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歧视是什么感觉?1968年,美国一教师为向学生解释种族歧视,开展了一项“蓝眼睛棕眼睛”实验,但结果却令人意外! 1968年,马丁·路德·金遭遇暗杀,不幸身亡。他是美国人权运动中,一个非常著名且重要的人物,被视作是美国进步主义的象征。 所以他的身亡,引起了整个美国的轰动,无数人感到难以接受。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叫简·艾略特的女教师。 当时,她是在爱荷华州的一个小镇上,教授小学课程。 在一堂课上,她就问班里的白人小孩:“你们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吗?或者说,你们知道当个黑人小孩是什么滋味吗?”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显然有些超标了。不要说他们,即便是天天喊着“自由、平等”口号的人,他们都很少能够和黑人感同身受的。 为了更好地解释种族歧视,也为了让学生们有切身的感受,艾略特决定进行一场实验,由此诞生了著名的“蓝眼睛棕眼睛实验”。 根据眼睛颜色的不同,艾略特把学生分成了蓝眼睛组和棕眼睛组,并指定棕眼睛组代表优质的种族,还说:“他们是最棒的,既聪明又能干。” 为了增加说服力,她还补充道:“因为他们身体里有很多黑色素,而这种物质越多,智力就越高,就越聪明。” 随后,艾略特要求,棕眼睛组的孩子只能跟本组孩子玩耍,不能跟蓝眼睛组的孩子交流或者做朋友。 并且,她还给予了棕色组很多特权,比如,他们可以享受更多的休息时间,可以使用更好的学习和用餐工具,甚至喝水和上厕所也有优先权等。 此外,艾略特还会有意给蓝色组贴上负面的标签,比如说:“蓝色组的孩子们不擅长算术。” 渐渐地,棕色组的孩子们成绩显著提高,原本的一些后进生,性格突然变得开朗自信,甚至傲慢、专横起来。 而蓝色组的孩子们成绩明显下滑,原本乐观的性格也变得沉闷,甚至怯懦,开始对棕色组表现得顺从。 一段时间后,艾略特将人物设定进行了对调,宣布蓝色组是最聪明的,并否定棕色组。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蓝色组的孩子们并没有展现出嚣张跋扈的一面,反倒还平等地对待棕色组。或许是被歧视的经历,让他们拥有了同理心。 但和棕色组一样的是,在优质待遇的作用下,蓝色组的成绩也突飞猛进。 实验结束后,当艾略特在问起当初的那个问题时,学生们心中也似乎有了答案,“在享受特权时,我觉着自己高高在上,而身份对调后,我感到无比自卑和愤怒,觉着自己要疯了。” 而艾略特也因为这项实验,成为了反歧视领域有名的人物,还曾在被邀请到白宫开展演讲。 但也有不少人指责这项实验,认为强行让人感到内疚,是有违道德的。对此,你怎么看呢?
被人歧视是什么感觉?1968年,美国一教师为向学生解释种族歧视,开展了一项“蓝眼
悬案龙探长
2024-02-19 12:53:31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