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毫无疑问,是人生赢家。最大的功绩便是造反。当然旁边还有个老和尚,时不时的忽悠他,结果他挽起袖子便干了。再加上他侄儿朱允炆的神助攻,想要不成功也不行啊。从此他走上了,开挂人生。下西洋、修永乐大典、五征蒙古、一路升级打怪,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话说太祖朱元璋为保证孙儿朱允炆的皇路坦荡,把太子朱标的班底杀得十室九空。著名的蓝玉案便是其中之一。这算是稳固皇位了。可是朱允炆一上位,就动手削藩,削到朱棣这里,却是削不动了。为何?只因朱棣,见前面的藩王,死的死,囚禁的囚禁,这都是前车之鉴。哪还敢交出兵权,连忙装疯卖傻,又让三儿子留在京师,暗中却是扩充兵员,广积粮草。到他39岁这年,他便打起清君侧的旗帜。正式开始造反了。
朱棣
造反可不是那么好造的,以一地之力抗击全国,人人都要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在下估计,朱棣也有希特勒那口才,搞不好还经常在点将台抬,搞演讲。说的大家热血沸腾,兵将人人举刀大喊;“杀、杀、杀。”一眼望去皆是寒光一片。这人和是造出来了,可是还差两样东西,一件事想办成,的有三样东西“天时,地利,人和。”朱棣还缺少,天时,和地地利。
这时,天时来了,朱允炆开战初期,竟然发现没有可用的将领,都被他爷爷杀得差不多了。只得派老将耿斌文出马。太祖为什么留耿斌文呢,只因耿斌文善守,不善攻。好嘛,老将就老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朱允炆却是先出一步昏招,当耿斌文出征那天,他跑过去跟耿斌文说;“不要伤了我皇叔。”这等于就是替朱棣发了个免死金牌,在以后的多次战况不利的情况下,朱棣也能从容退去。
因为耿斌文不善攻,只得把北京城围了,这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也没有什么功,干脆叫回来,让李景隆领军吧,这是第二步昏招。李景隆就是一个草包,带着五十万大军,被打的屁股尿流。当前军被打垮了,他听到消息,不是调兵,而是双腿一跨,便上了战马,马鞭一扬,开溜。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如没头的苍蝇。将领们听说统帅跑了,也纷纷跨马而去,大溃败便开始了。这场兵败,李景隆竟然没有受到惩罚,后继续启用他。再到后来,居然打开城门,迎接朱棣。
后叔侄展开拉锯战,方孝孺看朱棣二子,性格大不相同,长子朱高炽性格仁厚,二子朱高煦颇有谋略。战争嘛,朱棣肯定更喜欢一些朱高煦,加上朱高炽长得胖,腿脚不便,更是不看好长子。方孝孺便想了一计,对建文帝说;“燕贼朱棣有二子,朱高煦狡黠,多谋二受朱棣宠爱,朱高炽世子之位怕是不保。”一条离间之计便诞生了。
写好信,便叫锦衣卫送往朱高炽的府邸,朱高炽信都没拆,连人和信直接送到朱棣身边。这反间计便破泡汤了。
郑和下西洋宝船
这条计谋,俺说实在的,的确是太烂了。为什么说烂,俺来分析一哈,当时朱棣干的可是造反的勾当,大家脑壳都是别再裤腰带上,怎么又会在乎世子之位呢。方孝孺显然是读书读多了,就会些太平盛世的宫廷权斗争。
后来朱棣兵锋直指南京,人和、天时、地利,全都有了。建文帝那边有人劝他逃走了,方孝孺却反对道;“唯一死而已,岂能置国家社稷不顾耳!”这倒是成就了他书生的气节,留名青史必有他一笔,他的确也做到了。可是让皇帝陪他一起死,他却没有考虑过值不值当。
郑和船队到过的地方
建文帝如此昏招连出,焉有不败之理。大好河山硬是葬送在自己跟一帮文臣手中。看后面的崇祯帝死前说的;“文臣个个该杀!”
嗯嗯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