维、坚定改革方向、坚守质量标准,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新动能,形成学校办学新优势,再创学校建设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站位新时代、对标新要求,学校以怎样的办学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彭寿清校长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就是答案!本期推送,我们将一同解读”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湛江科技学院【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
“国家一等奖!”近日,湛江科技学院学子在第26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的好消息传来,师生雀跃鼓舞!而在2024年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大赛中,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子同样传回好消息,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在2024年第16届全国“大广赛”的赛场,学子揽誉而归,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近三年,湛江科技学院学子驰骋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赛场获奖频频,其背后是学校推进“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取得的良好成效。
“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和较好专业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关键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卓越劳动者。”彭寿清校长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上强调。学校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聚焦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创业素养,以“五育并举、五创融合”为路径,以“更融合、更个性、更卓越”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探索逐步展开。
01、从“出口端”反向设计 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2年,学校围绕“五育并举、五创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10个二级学院的49个本科专业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超过10万字的调研报告,并据此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车企要招一个工程师,除了希望他/她具备专业技能外,还希望具备创新思维,能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还希望懂管理知识,能带好团队。”
“我们公司有不少跨国业务,我们的财务、会计遇到国际事务,他们的口语能和外国人打交道吗?
走访了“出口端”的近百个用人单位后,学校聚焦适应用户端的需求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既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五育并举、五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调研、讨论和思考中逐渐成熟。这一模式的实现载体是推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劳创融合、科创融合、赛创融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全方位,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度探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应用能力。
湛江科技学院“五育并举、五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理念,各专业在深入调研企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了毕业要求,按毕业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鲜明应用型特点的实践实训课程矩阵,提高实践教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贡献度。”学校教务处处长范云峰介绍道。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教育改革,“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逐步明确了正向施工的“路线图”。
02、“特色班”为实施“因材施教” 搭建新平台
华住实验班、中量特色班、ACCA班、国际班……各类特色班日益增多,体现出学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的多元选择。这些特色班往往结合行业趋势、市场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定制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着重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企业实验班,把行业“硬货”搬到课堂。
2022年,首届“华住实验班”的38名同学从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中选拔而出,成为华住实验班“双师双课”教学模式的尝鲜者。
“‘华住班’的同学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华住集团旗下的公司工作。”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闫琦说道。管理学院牵手全球排名第三的行业巨头华住集团开设联合育人“华住”实验班,实现了真正的校企联培。学生郭琪琪就是在这个班里,迎来了她“职业生涯”的首个忙碌高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在做中学,才发现从专业能力到综合素养,无一不是挑战。”她直言参加华住班的学习让她获益甚多。
“中量特色班”则于2023年,由建筑工程学院携手中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开设。该公司派遣高管和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且实现“特色培养+实习安排+择优录用”的资源提供,实习时表现优秀的同学毕业后能直接获得中量的offer。
“中量公司为本院的毕业设计内容编写的《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成果标准》已启用实施。”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罗德海说道。进入班级的学生能跟着行业专家学习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建筑工程预算、市政工程计量计价、工程结算、合同管理、工程招标采购、工程造价实务等专业内容。
——创新实践团队,学生应用能力“UP”。
学校的“众创空间”,是不少爱科研、爱创造、爱创业学子的“家”。这里不仅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创作氛围,还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专业团队授课。2018级的吴家辉虽已毕业,但在校期间便成功申请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他表示,加入众创空间让他大学四年从小白蜕变为“全能选手”,众创空间是容纳了他最深感情和创作激情的地方。
经济与金融学院的“金蜜蜂”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则由从各专业选拔出来的学生组成。定期举办专业沙龙、企业面试实操、专业学科赛事……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实战力“up”。“企业面试实操活动,提高了我实习面试的技巧,最终可以到心仪的公司实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冯嘉乐说道。在“金蜜蜂”的学习也让她轻松“拿捏”住学科竞赛,在第13届“三创赛”乡村振兴赛道实战赛中,她和其团队成功斩获国赛特等奖的殊荣,创造了学校历年来的最好成绩。同样驰骋赛场的,还有“金蜜蜂”成员江君漩和李娜,他们所在的团队均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中载誉而归。
——国际班,为国际化人才培养“铺路架桥”。
“孙冰倩同学被悉尼大学录取啦!”悉尼大学是QS世界排名第18位的世界名校。除了孙冰倩,通过国际班走出国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逾120人。
当前,学校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都设有国际班,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国际班配备的是海归高学历“双语型”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授课,实行小班制授课。根据同学们的发展规划,匹配海归导师一对一指导。
“留学最怕语言不通,国际班开设了很多相应课程。”孙冰倩说道。雅思英语、升学指导、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都为她赴澳读硕打下了基础。
03、“产教融合”为强化学生 创新创业关键能力架构了新路径
今年年初,建筑工程学院项目《湛江智慧生态园林科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成功获“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这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任务、企业管理等学习平台,体现课堂所学和行业实践的统一。多年来,湛江科技学院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6个。目前,学校成功获批立项5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包括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4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产业学院也是学校近年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又一举措。通过共建共管共享的育人实体,产业学院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促进学校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目前,学校紧贴区域经济需求建设的“智慧城乡建设产业学院”、会计学院“智能财务产业学院”、“滨海智慧旅游产业学院”成效明显。产业学院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等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丰富的产业项目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滨海智慧旅游产业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品牌连锁酒店店长沉浸式培养环境和培养过程,这是产业学院当前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产业学院也为同学们打通了就业的‘绿色通道’,一些优秀的学生能优先接受学校推荐和企业选拔,在毕业前就拿下入职的offer。”管理学院院长、产业学院负责人刘晓丽副教授说道。
04、“实践课程”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构筑了新通道
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呼唤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促进学校的课程新探索。各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外,还设置了相关领域课程,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学校202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体现出这种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融合。课程体系中增设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聚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关键能力。
“英语专业增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如跨文化交流俱乐部、口译工作坊等,都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我在《课外阅读》这门课中,用了‘阅读圈’教学法,这个方法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外国语学院教师田丽玲副教授介绍道。
会计专业则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创办企业、运营企业的相关课程,推进“专创融合”以加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为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所需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相匹配,学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机衔接。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了职业类课程,包括跨境电商综合实训(POCIB)、外贸单证教学系统等。今年4月,在第13届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经院的学生队伍就斩获团队特等奖及团队一等奖,这与课程设置不无关系。
——实践教学环节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民居调查实践》实践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这是学校持续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课程质量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课堂不在教室,在广阔的乡村。”课程负责人张艳副教授说道。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深入村落研究民俗民风、村落形态、历史建筑,进行现场测绘,采用的是田野调查式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学校实践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也是学校当前大力引导和推进的课程改革。
05、“竞赛驱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赋予了新动能
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湛江科技学院学子在“软件应用与开发”赛道夺下全国二等奖。该作品是丁兵兵、梁丽莎两位老师“以赛促教”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学校加大学科竞赛支持力度,将学科竞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激励师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发挥竞赛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卓越人才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赛事中脱颖而出,甚至在大学期间就赚取的“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2024年“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中,师生团队历时两年多打造电商平台“云上农场”,发展智慧养鸡,部署智能化养殖系统,该项目当前助农销售成绩喜人。还有“新启科技”师生团队研发的“多功能智能乡村物流车”,已成功签署价值900万的购买意向合同。据统计,2022年-2024年上半年,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12项,省级奖项1020项。当前,学校学科竞赛氛围浓厚,既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也为学生个人成长简历上写下了丰厚的一笔,更为学校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初步成效增添了生动例证。
来源: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