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湛江科技学院组建89支实践团队、近1400名青年师生,围绕岭南特色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文化创业和保育等服务领域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学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出征仪式现场
实践师生们通过开展线上直播卖货等方式助力农户增收总计达13万,直播点赞总量102.3万余次,实践成果被中国网、中国共青团杂志、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青校媒、CCTV《公益之声》、南方+、广州日报、湛江日报、湛江云媒、地方共青团官微等媒体多次报道,宣传总浏览量达432万余次。
棒!他们成功入选全国专项活动团队
夏风拂过绿野,在素有“蒲织之乡”美誉的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大片的水田种植着蒲草,细长翠绿的蒲草迎风起舞、波浪起伏。蒲草生生不息,湛江蒲织也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探索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术,“蒲草筑梦”实践团走进湛江蒲草种植和蒲织品的主要产地之一麻章区太平镇。一根根蒲草通过村民精巧的编织幻化成可爱的菠萝摆饰、美丽的包包、优雅的灯饰、巨大的地垫,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里,传统遇见了艺术,非遗遇见了时尚。
太平镇文体中心蒲草馆徐站长从展厅一角拿出一个蒲草编织的凳子,经纬分明,非常精致。他介绍“湛江蒲织曾经历过低谷,但通过不断创新改良、推广,逐渐往手工艺品、精品化转变,赋予更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如今,湛江蒲织在更多场所焕发光彩”。
当地蒲艺传承人与实践队员交流,“一件蒲织品,经选草、晾晒、压扁、编织、修整等十多道工序才完成。技艺高超的蒲编高手不管编制多大尺寸的蒲织品,都看不到产品上接痕”。
团队联合蒲编非遗传承人拍摄蒲织品宣传片
在蒲艺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亲手体验了蒲编过程,“太平的编织户在制作中讲究用传统的木锤工艺把蒲草压扁,这样处理的蒲草结实均匀,不易断裂。蒲编一抽一拉间,尽是技巧,指尖飞舞中,皆为心血。回到学校后,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宣传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蒲织行业中”。
“蒲草筑梦”实践团指导老师、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石云盯上了蒲织技艺,“蒲织产品物美价廉、耐用环保。在图文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材质、工艺和时尚元素,必定会成为学校服设专业设计作品动态展上的爆款!”
团队师生把蒲织工艺融合到学科专业实践中
在历经14天实践后,“蒲草筑梦”实践团设计出了1个动画IP人物、18秒宣传动画、10种蒲草产品、16张海报设计以及55种服装饰品等,这些设计作品均无偿提供予太平镇粤恒工艺厂、一山编织厂等当地蒲织工厂,受到了工厂老板、太平镇政府的充分肯定,团队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团队。
酷!建在田间地头上的“村播学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农户希望通过淘宝、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交易,但如何操作?这可令许多农户犯了难。
学校与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共建“村播学院”
为弥合数字鸿沟、电商助农,湛江科技学院与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共建“村播学院”,通过整合学校资金政策、专业优势等资源,与广东省电商协会、广东省电子商务人才孵化中心、广东青年夜校湛江基地、湛江市网络文化协会网络人才直播培训基地、湛江启迪直播基地等合作,探索“一站式”“1+N”的长效化培训模式。重点对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退役军人、残疾人、驻村队员、农村致富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合作社社员、个体工商户开展“订单式”“项目式”“菜单式”培训。
“学,很热情。做,还放不开。”在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开展“村播”课程教学的“团聚人才”实践队员说,“有的农户了解农产品,但是一站到镜头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少农户试了一次就不做了。”眼见农户观望,“我先来一场,给大家打个样!”实践队员索性自己上,做起了出镜主播。
团队开设直播给农户进行“打样”
“我给大家介绍下农产品背后的‘甜蜜故事’好不好!”实践队员一边做起了红糖拿铁一边开始了直播。“北部湾农旅产业园所在的遂溪县,被称为‘中国第一甜县’。空气质量高、光照时间长、水分充足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甘蔗生产基地的高科技智能化种植,让遂溪甘蔗产值与质量并驾齐驱,作为其深加工产品古法红糖更是备受欢迎。”直播间里一片盈盈笑语,“现在我们倒入红糖,蒸汽打发进气旋转,马上就可以闻到甘醇的香甜气息里夹杂着清新的蔗香”。
听着叮叮当当下单挺火,不少农户渐渐“上了道”:销售话术不够熟练,那就巧用提词小工具;上架货品的价格怎么定,多类比同类型主播、根据市场反应……慢慢地,从花生、百香果到火龙果,一样样农产品在农户的直播间卖出不错的销量。
现在,“村播学院”参与进来的农户正一天天变多,已有50多人做起了直播。随着一个个直播间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搭上了网络直播的快车,驶向更广阔的市场,带活乡村经济。
赞!“鸡保姆”助力农户“智慧”养鸡在湛江“无鸡不成宴”,湛江鸡是湛江美食的金字招牌。然而“昭耀”实践团队深入广东省湛江市安铺镇多个养鸡农场实地考察发现:大多养鸡农场延续传统养殖模式——依靠经验定时、定量人工喂养和判断鸡群健康情况。这种模式不仅耗时大,还效率低,正是限制湛江鸡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假设养鸡农场部署这样一套智能化养殖系统——智能摄像头、鸡脚环传感器等,能够实时监测鸡群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及环境参数,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掌握每一只鸡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策略,有效预防疾病,减少药物使用,规避传统养殖模式的弊端,提升养殖效率、产品质量与降低养殖成本。”团队指导老师林金泉侃侃而谈,他被农户们形象地称作“鸡保姆”。
这套智“慧”养鸡系统并不是空想,系统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团队师生已成熟运作的“云上农场”项目——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农业”的理念,提供沉浸式和可溯源的种植体验。项目已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省赛金奖、第十三届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国家级特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诸多省级以上奖项。
团队与农户商定“湛江鸡”销售方案
“昭耀”实践团正是瞄准了这一“鸡”遇,通过对鸡群的精细化管理与疾病前瞻预警,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养鸡农场日理万“鸡”。为拓宽湛江鸡销售渠道,实践队员化身湛江鸡“新农人”,借助直播“新农活”,在十几天内就成功帮助当地养鸡场和企业售出3000多单湛江鸡。集智聚才推动湛江鸡“展翅”提速。
目前,“昭耀”实践团已和廉江市贯日创意产业园正式结对挂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助农机制,集智聚才推动湛江鸡“展翅”提速。
美!“墙绘+绿化”弹奏庭院美化“曲”
走进广东省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栀阳”实践团创作的一幅幅彩绘墙画将乡村装扮得焕然一新,这里是清代“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的故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瑸故居三间五房形制的清朴小居,门顶镶嵌‘国家祥瑞’‘尚书门第’‘贤良基址’石刻匾额”,实践队员戴东生说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将雷州非遗文化‘雷剧’与清廉楷模‘陈瑸’的精神风貌等内容融入墙绘之中”。
团队墙绘合集
为助力村庄美化工程建设,“栀阳”实践团化身乡村“美容师”,以“乡风文化墙”为载体,用画笔实现村头巷尾“一键美颜”,一屋一特色,一景一生活,让墙壁说话、让建筑有声,让“文化墙”实现“文化强”。
论人居环境改善与乡风文明建设完美融合,还有这样一支团队令人印象深刻——在广东省廉江市石颈镇开展“庭院设计”实践服务的“红心彩绘”实践团。
廉江市石颈镇的许多村庄受客观条件所限,绿化率低,无日常休憩场所,同时存在几处卫生死角,影响环境卫生,有碍观瞻。“能不能因地制宜,在村庄里多开辟利用一些村民们可以聚在一起聊天、休息的地方……”村民们迫切地希望。
师生与石颈镇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座谈会
为让设计方案更贴近实际和民意,实践队员深入村民家中,重点对庭院或独栋房屋的房前屋后及周边空置地进行调研。“现在村里的大路小路我都熟得很,村民也认识了一大半,算是半个‘村里人’。”“红心彩绘”实践队长说,“乡村庭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潜力所在,既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的延伸,也可以开辟为休闲绿地,甚至可以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
团队师生结合专业所学、村子的风土人情和屋主的生活习惯等,勾画设计图纸,设计改造方案,整个设计本着不占用基本农田、通行道路,不大拆大建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旧竹木料、旧砖瓦、河石、生活生产废弃物等材料,振兴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
村民许大妈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子,说:“以前院子里堆了一堆垃圾,现在变成了小菜园,家里之前有一些舍不得扔的破坛子,一堆堆放在家里,现在设计师把它拿来画上画,种上了小花,摆得整整齐齐,感觉好看了不少。”
“这群青年学生用画笔和创意,为村庄增添了一抹文化的魅力与时代的活力。”石颈镇党委委员李德武在乡村绿化规划座谈会上多次赞许“红心彩绘”实践团。石颈镇庭院改造完成后,廉江市石颈镇政府和“红心彩绘”实践团将举办“最美农家庭院”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暖!“唠嗑陪聊队”叩开“心”的大门
“一开始我只会用微信给儿子打电话和发语音,现在学会医院线上挂号功能,以后再也不用去到现场排长龙了”,家住广东省廉江市营仔镇的黄奶奶在参加了“满天星”实践团组织的“智慧助老”活动后开心地说道。
实践队员一对一、手把手教学老人们,对地图导航、微信加群、扫码支付、预约挂号等功能悉数讲授,还指导老人们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团队组建“唠嗑队”走进一户户家庭
“老人们渴望被需要、被看见、被陪伴,愿意在年轻人的陪伴下接触新鲜事物,但却总是难开口”队长梁怡苹观察发现。“满天星”实践团还组建了一支“唠嗑陪聊队”,敲开了不少“空巢老人”家庭的大门,用陪伴点亮“银龄”生活。
在广东省化州市河西街道的多个社区,“童心之旅”实践队员活跃在大小楼栋里,进家入户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走访活动。
团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支教
“这支团队多年深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实践内容,曾荣获2023年广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今年如约而至”,街道办主任热情介绍“一听说实践的哥哥姐姐们又来了,小朋友都特别开心!”。
实践队员化身“心灵导师”,开设心理健康、压力与情绪管理等系列课程,通过开展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心理绘画、情绪树洞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小朋友们用绘画、唱歌、舞蹈与游戏的方式,在欢声笑语中健康成长、向阳而生。
像“满天星”“童心之旅”这样的实践团队还有很多,“未来之星”实践团、“梦绘畅侃”实践团、“无尽夏”实践团……一群群穿着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践服的年轻人在乡村、在社区、在校园,用画笔、用故事、用音乐等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1+4+N”校地结对共建“突击队行动”工作站
暑期,学校团委与湛江市麻章区、廉江市、徐闻县、遂溪县共4个地区团委携手共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采用“1+N”校地结对模式,即以其中1个镇或产业园为示范点,以全区(县)各镇(街)村(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细化开展N个项目结对,校地精准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实现“高校供给一县镇搭台-村里实践”三维实践育人。
学校与徐闻县等地团委共建突击队工作站
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罗如学教授带队参加“突击队”工作站挂牌并看望实践师生,他感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将专业课实践、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融入其中,创新‘社会观察+思想引领+知识传授+素养提升’思政课一体化模式,将‘大思政课’外延拓宽在乡间、基层,不断延伸拓展课堂‘半径’,实践师生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验做到田野间、将所学用在一线中”。
团队与当地小朋友开心合影
近日,喜讯连连。“蒲草筑梦”实践团入选为2024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团队,“红心彩绘”实践团荣获湛江市廉江市石颈镇政府颁发的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无尽夏”实践团在2024年阳江市阳东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教育创新奖”。
下一步,湛江科技学院团委将不断丰富校地协同实践育人品牌,动员更多团员青年凝“青”聚力赋能“百千万工程”,到基层“自找苦吃”,到县镇村实干锻炼、挺膺担当,助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讯员:许欣萍)
来源: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