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陶俑衣衽受鲜卑文化所影响,在当时得到怎样的变化?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4-06-12 12:10:21

陶俑,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作为人殉的替代品,陶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及舆服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胡汉杂糅的多重特征。陶俑作为了解北朝艺术和文化的一个窗口,其衣衽的特点具有突出的文化符号和身份属性。通过对北朝纪年墓中出土陶俑衣衽的梳理,分析陶俑衣衽时间性、空间性特征,进而探讨鲜卑统治者汉化的进程是怎样的?

北朝陶俑衣衽出土情况

《说文解字》曰:“衽,衣襟也。从衣,壬声。”“右衽”指门襟方向朝右,左衣襟压在右衣襟上。“左衽”与此相反。农耕文化的中原地带,为便于劳作,以右衽居多,所以门襟右开,方便右手活动。而地处草原的游牧民族多左衽,门襟左开能够在骑马射箭时较少地影响和更好地保护右臂。因此一般将右衽看作汉文化的象征,左衽更多地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

北朝纪年墓中陶俑衣衽的出土情况,按照王朝更替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公元386年,定都盛乐。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公元493年,迁都河南洛阳。此期间葬有陶俑衣衽的纪年墓共计出土15座。

东魏、北齐。东魏,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地方性王朝。建都邺,以晋阳为陪都,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北齐,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建都邺,占有今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此期间葬有陶俑衣衽的纪年墓共计出土21座。

西魏、北周时期。西魏,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地方性王朝。建都长安,疆域包括今湖北襄阳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继承了西魏所控制的地盘,建都长安。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此期间葬有陶俑衣衽的纪年墓共计出土9座。

北朝陶俑衣衽的空间性特征

北魏时期的统治核心区域。主要包括平城和洛阳地区。平城地区。出土宋绍祖墓和司马金龙墓2座墓葬。皆为北魏早期墓葬,出土陶俑中,无穿着交领右衽服装的陶俑,反映出较强的鲜卑民族意识。北魏早期的统治者对于中原文化持保守态度,据《魏书·列传第十六》记载,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汉文化“放散日久,有似园中之鹿,急则冲突,缓之则定”,说明了在北魏平城时代不会出现大量具有中原文化的葬有陶俑的墓葬是正常的现象。

洛阳地区。出土元睿墓、侯掌墓、吕达墓、元熙墓、元纂墓、染华墓、元邵墓、吕仁墓、杨机墓等9座墓葬。皆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墓葬。出土陶俑中,穿着交领右衽服装的陶俑明显多于穿着交领左衽服装的陶俑,这可能与孝文帝在迁都后极力推行汉文化的举措相关。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行动。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位置上的迁徙,而是北魏社会全方位融入汉文化的开端,是鲜卑汉化的标志。从鲜卑贵族集团的总体情况来看,孝文帝的兄弟及其他一些年轻的鲜卑贵族比较赞同迁都与汉化,这一点从皇室宗族的墓葬,如元邵墓、元纂墓、元熙墓中可以看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鲜卑贵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迁都与汉化持反对态度,《魏书·于烈传》中载:“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可见反对势力之大。这一时期西安地区出土的陶俑中,穿着交领右衽服装的陶俑明显少于穿着交领左衽服装的陶俑,这是因为鲜卑汉化的推行和实施可能在政治中心比较彻底,而在远离中原的西安地区推进较慢。

东魏、北齐时期的统治核心区域。主要包括邺城、晋阳地区。邺城地区。出土有高雅墓、李希宗墓、吴桥东墓、尧赵氏墓、茹茹公主墓、元良墓、尧峻墓、和绍隆夫妇合葬墓、范粹墓、高润墓等11座墓葬。北魏末期,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打断了北魏统治者汉化改革的进程,随着代北鲜卑人南下,旧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少数民族人民纷纷拥入河北、河南、山东等以汉人为主的地区,邺城地区作为东魏、北齐核心区域,代表胡化的鲜卑勋贵势力强大,汉化的发展被压制,从而形成胡化盛行的局面,即所谓的“胡化逆流”。故这一区域出土的陶俑,穿着交领左衽服装的陶俑明显多于穿着交领右衽服装的陶俑。

晋阳地区。出土有贺拔昌墓、贺娄悦墓、库狄迴洛墓、刘贵墓、张海翼墓、韩裔墓、库狄业墓、娄叡墓、徐显秀墓等9座墓葬。晋阳地区虽非都城,但作为北齐高氏的创业基地,是当时军国政务号令所出的政治、军事中心,鲜卑化的力量较强。六镇鲜卑对汉人的歧视、对汉化的敌视,使高欢在汉化问题上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抛弃他的鲜卑化本色而实行彻底的汉化。如果将东魏及后来的北齐的汉化与北魏的汉化相比较,应该说是倒退;而从高欢及其鲜卑化武夫集团的出身而言,高欢确有汉化的进步。东魏经过高欢、高澄父子的经营,汉化的力量在缓慢地发展,汉化的过程虽时有波折,但总的来说是向前发展的。

西魏、北周时期的统治核心区域。主要指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出土有吐谷浑公主与茹茹大将军合葬墓、侯义墓、乙弗虬夫妇合葬墓、拓跋氏墓、独孤宾墓、拓跋迪夫妇墓、柳带韦墓、莫仁相墓、武帝孝陵9座墓。西魏大统年间,国家为了维持稳定,恢复鲜卑族的勇武作风,开始实行胡化政策,国家大员纷纷被赐予三姓。其后的北周政权对胡化政策进行了延续。从表3在对西魏、北周时期出土陶俑衣衽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作为西魏、北周时期统治核心区域的关中地区,这一时期出土的陶俑中,着左衽的陶俑远多于着右衽的陶俑,胡化之风呈复苏趋势。

结语

衣衽作为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在悠久的岁月中形成的一种习俗,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北朝的鲜卑统治者在历史进程中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对汉文化始终奉行现实主义政策,采取“以汉治汉”的措施,表现在衣衽方面更多是流于表面。

由北魏平成时期左衽的广泛盛行,到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了政权的稳定性,推行汉化政策,以右衽居多,再到北魏分裂之后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期,左衽右衽交替出现,最后呈现出胡风复苏的迹象。由此,北朝陶俑衣衽的变化情况以及北朝政权的分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汉化政策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小店区岗头村北齐刘贵墓[J]。华夏考古,2019。

2、李爱国。太原北齐张海翼墓[J]。文物,2003。

3、陶正刚。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J]。文物,1975。

4、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库狄业墓[J]。文物,2003。

5、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J]。文物,1984。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阳县文管会。安阳北齐和绍隆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7。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3。

0 阅读:2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