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刁难独眼考生:独眼岂能登金榜?一句下联让乾隆乖乖闭嘴

读史局 2022-08-31 12:29:14

“皇上驾到”太监夹着嗓子将声音故意拖长抻细,朝堂上今年科举考试通过的学子们伏在地上,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让学子平身,随意打量着眼前或许将来能成为国之栋梁的年轻学子,视线落到一人身上不由地皱起眉毛。

“下面的人怎么办事的?怎么能让这个面容奇怪的人进入朝堂,内心不免对该名学子心生厌恶。”乾隆内心想着好在面上并没发作。

该名考生名叫刘凤诰,江西萍乡人,通体的读书人打扮看似柔弱却目光炯炯,只是他只有一只眼,这一只眼只会让人看到他的怪异,很少人仔细端详过他的眼神。

乾隆生平也是第一次看见独眼人,在他心中读书人自当时青衫白面文质彬彬,因此看见刘凤诰特立独行的面容,内心稍感不适。

“皇上,殿试准备开始吧。”礼部尚书出言提醒到。

“开始吧。”乾隆坐在主位上轻开尊口。

礼部尚书、侍郎等考官有条不紊地将考题发到考生手中,考生坐在几案前俯首答题。

乾隆象征性地监考一会后,便离开保和殿向外走去,只等着明日礼部呈上最终成绩即可。

当晚礼部几位大臣加班加点地阅读白天学子们的答卷,礼部尚书拿起一卷徐徐读之,困意顿消由内而外心生沸腾,不觉拿起重读一遍,“妙、妙啊,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死气沉沉的小隔间里仿佛清水掉进油锅般响动起来,几名官员都是历届科考的参与人员,对于尚书的反应不觉有她,这正是大家遇到难得一见的好文章时的样子。

礼部尚书将手中的卷子传给下手的官员,那人高声朗读起来,大家坐在位子上抚须竖耳而听,通读全文后那人轻轻放下试卷,看着一屋子的大人都眯着眼在回味。

只是这些试卷遵循着糊名发,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等皆看不见,不然此时定有大人立即动身去寻这考生,让其拜入门下。

朝中为官最忌讳结党营私,可这读书人最讲究诗书礼仪,故在朝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最历久深远且皇帝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此时,难得遇到一篇佳作,现场众人恨不得立刻将此人拉入自己门下,以待来日为己所用。

一阵的感慨唏嘘之后,尚书将此卷做上记号以便天亮呈送皇帝,小房间内又恢复了寂静。

天亮后大臣们纷纷起身活动,这一夜又遇到几篇好文章,只是没能激起第一次那样的浪花,大家收拾妥当后不顾疲乏的身躯,往保和殿走去。

学子们穿戴整齐站立在昨日的原位子上,官员在他们前面站立,大家都在猜测昨天那篇奇文出自何人之手,谁都没往那独眼考生刘凤诰身上打量。

谁都知道当今圣上最爱美物,民间的美女、江南的美景、西北的美酒无不是皇帝所爱,只怕这独眼书生的面容根本入不了皇上的眼,说不定第一轮就会被淘汰出局。

礼部尚书将昨夜的结果呈送给皇帝,当着皇帝的面拆开糊名,迫不及待地将昨日那人找到。

江西萍乡刘凤诰,尚书将此人姓名记在心里,并将挑出的另外的几份答卷一并呈送给皇上。

至于最后状元、榜眼和探花花落谁家,最终还需要皇帝当堂考校。

拿着几人的试卷一一扫过,皇帝也被刘凤诰的文采深深吸引,单凭文采和书写可以断定此人学识非凡,可堪重用,又看了几份答卷,乾隆内心有了考评。

乾隆从座榻上起身,往保和殿走去,尚书紧随其后他对刘凤诰有些势在必得。

一路上皇帝和尚书各人打着自己内心的小算盘,好在路程不远几人走几步便到了。

贴身太监又高声呼喊道:“皇上驾到”,保和殿里的官员和考生下跪行礼,高呼万岁。

乾隆让众人起身后,让太监喊名册,叫到名字的考生到东侧排列,“刘凤诰”太监尖细的声音响彻殿堂。

乾隆和尚书同时抬头想要找寻这个身影,“是他?”乾隆一阵失落,同样失落但依旧心怀一丝希望的尚书死死盯住刘凤诰,心里也下定了招揽其入门下的心思。

乾隆失望是昨日他对这人心生厌烦,不想他却是个有才之人,有才之人大用古已有之,但是此时的清朝国力昌隆常有其他国家的使臣拜见,乾隆原本打算今年的新科状元就安排在礼部,用以接待外国贵宾。

可这刘凤诰虽有大才确是独眼,用其接待外宾,难免不被外人嘲笑:“我泱泱大清难道无可用之才,堂堂外使竟是独眼?”

乾隆对刘凤诰当状元有些犹豫,尚书失望是在看到刘凤诰是独眼时,就知道今年的新科状元绝不会是他,当今皇上的爱美之心怎么会允许新科状元是独眼呢?

他本认为刘凤诰定是状元人选,将其拉拢入自己门下,自己将来在官场根基只会更加稳固,却不想这刘凤诰是这样的情况。

不过即使当不了状元,这三甲应该可以争一争,尚书此时内心也是七上八下。

随着太监的声音落下,30名考生中有7名站在东侧,接下来便是皇帝亲自考察考生了,诸位考生不敢放松分毫,毕竟99步都走过来了,就看着最后一步怎么样了。

“刘凤诰”乾隆声音虽轻却带着十足的威严。

刘凤诰上前行礼准备答题,“黄河十年久涝,当地百姓不堪其苦,你可有其法解我百姓之苦?”

朝堂下的学子不知,众位官员可是心知肚明,往年皇帝的考题无非是一些小案件要求考生评断,一般都不会出大错,也是考虑到不打击考生的做官为民之心。

但是这次明显是让刘凤诰知难而退有意为之,谁都知道黄河泛滥是历朝历代的难题,要是有方法也不会各朝各代都为此头疼了,这么大的政事要一个毛头小子解答,官员在心里都为刘凤诰捏了一把汗。

刘凤诰却坦然抬头抱拳行礼后,声音不急不徐侃侃而谈道:“历朝历代黄河泛滥都危及民生,但历朝历代的百姓却依旧生活在黄河两岸,并没有因为泛滥而远离。

其一,是因为黄河滋养着百姓,人总是离不开水。

其二,是因为泛滥带来灾害也带来沃土,百姓视土地为生命,百姓勤劳且适应能力极强,世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早已判断出黄河泛滥的规律并利用规律,减少损失。

其三,如今国富民强臣贤君明,不会眼睁睁看着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官府及时采取措施,一次的黄河泛滥并不会让当地百姓活不下去。

听到这里,众位大臣和高座上的皇帝频频点头,乾隆甚至有些为其的面容感到惋惜。

刘凤诰确实不能为状元,至于榜眼却未尝不可啊。

此时刘凤诰还没结束,他接着说道:

其四:自古治水无非疏与堵,疏通狭窄河道加固沿岸大堤,黄河之所以年年泛滥是因为所经之地携带大量泥沙,导致下游河道拥堵河水只能泛滥。

当地官员在雨季之前肃清河道加固大堤,对于常年拥堵泛滥之处另行改道分流河水。

刘凤诰说完后乾隆内心有所动容,对刘凤诰的回答甚是满意,身为南方考生不仅了解黄河而且能回答得头头是道,可见并不是死读书之人。

虽是满意乾隆依旧正襟危坐,转换语调厉声问道:“独眼岂能登金榜”,刘凤诰从小到大没少因为自己的缺陷被调校和欺辱,对于这等刁难早就应对自如。

他抬起头用仅有的一只右眼不卑不亢地朗声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哈哈哈,好,好口才好文章。”乾隆不仅不生气内心反而喜悦,为得到一大才而喜悦。

虽不能让其当门面,但也不能屈才,有才之人还要有德,有德之人更要有志,只有有志才能志存高远为国为民。

三日后黄榜揭晓,刘凤诰屈居榜眼,对于此刘凤诰已经满意,这三天他住在城东的酒楼里,已经有几位官员悄悄接触他,其中竟然有礼部尚书。

这是他刻苦读书的榜样,礼部尚书刘大人也是出身草野,如今官居尚书离不开他的博学与操守,一直听说刘大人不贪不污此生唯一爱好,便是结交学者,时常切磋。

虽没有王羲之流觞曲水的快乐,没有竹林七贤喝酒奏乐的洒脱,却让以诗书会友在当朝形成一股风潮。

这也是乾隆重用他的一个原因,谁不知当朝皇帝是个文学爱好者,一人独压全唐诗人,作诗4万余首可称大才,只是诗的质量让人闭口不答。

所以对于刘大人的邀约,他在皇榜揭晓后才敢上门,并没有着榜眼桂袍,只穿一身青衣长衫一派读书人的打扮便上了门。

看到刘凤诰的穿着,刘尚书也是频频点头,刘凤诰正赶上尚书府的聚会,一屋子的官员也都是寻常衣衫,谁也没有穿官服,大家的考究声、争辩声、恭贺声不绝于耳,让刘凤诰通身舒畅,他认为读书人就该如此。

独眼的他不仅没遭到排斥,刚进来就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拉着,要他讲解自己在殿试中所做的文章。

原来他的文章已经在京中读书人中传开了,他被这火热的气氛感染,拱手行礼后,也不拘泥便对在场每个人的问题一一回答。

经此一天,刘凤诰从尚书府告辞后,走在街上依旧舒畅,读书人别无他求,明君、明主、可交谈可辩论的好友,如今他好像都实现了,他满足极了。

17 阅读:8195
评论列表
  • 2022-10-30 15:14

    人不可相貌,奇人必有奇才!

    奕禧昵称秋枫 回复:
    谁说人不可貌相钟馗为什么不中举
  • 2022-11-01 13:43

    人才终究是人才!

  • 2022-10-30 15:39

    门口待着吧,那里人多,热闹。

  • 2022-11-02 20:34

    是金子总会发光!上天为你闭上一闪窗,必然为你打开另一扇门!真才实学之人必堪大用!祝贺!

读史局

简介: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