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和亲都在用“假公主”,为啥唯独清朝用真格格呢?

读史局 2022-09-17 18:39:04

《还珠格格》中曾出现过两个外邦女子进京的盛况,首先是西藏公主赛娅进京挑选驸马,再就是新疆公主含香被进献给皇上。

两个年岁相当的姑娘,西藏公主赛娅可以公然在宫中和小燕子大呼小叫比武斗狠,甚至可以在皇室子弟中随意挑选驸马,最终将尔泰带回西藏和亲。

于此相比,同样贵为公主的含香,却只能被父亲以礼物的形式,送给乾隆,生生将其与心上人蒙丹拆散。

即便电视剧中含香在小燕子一行人的帮助下,逃出升天和蒙丹从此化作比翼鸟,但现实中的和亲公主无论何时也不可能有私奔的情况发生。

为什么同为公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无非是国力强弱罢了?他们的婚姻只是两个国家达到平衡的一种手段而已。

与其他朝代用假公主和亲不同的是,清朝的和亲公主大多是真正的皇室公主,这又是为何呢?

刘邦延续和亲路

今天是第5天了,刘邦在大帐中来回踱步,他实在没想到自己的40万大军,竟能被小小的匈奴给围困在这白登山里5天5夜。

“陛下,我们要自救,等待援军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40万大军的粮草眼见着不顶用了,要出去还得靠我们自己突围。”谋士陈平不紧不慢地说道。

“说说,我们该如何突围?我们已经被团团围住该如何突围?”刘邦此时虽怒火中烧走投无路,但好在没有自乱阵脚。

他当年一举灭掉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没想到今天被从未看在眼里的匈奴部落围困于此,真是马失前蹄,有损他一世英名。

陈平倾身向前在刘邦耳边轻语几句,刘邦顿时眉目舒展觉得这招可用。

于是当晚,趁着夜色从刘邦的军帐中驶出数十辆马车,人不知鬼不觉地进了冒顿单于的帐中。

2天后,匈奴大军自动让出一个出口供汉军撤退,刘邦手下的40万大军有序撤退。

撤出白登山30里后,刘邦一行人打马疾驰,生怕冒顿单于反悔,一路上未敢停歇一直到达都城长安。

白登山被围7天7夜成为刘邦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噩梦。

回到都城长安后,此事并未结束,为了履行自己的契约,刘邦下令让自己和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和亲匈奴。

此事吕雉第一个不答应,想到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想着匈奴人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鲁元一旦出嫁那母女俩终身休得再见。

说什么吕雉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她只有一儿一女,现在刘邦贵为皇帝,自己虽是皇后但人老珠黄并不得宠,儿子胆小懦弱面对虎视眈眈的大臣,往后的路该怎么走?

鲁元虽是女儿身,但可用其婚姻笼络一家贵族,壮大儿子的势力,一旦她嫁给匈奴,于国有利,于吕雉母子却无益,精明的吕雉怎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陛下,我只有这一个女儿,就算你不看在我这么多年为刘家操持的份上,也要看在两个孩子从小东躲西藏,饥一顿饱一顿的份上,另派他人去吧。

我求你了,一旦远嫁匈奴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女儿了,可怜孩子从小吃苦,现在难道你还要让她远嫁那不毛之地吗?”

吕雉一场声泪泣下的控诉,让刘邦微微动容,自己40多岁才娶了吕雉,生下一儿一女。

带兵打仗这么多年确实没管过儿女的成长,现在女儿长大了还要嫁给自己的对头,想想确实心有不舍。

最终,刘邦封了一位世家的女儿为公主,远嫁匈奴履行了自己当初的契约。

想到陈平的那4条脱困之计,刘邦没想到会让汉朝和匈奴世世代代地纠缠下去。

陈平的计谋其一:将随行的美女姬妾献给单于,其二:用金银珠宝贿赂单于的妻子,让其给单于吹枕边风。

其三:半威胁式,汉军的增援部队即将到达,到时候里外夹击匈奴凶多吉少,其四:汉匈缔结合约,汉朝派遣公主与匈奴和亲。

谁也没想到和亲政策就这样开始于汉朝,历朝历代都在延续此政策,以维持边境和平。

和亲公主多苦楚

在汉朝的历史上总共有13位宗室子女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匈奴,为国家和平百姓安定,远离故土亲人,从此再无相见。

除了赫赫有名的昭君,还有两位和亲公主在历史上留下,她们鲜为人知的苦难生活。

第一位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细君公主是汉武帝侄子的女儿,也是琵琶的发明者,她远嫁西部的乌孙国。

远离家国故土身边无一知己,每天宰杀牛羊身穿兽皮麻衣,在乌孙的日日夜夜都让细君辗转难眠。

于是她将自己的生活悲苦歌唱出来,便发明了低诉幽咽的琵琶。

婚后两年丈夫昆莫去世,昆莫的儿子也因部落战争去世,王位传到了孙子岑陬手中。

少数民族惯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即的传统,不仅指地位还有妻子和财产,细君要嫁给名义上的孙子,这让她无法接受。

细君向汉武帝表明自己回国的想法,却遭到拒绝,汉武帝为笼络乌孙攻打匈奴,无视细君的请求。

最终细君嫁给了岑陬,还为其生下一个女儿。此时的细君无论身心都受到极大屈辱,很快便撒手人寰了。

另一位有名的和亲公主便是解忧公主,她是汉高帝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

细君离世后,岑陬再向汉朝求娶和亲公主,解忧便身负重任远嫁乌孙,和细君不同,解忧公主历经乌孙四朝嫁3夫,在乌孙生活整整50年,70岁高龄时,得汉宣帝允许终于重回故土。

在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期间,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汉朝和乌孙联手死死压制匈奴。

三个国家始终维持表面上的友好往来,边境百姓安居乐业贸易顺通发达,这样的结果离不开和亲公主做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主动和亲的昭君也是汉朝历史上的一员功臣留下千古美名,她是平民王襄的女儿。

王昭君不同于细君和解忧,她和亲的对象是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

单于死后她嫁给单于的儿子,并为其生下两个女儿,丈夫死后她要嫁给自己名义上的孙子,这让昭君无法接受。

她拒绝下嫁,从此孤苦无依,年仅33岁便郁郁而终。

在此后的历史上,和亲一直是当权者惯用的手段,只需牺牲掉一个女子的一生,就能换取两国的长久和平,这样的生意对于君主来说何乐而不为。

于是历朝历代有多少挂着公主名号的女子,为国家百姓葬身荒漠,但历史的功名簿上却从未书写过她们的功勋。

自古以来保家卫国似乎就是男子的殊荣,一代代功臣名将那个不是热血男儿,女子在世人的眼中仅仅是生育繁衍或巩固家族地位的工具,谁也不会为那些远赴沙漠边疆苦寒之地的女子们惋惜哀叹。

在历代和亲公主中也曾有少数几人,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除以上的三位公主之外,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谱下传世美谈。

根据当时唐王朝的实力,和亲公主嫁到当地后地位自然不低,因此唐朝的和亲公主大多选用真正的公主。

唐朝历史上38位和亲公主中,有10位都是真正的皇家公主。

汉朝用假公主,清朝为何都用真公主?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和亲选择的都是真正的公主,用满语讲就是格格。

例如皇太极的14个女儿中有10位都走上和亲之路,康熙的13个女儿中有6位和亲。

为何清朝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真格格走上和亲之路呢?难道清王朝需要用这种手段寻找盟友?

首先,清朝本就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他们的祖上是来自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

清朝格格和亲的对象也是蒙古皇亲贵族,满蒙一家亲是深入他们骨血的存在。

因此他们的和亲更大意义上等同于,汉族中的两个豪门贵胄联姻,在这样的和亲背景下没有必要选择假格格。

同样的蒙古部落也会将自己的公主嫁给清朝皇室,从努尔哈赤到雍正先后有四后十三妃出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孝庄、海兰珠便是代表。

前段时间大火的《如懿传》中,富察皇后的女儿锦瑟格格远嫁蒙古科尔沁部,乾隆的颖妃巴林·湄若出身蒙古,这都是历史上真实的现象。

其次,不用皇帝要求,清朝的宗室贵族会主动与蒙古部落联姻,清朝的宗室大多是八旗子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自然需要强有力的支持。

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会有叛国的嫌疑,但是和蒙古部落联姻,不仅能获得支持还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和称赞。

最后,清王朝是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经过前期朝代的经营,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已经认可中原王朝的地位。

再难升起推翻中原王朝的野心,清王朝的前一朝代可是铁汉明朝戏称,朱棣曾提出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

之所以这么“狂妄”源于自己和手下将领们势力,清王朝号称马背上得天下,武力更是不遑多让,因此对于割地、赔款、和亲这种手段自是看不上眼。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清朝联姻的对象通常是自己的铁搭档蒙古,所以也就不需要假格格冒名顶替了。

0 阅读:145

读史局

简介: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