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到底是驾崩还是出家了?许多武侠小说中描述顺治出家五台山,还成为得道高僧,这难道是真的吗?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时,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却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费尽心机、付出代价的孝庄皇太后悲痛欲绝。 《清世祖实录》记载,正月初二福临患病,正月初七就驾崩于养心殿。 一个养尊处优的帝王,在大好年华中离世,的确让人惋惜,因为尚有许多帝国的工作还没完成,咋就走了呢? 《清实录》中对顺治突然发病,死因不明,只以寥寥几笔敷衍了事,难免让后人怀疑。 顺治辞世前一天的正月初六,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到养心殿面谕遗诏。 此遗诏完全就是一“罪己诏”,顺治皇帝列举了自己平生的14条罪行。 但这样的自我检讨看起来不符合一个即将离世的少年天子最后的心情。 因此有人怀疑遗诏并非出自顺治本人,而是出自孝庄皇太后之手,因为自责的内容多是皇太后对顺治的不满之处。 关于顺治出家一事,虽然清史中没有记载,但在康熙皇帝的《起居注》(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日记)中,却能窥探出蛛丝马迹。 康熙即位后不久,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着他上五台山礼佛。 这样的活动完全可以在北京举行,他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远万里去五台山呢? 这一异常举动的确有问题。 有人怀疑可能是孝庄皇太后和康熙以礼佛之名,前去探望顺治皇帝之实。 民间更是传说康熙皇帝先后5次巡游五台山,实际上去恪尽孝道。 但尘缘已了的顺治皇帝已经超然脱俗根本不与他相认。 康熙皇帝因此烦闷,在寺院的墙壁上题写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句,来表明父子咫尺天涯不相认的愁怅心情。 那么顺治皇帝为何出家呢? 顺治皇帝钟爱的董鄂妃因为生下的皇子早早夭折,丧子之痛,让董鄂妃痛不欲生,本来极度虚弱的身体不堪重负,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年仅21岁。 被情所困的顺治皇帝遭此打击,一蹶不振,心像是中了“魔怔”。 在经受丧子、丧妻之阵痛后,深信佛法的顺治竟豁然开朗,看透了世界的虚幻本质。 清朝统治者本来就推崇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努尔哈赤的时候,他脖子上就挂有念珠,并在清朝第一个都城赫图阿拉建有佛寺、皇寺。 皇太极把都城迁到盛京(沈阳)后,还专门修了崇奉喇嘛教的实胜寺。 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熏陶,又年轻寡居,就以诚信佛来度时光。 正是由于种种历史和家庭的影响,以及个人的感情经历,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顺治出家也就事出有因了。 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还亲自到高僧憨璞聪所在的海会寺,与他促膝长谈。 回宫后他又把这个僧人接到宫城西侧的万善殿,以便谈佛论法。 顺治还与当时的著名僧人玉林、木陈、茆溪森等过往甚密。 顺治皇帝还自称是茆溪森的弟子,他请玉林为他起法名,自己选择了“痴”字,于是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 一个“痴”字,道出了顺治帝对自己以前的“情痴”的自讽。 另外,顺治是侥幸当上皇帝的,是当时政治斗争的衍生品。 他在位18年,前8年由摄政王多尔衮控制,发号施令,他不过就是一个政治傀儡。 亲政后的顺治日理万机,面对泱泱大国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事物,年仅10多岁的少年不堪重负。 正是这样的环境,在与董鄂妃一起的日子里,他才会享受到快乐时光,会放下世间的烦恼。 所以董鄂妃的去世,才会给他沉重打击。 在董鄂妃去世的两个月时间里,几乎失去理智的少年天子,再也无心政事,大吵大闹要出家。 他先后38次到高僧馆舍,谈佛论禅,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里。 据《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等僧书籍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年)十月中旬,也就是董鄂妃去世两个月后,决定舍弃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 他命令茆溪森给他剃度。面对这等国家大事,茆溪森反复劝说,他都不听,没办法只好为他进行了剃度。 这一举动急坏了孝庄皇太后,她火速派人把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召来京城。 玉林规劝,皇帝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怎么能舍公取私呢? 而顺治一心皈依佛门,并提出佛祖释迦摩尼和禅祖达摩不都是舍弃王位出家的吗? 玉林说,他们是在过去世悟立佛禅,而现在从出世法来看,最需要您在世间护持佛法正义,护持一切菩萨的寄身处所,所以您应该继续做皇帝。 这样,顺治皇帝才回心转意,蓄发还俗了。 茆溪森和尚圆寂后的塔铭文上就有这样一段话:“人人道你大清国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哈哈,总是一场好笑”,这也印证了这段历史。 我们可以还原顺治出家前后的事,顺治还俗后,还是无心留恋帝位,终于在一个晚上,留下一道传位诏书,远遁而去。 事情上报到孝庄皇太后那里,她招来了礼部侍郎王熙,密谋顺治出走这件事,经过商量决定假造顺治死亡,并遗诏让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 这个世间的顺治死了,而一个真正的福临却诞生了。
顺治到底是驾崩还是出家了?许多武侠小说中描述顺治出家五台山,还成为得道高僧,这难
忆霜看历史
2023-12-23 00:12:5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