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二战各国战斗力,还原真实的战场表现(一)1937-1939

侍儿看历史 2023-02-23 14:14:05

评价战争表现这种事情,要量化并分阶段。

所谓“量化”,可以用一个通俗点的词“战斗力”来表达。根据其军队、武备的数量、质量进行简单的估值,然后看其是否发挥出相应的水准。

譬如说某个时点某国的战斗力为100,在这个时点的战役中其击败了战斗力为200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表现就超出预期。而这个战斗表现,可以量化为C(瞎打)、B(低于实际战斗力)、A(正常发挥)、S(超出实际战斗力)、S+(不可能的胜利)四个档次。

之所以要分阶段,是因为虽然二战只持续了六年,但是同一支军队、差不多的装备却在不同时段的战斗力明显不同,比较明显的是中国和苏联。苏联前期菜如狗,后期却猛如虎,中国则正好反过来,前期还能看,后期则菜出一片新的天地。

好啦,我们开始吧。

第一阶段,1937年7月至1939年9月。

宏观层面,这一阶段是二战战备阶段,之后二战的五大主战场,即东欧战场、太平洋战场、西欧战场、中国战场、北非战场,只有中国战场发生了热战。而大部分参战国在这一阶段都处在紧张的扩军备战之中。

先说说中国战场的主角,即日本和中国。

日军军队的编制,与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同。日本陆军以师团为基本战略单位,联队为基本战术单位。这里的“师团”,相当于大部分国家的“军”;这里的“联队”,相当于大部分国家的“团”。

抗战初期,日军陆军编有17个常备师团,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相当于师),每个旅团设有两个步兵联队(团),每个步兵联队包含四个步兵大队(营)和一个山野炮中队(75mm山野炮4门)、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6门)。每个步兵大队下设三个步兵中队(连)、一个机枪中队(九二式重机枪6挺)、一个炮兵小队(九二式步兵炮2门)。一个步兵中队包括三个步兵小队(排),每小队辖三个分队(轻机枪3挺,步枪24支)、一个掷弹筒分队(掷弹筒2支)。正常情况下,一个师团总人数在2.3万~2.5万人。

抗战开始后,日军通过实战,认为四单位制师团行动不便,取消了旅团级别,改为师团直接下辖三个联队,直属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搜索联队和一个辎重联队后,一个师团也缩减为1.8万人的规模,与二战美军一个步兵师的规模相当。

1937年开始,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作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最早的17个常备师团被称为甲级师团,1937年、1938年组建的师团,则被称为乙级师团。

1938年,日本军队拥有38个师团。到了1939年,增加到了41个师团。进入1940年,也就是抗战相持时期,又增加到了49个师团。

国民党军这边,按照标准师的编制,一个师下辖三个团,另有直属的工兵连、迫击炮连、搜索连、特务连各一个。全团满编3000人,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轻炮营和其他特种联队,轻炮营装备6门75mm山炮和18挺标准水冷重机枪。全师满员12500人,战时可加强补充兵5500人。

全师主要武器装备有:18门75mm山炮、18门75mm野战炮,18门80mm迫击炮,60门60mm迫击炮,120挺重机枪,360挺轻机枪,180具40mm榴弹发射器。

而日本一个师团有54门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数师团用12门105MM炮替换了75MM炮,卡车方面日军一个师团最多有100-150辆卡车。

但是,这只是国军理想状态的编制,由于国军优良的吃空额传统,加之工业落后,重武器坏一门少一门,所以抗战初期,全国都没有几个师能够达到上述所说的兵员和武备,至少一半的步兵师不足8000人,大部分师没有山炮、野战炮。

即便是满编、满员,这种水平的师纸面战斗力仅相当于同时期日军日军一个旅团的70%-80%,如果考虑到兵员素质的话,可能只有30%-50%左右。

何应钦在《开战之前敌我兵力比较》中,对比了“七七事变”时双方的兵种及兵员数量,日本在开战之初,陆、海、空军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日本兵员总数为448.1万人,其中现役兵、后备役兵、预备役兵为战斗兵,数量199.7万人,补充兵人数248.4万。陆军常备师团17个,海军舰艇190万吨位,空军飞机2700多架。

相比而言,1937年,国民党陆军现役兵170多万,补充兵约50万。海军舰艇11万吨位,不足日本的1/10。空军仅有战斗机305架,各式飞机加起来一共600架。

陈诚在《敌我国力的比较》中写道:

我陆军虽然有182个师的番号,但作战初期可使用于一线的兵力,仅为步兵80个师、9个独立旅、9个骑士师、2个炮兵旅、16个独立团而已。

综上,在1937年-1939年间,国民党真正能够战斗的师大约在90个左右,每个师大致为1万人,战略机动力量大致为90万人。

日军有41个师团,总兵力大概在100万人左右,其中在中国战场25个师团,约占其陆军总兵力的60%。

而我们之前讲过,一个中国师的战斗力大概只有一个日本师团的1/5,这么算来,中国战场上,中日的陆军实力比在2:5左右,海空军就无需赘言了。

而这一时期中国战场,先后爆发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都是双方投入兵力总和超过五十万的大规模会战。

整体来说这几次会战,日军战役打得不错,战略却很失败;国军战役打得愚笨,但是总体战略很成功。

淞沪会战日军的远期目标是攻占南京,摧毁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是淞沪会战还没打完,日军就发动了太原会战,又在北边投入重兵;太原会战日军达成了战役目的,即控制整个华北,但没有认真巩固,又在山东、徐州方向投入重兵,发动了徐州会战。

这一段时间日军的总体战略,就是南边打一仗、北边打一仗、东边又打一仗,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进攻重心。或许是绝对优势兵力给了日军怎么打都能赢的骄兵心态,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战略纵深广阔的战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纵深突破、全力一击、围歼有生力量才是正道,可是日军并没有这么做。

1938年,日军终于明白该怎么打了,就集中兵力在武汉打了一仗,试图一劳永逸。可是这会儿的国军由于丢失了大量领土,就不需要分兵防守,反而可以集中兵力阻击日军。委员长在损失了大量兵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集中100万人阻击日军。日军虽然赢得了战役,但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也无力继续向纵深突破。

日军集中兵力于华中,试图中央突破的举动,还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在他们已经占领的华北、山东地区兵力严重不足,给了八路军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有利外部环境,在1938年至1940年的期间,八路军迅速从不足4万人发展为50万人之众,成为了日军在后方的附骨钉,拔不去、扯不掉,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所以在战略上,虽然国军丢失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上海、武汉,但是用后退的空间换来了时间和战线的缩短,并大量杀伤了日军的精锐力量,使得中国战场这种均势一直保持到了豫湘桂战役。

要评价这段时间的国军,配得上S,因为国军在劣势兵力的情况下完成了节节阻击的任务,不给日军成建制歼灭的机会;而日军的表现,并没有发挥出其战斗力应该达成的战果,只能给个A的评价。

英、法、美、德、苏由于此时并没有加入战争,所以这一阶段暂不评价,而这里我要说两个往往被大家所忽视的军事强国,波兰和捷克。

先说说波兰。

在1939年初这个节点,波兰军队共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和约80个民防营。

1939年波兰一个步兵师的标准编制是16500人,其中有500名军官,全师重机枪162挺,46mm轻迫击炮81门,81mm迫击炮20门,反器材步枪92支,37mm福布斯反坦克炮27门,75mm野炮30门,105mm榴弹炮3门,100mm榴弹炮12门,155mm榴弹炮3门。

波兰装甲集群

虽然波兰大约只有一半的步兵师能够按照以上标准配备武备,但即使只有一半,也是20个步兵师,其纸面战斗力相当于同时期日本师团的80%左右。

与此时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波兰步兵师的反装甲力量相当强悍,福布斯37mm反坦克炮的威力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更何况还有大口径反器材步枪。至于波兰如此重视反装甲的原因也很简单,谁让它夹在世界第一大装甲力量和第三大装甲力量中间呢?

重机枪组

除此之外,波兰还有两个装甲摩托化旅。事实上,波兰有接近一千辆坦克,其中轻型坦克200辆、超轻型坦克650辆。

当时波兰最先进的坦克是7TP型,二战波兰战役爆发时,波兰军中总共有136辆。该型坦克战斗全重7吨,装有一门37mm WZ.37L/45博福斯反坦克炮(携弹80发),如果一对一单挑,足以碾压当时数量占德国坦克总数大部分的I号、II号、35(t)、38(t)坦克。其实波兰人自制坦克的时间远早于德国,1927年,其制造的第一辆坦克便走下了生产线。而早在1919年,波兰刚组建军队不久,便立刻向法国进口了多达120辆的FT-17坦克。

7TP型坦克

而德国人造出第一辆坦克,已经是1934年的事儿了。

除此之外,波兰军队计有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7架飞机。波兰海军编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总兵力为约100万人,整体战力与当时的国军相当。

你没有看错,1939年的波兰军队纸面战力,与1937年的中国军队相当,绝对不是一个军事弱国。

再说说捷克。

193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是一支相当强悍的军队。其军队下辖第1、第2、第3、第4集团军、第8军、空军指挥部(师级,这是一支独立部队,并非各集团军下辖部队的集合体),共有38个满编师,总兵力超过70万人。其每个军属重炮团配备了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榴弹炮,150mm榴弹炮27门。除此之外,其坦克装甲车总数超过1500辆,35(t)轻型坦克303辆,在生产线上还有性能更为优异的38(t)坦克150辆。

与波兰不同的是,捷克不仅装备强大,军工生产能力也十分强大。

前奥匈帝国大部分工业都集中在捷克斯洛伐克。捷克的机械制造、军工制造、船舶、动力设备等工业非常发达,斯柯达兵工厂是捷克的工业支柱。在1938年,该兵工厂是仅次于德国克虏伯的欧洲第二大军工企业,奥匈帝国的很多武器装备都是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

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线上的火炮

可以说,在捷克亡国之前,其军队战斗力是不弱于波兰的,也就是说,在德国的东边,有两个不弱于1937年中国军力的国家。

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被德国全盘接收了。

生产线上所有的38(t)坦克都被分配给了德国装甲师,事实上,在二战初期直到法国战役,德国的III号、IV号坦克数量都少得可怜,其闪击战的主力装备正是35(t)、38(t)坦克。

38(t)坦克

还有像大名鼎鼎的ZB26轻机枪,德国一次性接收了3万挺。而整个抗战八年,中国仿造的该型机枪也不过5万挺。

这个枪大家应该很熟悉

不仅是武备接收,连军队也接收了。捷克大部分正规军,都是德国法西斯的帮凶。

像斯洛伐克第2步兵师,参加了在1939年对波兰的入侵;斯洛伐克第三步兵师,在入侵波兰的行动中担任了穿插主力,插入敌后90公里;第一陆军师(又名亚伦斯基Jánošik师),在波兰境内推进了约30公里并夺取了波兰南部城市扎科帕内。

可是说,正是对捷克军队的全盘接收,让1935年才拥有批量生产坦克能力的德国,在1938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装甲力量。

未完待续。

0 阅读:4

侍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