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大将于禁战败投降关羽之后,接下来的人生怎么样了?

安布出游 2021-09-14 20:17:24

谈论于禁战败之后的命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的分析一下,剖析一下于禁跌宕起伏的人生。

于禁是如何败于关羽之手?

首先,于禁奉命救援曹仁。

公元219年,关羽起兵北伐,率军进至荆州北部的襄阳郡,击败了曹仁派至的先头部队,进而围攻吕常于襄阳,攻打曹仁于樊城。

为了缓解樊城的压力,趁樊城没有完全被围困之际,曹仁命令大将庞德驻兵樊城以北以形成掎角之势。为了抵御关羽凌厉的攻势,曹仁又向曹操寻求更多的援军。

按照曹操先前的计划,打算让曹植带兵解救曹仁。然而,曹植喝酒过量无法领军出征,曹操不得不停止对曹植的任命,转而让于禁率领七军,共三万兵马出征承担救援的任务。

其次,于禁屯兵地点是兵败的关键。

面对于禁的到来,曹仁并没有让大军困守在樊城之内,而是命令援军屯于樊城北部。

曹仁的安排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问题,至少有两个理由这么做:

第一个理由:樊城不是特别的大。要是把所有的军队放在城内,恐怕不是那么宽裕。

第二个理由:从战术的角度来看,将一部分军队布置于城外要比全部困守城内要好太多,这样可以分散敌方的攻势,防止敌方集中力量攻城。

曹仁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可是他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天时地利问题。

于禁和庞德大军屯兵的地方是樊城北部的一片低洼处,这个地方是汉水曾经的改道处。汉水流经这个地方的时候多次发生过改道,可见这个地方并非理想的屯兵的地方。

这个时候正值汛期,汉水暴涨,恰好又遇到连日的暴雨,因此汉水出现了溢出的现象。溢出的汉水冲垮了汉水大堤,向城北的低洼处聚集,形成了不小的洪水冲向屯于此处的于禁七军。

樊城北部地势不但低洼,而且少有丘陵,没有较大的山坡或者山林,因此当洪水来临的时候,众多的士卒只能仓皇的逃向地势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威武的军队在凶狠的自然面前,显得有些渺小,因此曹仁让于禁屯兵的地方是导致兵败的关键因素。

最后,于禁军无力抵抗。

滔天洪水冲垮了于禁三万兵马筑起的营垒,绝大部分人仓皇的逃往高处,以逃避洪水的肆虐。在面临如此绝境的时候,于禁军选择了不抵抗,成为关羽的俘虏。

那么他为何要选择不抵抗呢?这里应该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于禁军丢盔弃甲,失去了战斗的倚仗。

虽说暴雨下了十来天,可是洪水冲向大营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大部分的士卒不得不丢弃笨重的盔甲和武器,狼狈不堪的逃向高处。

没有武器的士卒如同没有牙齿的老虎一样,只能任由敌方的摆布。即使部分士卒想奋力反抗,可是手无寸铁,已然无力回天,只能静静等待命运的抉择。

第二个原因:于禁军地理环境,无所依仗。

大部分的士卒不但失去了武器,而且还丢失赖以生存的盔甲,几乎是手无寸铁的逃往没有任何防护的土坡上规避洪水。山坡是临时找的,除了一些有限的树木之外,别无他物可以防护。

面对乘坐大船,装备精良的关羽军,于禁军除了一腔热血之外别无他物。

第三个原因:于禁军战斗意志彻底崩溃。

身上没有可以抵御的盔甲,手里也没有可以反抗的武器,身边更是没有可以倚仗的地形,只能直面武装到牙齿的关羽军。

当对方乘坐大船,弯弓搭箭对着的时候,于禁士卒遥想着远方的妻儿,温馨的家庭,战斗意志已然崩溃。

当部分士卒接过对方丢来的绳索的时候,其他人的意志力也就崩溃了,只能麻木的跟随。

既然已经失去了战死的可能,那就茫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吧,世人皆说关羽重义气,有仁德之风,也许是真的呢?赌一把也许可以活着回去见妻儿父母,要是不赌一把,那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一场洪水就这样击败了曹魏数万大军,战又不能战,逃又无法逃,这个大概是于禁不得不接受的下场吧。

于禁失败之后的命运到底如何?

于禁不是庞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心想将自己的小名丢在这汉水之旁,以成全自己的忠义之名。于禁选择了放弃继续做无谓的抵抗,丢下有限的武器,走进了关羽的大营。

于禁的行为感染了其他的将官和士卒,有样学样的放弃了继续抵抗,进入了关羽的俘虏营。

首先,于禁并没有为关羽效力。

于禁和他部下放弃了继续做无谓的抵抗,走入了关羽的俘虏营。关羽并没有对这些降卒痛下杀手,而是将他们就地暂时关押。

关羽没有下狠手,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关羽出身游侠,有仁者之风,不忍对弱小者下手。

另外一方面,感恩于曹操当初的恩典,也不忍痛下杀手。

从以上两点来看,第一点的可能比较大,毕竟刘备同样也是仁爱之人,和他一起的关羽必然不会差,正是如此,关羽才被后世称为武圣,大概和这个有关。

于禁和他三万士卒走入了关羽的俘虏营,但是并没有因此转化成为关羽的士卒,为关羽效力。那么为何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兵败非战力不如,大部分人并不服气。于禁军败得太过于窝囊,大部分其实并不服气,让他们就地投降有些勉强。即使投降,关羽也不放心给他们发武器,因此还不如不让他们上前线。

第二个原因:这些士卒籍贯在北方。这些士卒并不是荆州本地人,大部分人都是来自北方。要是把他们放在前线,一旦开战,他们极有可能会临阵倒戈,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个原因:曹魏军军法严苛。按照曹魏军法,逃亡或者投降的士卒,其家庭成员要受到严酷的惩罚。一旦这些投降的士卒恢复理智来到前线,谁又能够保证,他们不回再次逃回曹魏?况且这些投降士卒的人数太多,不是一千两千人,而是高达三万之众,以关羽有限的军力,无力保证他们不会倒戈一击。

因此,经过权衡之后,关羽并没有将他们编于战斗系列,而是继续给予他们俘虏待遇。

其次,于禁被囚禁于江陵。

于禁军投降之后不久,关羽就不得不遭受一个非常严酷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粮草严重不足。原来储备的粮草就没有给俘虏准备,何况是三万之众呢?这完全超过了关羽的预期。

三万降卒就是三万张嘴,杀又不能杀,放又不能放,放在俘虏营呆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关羽最后决定将他们全部送到后方江陵城关押起来。

因此,于禁和他的三万部下全部被关羽送到了江陵囚禁起来了。

再次,于禁归于东吴。

关羽水淹七军,击败了于禁三万兵马,这声势震撼了曹魏,也让江东意识到必须解决关羽,否则后患无穷。于是江东放下颜面,主动联络曹操,在后面偷袭关羽,进而占领了荆州南郡。

原本呆在江陵城牢房的于禁被孙权给放出来了,毕竟曹魏和东吴是名义上的盟友关系,即使此时的盟友关系只是暂时的,但是也要认真的对待。

为了向曹魏示好,孙权将于禁等人释放出来,并且还常常带着他们在大街上一起游荡,向世人展示两国友好的关系,显示牢不可破的盟友之情。

孙权的做法虽然遭到部分江东人士的不满,但是大体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接受了孙权重新臣服的意向,暂时不再与他为敌。

于禁作为东吴的战利品,确实值得他们炫耀,也是向曹魏示好的最好的礼物。

最后,羞愧而死。

刘备即位后不久,发动了对江东的报复行动,发誓要为关羽复仇。蜀汉凌厉的攻势让东吴的压力剧增。为了继续示好曹魏,孙权将于禁等人归还给已经即位为帝的曹丕。就这样,于禁重新回到了曹魏。

从饱受众人尊重的大将到如今阶下囚,于禁经过两年的磨练,胡须和头发变得雪白,威严的脸庞也消瘦多了。

可是,回到魏国的于禁不但没有受到昔日同僚的同情和安慰,反而遭受许多人的耻笑。于禁颇为尴尬,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看在眼里的曹丕非常大度的安慰他,按照《魏书》记载:

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肴,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

于禁听了曹丕之言,伏在地上早已涕不成声,将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放下,对于曹丕也是感恩戴德。

曹丕的话说的非常好听,让大家觉得心胸宽阔,确实有明君的风范。可是随后做的事情却大跌眼镜。

曹丕在封于禁为安远将军之后,打算让他出使吴国,继续交好吴国。在出使吴国之前,曹丕让他去邺城拜见魏武帝曹操的陵墓。

毕竟曹操去世的时候,于禁不在国内,此时去拜见一下也无不可。可是当于禁来到曹操陵墓的时候,却看到让他无地自容的一面,在陵屋墙壁上画满了图画,内容是庞德战死,于禁伏地投降的画面。

要杀人就先诛心,其实曹丕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放过于禁,只是碍于世人舆论,不好下手,就以这种诛心的方式对于禁痛下杀手。

看完这些画面的于禁果然一病不起,不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没有死在敌人手里的于禁,最后死在曹丕手里。

总而言之,于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从人生的巅峰到地狱的过程,其经历大概是整个三国时期著名人物中独有一份吧。

0 阅读:11

安布出游

简介:最精彩的资讯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