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等国则属于“协约国”阵营。
1917年,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加入“协约国”阵营,具体方式为派遣约14万劳工前往欧洲,帮助挖战壕、运送伤兵及物资、到兵工厂做工等。
一战中的华人劳工
1918年3月11日,中国劳工军营的士兵在坦克总队清洗坦克。
1918年6月23日,敦刻尔克( Dunkirk),中国劳工军营的露天剧场。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协约国”集团取得胜利。消息传回国内,北京城立刻沸腾了起来,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屈辱,首次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参加一战,中国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参战使得中国首次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
战后,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与协定,还从德国获得约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加上中国在战时所获的德国船只,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赔款,中国总收益达2.5亿元。这是中国在近现代频繁的对外战争中,唯一实际获得的战争赔款。
西德尼·戴维·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 ,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
为庆祝一战胜利,北洋政府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当时在北京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义务干事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研究干事的甘博,作为摄影师追踪拍摄了庆典期间的主要集会和游行活动,并在紫禁城拍摄了由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主持的胜利庆典和阅兵仪式。他拍摄的这些照片是有关1918年太和殿和平胜利庆典和中外阅兵活动的重要影像,极其珍贵。
“公理战胜强权”,拆除克林德碑
克林德碑是清政府为纪念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在北京街头被清军杀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Ketteler,1853-1900)而建的,对中国人而言是耻辱的象征。一战结束,中国成了战胜国。1918年11月13日,一战结束两天后,北京政府下令拆掉克林德碑。
首先将位于东单北大街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牌坊,拆掉的克林德碑随后被迁往中央公园,坊额被改成“公理战胜”。
位于北京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牌坊,此时尚悬挂有“克林德碑”匾额,依此推测,此时一战胜利的消息还未得到确认或得到确认还未来得及摘除。
此时,“克林德碑”坊额已被卸下,周围大量围观群众。
正在搭架拆除的克林德牌坊,檐楼部分已被卸下。
矗立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的“公理战胜”坊,这是甘博在1924年的补拍,檐楼部分有变化。
盛况空前的学界游街大会
1918年11月11日至18日,世界性组织欧战协济会发起全球募捐,解决一战后军人和劳工的善后问题,邀请中国参与。欧战协济会募捐督办穆德博士(J.R.Mott,1865-1955)在致中国电文中指出,中国对于欧战,本出力不大。捐助将会使外国加强对中国的敬爱之心,“且于和会时讨论关于中国所有利益时,亦足以增加其民族代表之尊严”。
为了上述目的,北京政府教育部宣布11月14日京内各校放假一日,穿制服赴东交民巷使馆区集会,表示赞成捐助活动。并打算将活动照片寄到美洲,表明学生之热诚。这次集会实际变成中国方面庆祝一战胜利的一项活动。
据报载,11月14日,北京各校男女生三万余人午时齐集天安门会场,备有军乐队,排队步行至东交民巷及繁华街市,友邦人士甚为欢迎。后又折回会场,开演说会,由蔡元培主席,美、英、法公使等七人相继演说,最后同声三呼万岁结束活动。
1918年11月14日,女中学生的游行队伍。
1918年11月14日,女学生的游行队伍。
1918年11月14日,基督青年会的学生游行队伍。
照片中北京基督青年会的会员在青年会大楼前进行集会游行,标语上写着:“为世界,造和平,为人类,谋幸福”“世界大同”“公理战胜”“当仁不让”等。
1918年11月14日,基督青年会的学生游行队伍。
1918年11月14日,童子军的游行队伍。
1918年11月14日,军乐队。
1918年11月14日,国立一中的学生游行队伍。
1918年11月14日,通过长安街东三座门的游行队伍。
1918年11月14日,学生游行队及号手。
15、16日两天,北京大学向教育部借了14日演讲的临时讲台,单独举行了演讲大会,蔡元培、胡适等都登台演讲,乐观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北京。
西什库教堂祈祷大会
11月15日上午,为庆祝一战胜利,各国驻华公使在西什库教堂举行战捷告祭祈祷大会。据报纸记载,这是协约各国召集本国官商侨民举行的活动,无论老幼贫富一律到堂祈祷。活动还邀请了中国政界要人,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徵祥、参议院院长梁士诒等参加了活动。
这张是中华门(1959年拆除,现址为毛主席纪念堂)前的牌楼。据报载,这是一战胜利后北京政府内务部募集工匠搭建的最新式的花彩牌楼,装有电灯,牌楼顶上悬挂各参战国国旗,翻飞掩映,非常壮观。从照片可以看出,坊额为“公理战胜”。
1918年11月15日,西什库教堂举行的告祭战争死难者仪式。
1918年11月15日,西什库教堂,站在最中间的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参议院院长梁士诒。
11月15日,西什库教堂,北洋政府要员与各国外交官。
11月15日,西什库教堂前出席祈祷大会的来宾,前排自左至右:外交总长陆征祥、北京教区主教林懋德、法国公使包朴、刚刚辞去总理职务的段祺瑞、日本公使林权助、比利时公使莫耶。
史无前例的紫禁城太和殿前大阅兵
庆祝的高潮来了。北洋政府决定,11月28日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欧战胜利庆典。活动恰逢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之际,北洋政府邀请各国驻华外交使团在故宫太和殿召开大会庆祝一场大战的胜利,并举行了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式,场面极为壮观。在故宫内举办阅兵式在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太和门五色旗
据记载,当天上午10点15分,中、英、美、法、比利时、日本、印度、安南等八国军队将近万人列队于太和殿下,等候检阅。同时,观礼群众和嘉宾在10点30分前在太和殿集合,其中女宾在太和殿前二层台阶上东首集合,各国公使参赞等嘉宾在太和门集合。
参加阅兵的各战胜国驻华军队,太和殿前广场周围各国国旗。
太和殿前参加检阅的士兵
10点50分,总统徐世昌抵达太和门,等候在此的中外嘉宾随同总统巡阅中外部队。然后总统登上太和殿,美、日、英、法、比、中各国官兵分两行手持国旗登上太和殿。总统向各国国旗鞠躬致敬,并发表致词。
1918年11月28日,参加阅兵庆典的外交使团。
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太和殿前致辞
致词结束,总统与各军官行握手礼后退入中和殿。捧旗官兵由西边台阶归队,中外军队列队出天安门。当天还有南苑航空学校飞艇两艘,在空中回翔,抛下各国国旗。同时有军用鸽数百只飞鸣空中。中外男女来宾参观者多至数千人。
大总统徐世昌脱帽致谢
徐世昌离开太和殿登上太和门台阶
太和殿前
这是中国元首第一次在首都检阅中外军队,中国军队首次与欧美列强军队共同排列,国人引为盛事。
太和殿后中和殿外的庆祝人群
午门五色旗
远看午门五色旗。
关于这次庆典,还看到一组照片收录了庆典仪式的重要过程:如步队、炮队、大总统礼舆经由午门,大总统徐世昌向协约国旗行敬礼、致词、巡阅各军队后登太和殿,天安门牌楼夜景等等,也很少见,一并附于此。
午门外炮队整列
大总统礼舆经由午门
步队整列经由午门(马队列两旁)
炮兵整队经由午门
大总统巡阅各军队后步登太和殿
徐世昌大总统致词
大总统向协约国国旗行礼
筹备协胜庆典事务全体委员
天安门牌楼夜景
或许是被欺压太久了,一战胜利,中国首次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北洋政府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的庆祝活动,人们似乎沉浸在“公理战胜强权”的错觉中。然而,没过多久,巴黎和会的召开,将这种错觉击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