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军神吴起是渣男:大丈夫当立功,一个老婆算什么?

读史局 2022-09-20 14:55:31

公元前381年,有“军神”之称的吴起,被乱箭穿心而亡。

事情还要从楚悼王病逝说起,当时正在地方上落实变法措施的吴起,听到这个消息后望着郢都长长叹了一口气,眼中含泪。

他放下手中正在精修的法律条令,执起书简毫不犹豫地将其投入到旁边的火盆中,闭着眼睛任泪水流下来。

他让小厮备车打算回郢都悼念楚王,小厮欲为其收拾行囊却被他拒绝了。

他知道,这次郢都之行只怕是有去无回,楚悼王去世了,意味着他的寿命也到头了。

坐上车后他便闭目养神,几天的路途中滴水未进,进入郢都,守卫看是令尹大人的马车便自动放行了。

畅通无阻来到楚王宫殿,他知道这才是要命的龙潭虎穴,踏进大殿穿过帷幔还未到达楚王跟前,身后万箭齐发。

吴起听到声音只快步上前抱住楚王遗体,却不想那些杀手并未因此住手,直到乱箭刺入吴起的身体,连楚王的尸体都没能幸免于难。

可怜一代军神吴起,就这样被乱箭射死,退出历史舞台。

很难想象在生死存亡关头,他还不忘略施小计,严惩了刺杀他的一众人。

“你糊涂啊,为何要杀人?你赶紧走,连夜走不然等天亮了,官府的人知道了你必得杀人偿命。”母亲含泪为他收拾几件衣物,便推着他出了门。

20岁的吴起跪在地上向母亲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保重,孩儿此去,不当卿相绝不回卫”。

说完拿着包裹趁着夜色便离开了家乡,谁也不知道这个年轻莽撞的少年,以后的路要如何走。

这是公元前420年,发生在卫国一户农民家庭母子间送别的一幕。

吴起因无法忍受被人奚落诽谤,一怒之下杀死了30多个侮辱他的人,这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重罪,因此为逃避刑罚他只能连夜逃往其他国家。

20岁的吴起虽身背命案,但他并不在乎,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直被视为读书人的天堂。

无处可去的吴起决定到稷下学宫一探究竟,他不会想到这一步会让他背上上千年的“渣男”标签,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来到物资富庶学术活跃的齐国,吴起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吸收着各个门派的学说。

经过一段时日的了解,最终他选择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正统入学,曾申欣然接受将其收为弟子。

儒学是当时的主要门派,无论是文化典籍还是学习氛围都是最好的,曾申也算得上名师。

整整5年,吴起废寝忘食钻研入学,虽然之后他成为带兵打仗无往不利的战神,但是儒学早已深入其骨髓中。

入门第5年,吴起母亲病逝,按照儒礼母亲去世儿子当回家守孝三年,但吴起想起当初离家时发下的誓言,如今并未功成名就怎可回家。

吴起拒绝回家为母守孝,老师曾申认为他不孝便将其逐出师门。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被逐出师门这件事确实让人悲伤。

强人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力量,而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

杀了人的吴起没有畏手畏脚躲躲藏藏,反而来到人潮如织的齐国,拜入孔门。

被逐出师门的吴起同样没有一蹶不振,他开始反思自己,学习儒家的初衷和目的,此后他改变自己的轨道,开始涉猎其他学派,法家就是这个时候进入他的视野的。

此时的他不再拘泥于一个门派,开始集百家之所长充实贫瘠的自己,也不再埋头做学问,而是抓住机会表现自己。

争取让统治者看到自己,为实现自己当初答应母亲的目标,创造一切条件。

他开始在稷下学宫与诸多学子论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扎实的儒学功底和丰富的涉猎见闻,让他很快从学子中脱颖而出。

公元前414年,26岁的吴起,不仅在学问上出名,这一年他还娶了一房美娇妻。

妻子是齐国本地人,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位贤惠的妻子,让吴起走上了“渣男”之路。

公元前412年,28岁的吴起,被伯乐引荐给鲁元公,鲁元公早就听闻过吴起的大名,对于他的到来自是十分欢迎。

但此时的鲁国表面是一片国泰民安的场景,因此吴起并没有受到大用,只是朝廷的边缘人物。

好巧不巧,不得不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吴起进入鲁国的当年,齐国派兵攻打鲁国。

面对强大的齐国,弱小的鲁国不仅兵力有限,就连领军作战的将领也没有,此时有人推荐了吴起。

鲁元公说出自己的顾虑:“我早就想过他了,我知道他是难得一见的将才,但此次战争对他来说恐怕有些顾忌,我听说他的妻子是齐国人,这样他还能对齐国痛下杀手吗?”

这话传到吴起耳中后,他什么也没说,当天夜里趁着妻子熟睡之时,毫不犹豫地将妻子的头颅砍下,呈给了鲁元公。

鲁元公见此惊讶不已,打消了内心的顾虑便将兵权交给吴起,空有理论缺乏实战的吴起,终于能以实战论英雄,让天下人都看看他的能力。

没有任何意外吴起率领鲁军大败齐军,让弱小的鲁国好好扬眉吐气了一番。

鲁元公大喜,大大嘉奖了吴起。

但人性总是丑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根深蒂固的自私基因,一炮而红的吴起被国君看重,却遭到有心人的排挤,失望的吴起离开鲁国,前往了魏国。

在魏国,才真正让吴起屹立于史书,流传于后世,他在魏国创下了不朽的传奇。

“军神”吴起之所以被称为“神”,是因为他在魏国带兵打仗期间,创下了大战76次,全胜64次的辉煌纪录。

这样了不起的战绩,离不开吴起的英明领导,更离不开普通士兵的英勇奋战,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吴起多年经验的累积。

首先,他创设了武卒制,将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动员征兵制度改为募兵制,选择年轻有力能征善战的士兵,增大战胜几率。

其次,采用规范化、严格化的军事考核标准考核士兵。

考核时士兵身穿3层护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四十公里),才算合格。

合格的士兵上阵杀敌,有优厚待遇不仅家里能免除徭役,还能给自己挣军工,这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战士们的作战积极性,也是战无不胜的前提条件。

吴起相当于将原先训练士兵松散无序的方法改进,真正将军事化运用到军队中。

后来的商鞅变法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借鉴吴起的方法,只不过商鞅变法采取强制的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将人视为机器,短期会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长时间会导致国强民乏的局面。

吴起的很多措施更为人性化,例如,在行军打仗途中,他能做到和普通士兵同吃同睡,绝不摆将领的架子。

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一个例子,就是行军途中他曾为一名腿上长疥疮的小兵吸脓。

能做到这个份上的将军,试问哪个士兵不会为他卖命?吴起的平易近人从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极端条件下他和士兵以天为盖地为庐,不分尊卑同榻而眠,这种军事思想被历代军事将领所沿用。

红军长征途中,各将领与红军战士同吃同住,也是这种思想的延续,更容易让战士认可将领,增加两者的亲密度有利于培养向心力,吴起可谓是玩心理战的高手。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战力不断提升,凝聚力增强,对将领从心底里接受,这样的军队当然能做到无往不胜。

魏国在吴起的征战下,逐步强大起来足以傲视诸侯国,将西部的秦人打到遥远的蛮荒之地。

吴起在魏国的地位水涨船高,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后,担心吴起手握重兵威胁王权,选择削其权力夺其兵权。

吴起一怒之下奔赴南方的楚国,此时的楚国正值楚悼王执政时期,楚悼王有治理国家的雄心。

但楚国各地的封君贵族势力强盛,威胁王权,楚悼王却对此一筹莫展,来到楚国的吴起与楚悼王详谈到半夜。

他明确指出要想楚国强大起来,必须削弱贵族的势力,重视农业和军事,这样才能国富民强。

楚悼王将吴起视为楚国崛起的杠杆,放权给吴起让其大展宏图,封其为令尹全权负责变法。

首先:吴起提出封君贵族只能传承两代,第三代如果没有任何建树,国家就要没收他们的爵位、土地和人民。

其次:将没收的土地分给有军功的战士,调动军队的积极性,这样在对外战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将没落贵族前往偏远地区务农垦荒,楚国国土面积大,却开发不足,农民大多集中在中部水网密集土地肥沃的地区。

楚国东部和西部大都是荒地,将这些土地开发出来,不仅能促进农业发展还能增加军队粮草。

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军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强有力保障,兵马未动粮草现象,供养一支庞大军队的开支自是离不开粮草。

这些措施相当程度上调动军队的作战能力,短时间内让楚国的对外扩张战争连战连捷,延续了吴起军神的名号。

但是变法中被压制的贵族,是一只隐蔽的火药桶,一旦爆发威力不可小觑。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的离世就是引燃火药桶的火星。

吴起作为外来客卿,在楚国毫无根基,能全权掌握变法完全依赖楚悼王的支持。

楚悼王一旦去世,贵族群起而攻之,最终才会面临万箭穿心而死的结局。

但吴起死之前也没让自己的对手好过,楚国有规定,任何人不能伤害破坏楚王遗体,否则被施以极刑。

吴起死前奋力抱住楚悼王的遗体,有垂死挣扎的意味,只是他们想到贵族们对他的憎恶已经深入到骨髓里。

冒着刑罚也将其射死,本以为继任国君会饶恕他们,没想到楚怀王一箭双雕将计就计。

他本就看不惯吴起实施的各种变法条令,更是对贵族分权毫无办法,贵族和吴起之间鹬蚌相争,楚怀王渔翁得利。

吴起死后,楚怀王以伤害国君遗体的罪名,一次性斩杀贵族70多家,肃清了自己的行政道路。

吴起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只恨他生于小国无力与各大诸侯国抗争,到其他国家始终是客卿身份,没有根基得不到国君和大臣的认可。

辗转多国却多次被怀疑,这是他的遗憾。

不管如何,不能否认的是他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在当时尊卑有序的年代,依旧能和普通士兵平等相待,这是需要眼界的。

他的治军之法也对后世商鞅变法影响颇深,直到如今很多军事方法依旧是延续他的思想,不得不感慨与他的伟大。

至于为了建功立业,将毫无过错的妻子斩首,是不是“渣男”所为,也要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待。

当时的文化氛围要求男子建功立业,扬名四方,他也曾向母亲发誓一定要官居高位,当时杀妻是他唯一的出路。

但不管怎么说杀害妻子,都非大丈夫所为,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解之题。

在你看来,吴起为了自己能得到鲁元公信任,杀害毫无过错的妻子,是“渣男”行为吗?

0 阅读:38

读史局

简介: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