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关系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边厢,美国刚派高官访华,试图稳住中美关系的“基本盘”;那边厢,美国国会却迫不及待地搬出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法案,大搞“反华周”,给中美关系“上眼药”。
这波操作,让人不禁感叹:美国这出尔反尔的戏码,真是演了一出又一出,一点新鲜感都没有!
政治作秀还是战略转向?这次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反华周”,可谓是“火力全开”,短短几天时间里,一口气通过了25项涉华法案。这些法案名义上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但实际上,却处处体现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敌意。
在经济领域,美国祭出了“保护主义”的大旗。限制中国无人机和电池进口的法案,就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土企业,维护其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说白了,就是看不得中国制造“抢了风头”。
同时,美国还将矛头对准了中国的高科技和关键领域。而所谓的“生物安全法案”,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生物科技发展进行无端指责和限制。
信息来源:癫狂至极 美国会众院“中国周”通过25项反华法案——北青网
而“结束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主导地位法案”,更是赤裸裸地试图打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
最后,美国还不忘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对中国指手画脚。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涉台法案,妄图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大业。此外,美国还试图限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将其视为一种“威胁”。
不难看出,美国国会这波“反华周”操作,与其说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为了迎合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说白了,就是两党政客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捞取政治资本,不惜打出“中国牌”来博取选民支持。
合作与对抗的双重奏信息来源: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死灰复燃,白宫强烈反对——观察者网
事实上,美国对华战略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矛盾和摇摆。
一方面,美国希望继续从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获益,毕竟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对美国经济的吸引力依然巨大。另一方面,美国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挑战其全球霸权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地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导致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到拜登政府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美国的对华政策就像“走钢丝”一样,摇摆不定。
然而,美国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最终只会损害其自身的利益。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贸易规则,最终只会损害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
且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终只会导致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更高的成本,而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而美国渲染“中国威胁论”,只会加剧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毕竟,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美国试图将中国排斥在国际秩序之外,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何况,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只会让中国更加坚定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最终只会使美国失去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如何应对?
针对美国批准新一轮对台军售案,我方直接宣布对参与此次军售案的美国企业实施制裁。这一系列反制措施,充分表明了中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也让美国意识到,中国不是好惹的!
当然,对抗并非上策。毕竟,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因此,中国始终主张,中美两国应该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然而,中国也做好了应对美国长期“战略竞争”的准备。
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的既定国策,不断增强自身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坚强保障。
另一方面,中国也将积极参与 全球治理,推动构建 新型国际关系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笔者认为展望未来,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仍将处于竞争与合作交织的状态。
一方面,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只要双方能够求同存异 、相向而行, 中美关系完全可以实现 。
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地缘政治等方面也存在着深刻分歧。
但不管如何,最终合作发展才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