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专栏:有为、心、意、心王

鹏程谈文化 2023-09-20 06:07:07

有为 梵文Saṃskṛta的意译,原意为“造作”、“有所作为”,亦称“有为法”。佛教用语。与“无为”相对。泛指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的现象,以生、住、异、灭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俱舍论光记》卷五:“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故“有为”也是“缘起法”的别名。小乘着重用“有为”说明人生无常,大乘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分析,说明“性空”或“唯心”等道理。小乘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法相宗把“有为法”均分为四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但排列次序各有不同,所包含的具体项目和数字也有区别。参见“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

心 佛教用语。梵文Citta的意译,音译“质多”、“质多耶”、“质帝”。作为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等。此与“识”、“意”等概念相同。《俱舍论》卷四:“心、意、识体一。”一切属“心”之现象,称为心法。法相宗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别名。《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梵云质多,此名心也。……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熏种于此识中,既积集已,后起诸法,故说此识名为心义,‘心意识’中‘心’之心也。”与“心所有法”相对,指心王,为诸识的自相。坚实心,是“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真如”的异名,谓此心坚固真实,不生不灭。《楞伽经》卷一:“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

意 梵文Manas的意译。佛教用语。意识之略称。思量、思虑作用。《俱舍论》卷四:“思量故名意。”瑜伽行派称第七识*末那识为“意”。与“心”、“识”并称,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六根之一。全称“意根”,是意识所赖以发生的内在依据。在“十八界”中称为“意界”。与前五根属“色法”不同,是属于“心法”的无色根。《俱舍论》卷一:“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识别无所依,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实指前念之“识”可以引生后念之“识”的功能作用。

心王 佛教用语。有部和瑜伽、法相宗等所列“五位法”中之心法。相对“心所”言,“六识”或“八识”之识体自身名心王。意为精神作用的主体。据《百法明门论忠疏》卷上,主要指认识能起缘虑、思量、了别、积累和保有经验等能动作用而言。“如画,师、资作模填彩,心王、心所缘总、别相、如次应知”。即“心王”为“心所”所依,如《百法明门论忠疏》卷上:“心起则起,心无则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有部”以“六识”之识体只有一个,故列“心法”为一;法相宗以“八识”各有识体,列“心法”为八。

2 阅读:27

鹏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