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何让从未打过仗的马谡守街亭?如果我们站在当时诸葛亮的角度,就会发现,当时他的部署,其实非常合理……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 为了这次北伐,蜀汉养精蓄锐数年,做好了充足准备,战略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夺取陇右,威慑关中。 客观实力上看,诸葛亮面对的是曹真率领的魏军主力,硬碰硬,蜀军很难占到便宜。 为此,诸葛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命赵云、邓艾为疑兵,牵制曹军主力,诸葛亮则率领蜀汉主力出祁山,直指陇右五郡。 诸葛亮的战略安排,是典型的声东击西。 当然,曹魏不会坐以待毙,势必派遣长安方向的援军,增援祁山,而他们的必经之地,就是街亭。 那么,就必须派遣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为诸葛亮的大部队争取时间。 思来想去,诸葛亮决定让马谡率军守街亭。 而这也成为了后世争论的焦点,那么多将领,为何诸葛亮却偏偏选中了马谡? 如果我们站在当时诸葛亮的视角思考,会发现,这几乎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赵云、邓芝需要攻打箕谷,牵制曹真主力; 魏延等将领同样肩负任务,是诸葛亮进攻祁山的主力先锋。 而守街亭的这个任务又是如此重要,诸葛亮力排众议,决定相信跟在自己身边多年的马谡。 诸葛亮当然知道,小小的街亭,根本阻拦不了曹魏的大规模援军。 但街亭处于交通要道,能够切断曹魏援军的粮草给养,骚扰后方,为诸主力争取时间即可。 换句话说,马谡的任务,其实就是拖延时间。 那么,这个任务难吗? 客观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 因为街亭本就有城墙,城内还有水源,足够据城坚守。 诸葛亮也知道马谡此前从未有过独自领军的经验,因此专门任命王平担任副将。 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关系亲密,甚至可能是结拜兄弟,所以,在马良去世后,诸葛亮对于马良的这个幼弟照顾有加,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马谡也展现出惊人的学识,深得诸葛亮信任。 但正是这份信任,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马谡率军到达街亭后,全然忘记诸葛亮“当道扎营”的战术安排,执意在山上扎营,王平苦劝马谡无果。 那么为何马谡要违抗诸葛亮军令,执意上山扎营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马谡太过骄傲,自命不凡,长期在诸葛亮身边的经历,使得他太渴望建功立业,他不满足于诸葛亮交给他守街亭的战术安排,而是希望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他想要一举全歼曹魏的增援部队! 而他面对的是身经百战的张郃率领的五万援军。 张郃一眼看穿了马谡布军的命门,命人切断水源,围而不攻。 果然,不出几日,缺少水源的蜀军大败,马谡侥幸逃生。 街亭失守消息传来,已经拿下三郡的诸葛亮知道,蜀军已经丧失战略主动,无力与曹军决战,只能被迫退兵。 诸葛亮准备最充足,最有把握的第一次北伐,只得以失败告终。 后来就是我们知道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了。 诸葛亮安排马谡守街亭,某种程度上说,是合理的选择。 但他千算万算,还是忽略了人性,他没有考虑到马谡的性格因素,最终,功亏一篑,造就了三国时期最大的遗憾之一,令人唏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面对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何让从未打过仗的马谡守街亭?如果我们站
一道吃瓜
2024-01-22 21:36: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