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美国一心理学家,为研究现实冲突,不仅将21个11岁的男孩放在无人看管

悬案龙探长 2024-02-19 18:53:35

1954年,美国一心理学家,为研究现实冲突,不仅将21个11岁的男孩放在无人看管的荒野,还故意制造矛盾,煽动他们打架。 穆扎弗·谢里夫是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的一位社会心理学教授,他一直致力于研究群体冲突相关的问题。 1954年夏天,他和同事开展了一项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观察,群体冲突产生的条件。 可选择什么样的群体,又如何选择群体呢?这个倒是难不倒谢里夫。 当时正值暑假,学生们都放假了,所以,他打算用举办夏令营的名义,招收实验对象。 用这个方法,他轻轻松松招到了21个男孩子,并且他们年龄基本一致,11岁上下。 之后,谢里夫把这些孩子随机分成了两组,然后分别带到了罗伯斯山洞州立公园。由此,这项被看做是现实版《鱿鱼游戏》的实验拉开帷幕。 整个实验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两个小组按照谢里夫设置的活动,比如游泳、徒步等,和各自小组的成员相互熟悉起来。 随着关系的亲近,两个小组的孩子逐渐认可了自己所在的团队,并分别给自己的团队起了名字,一个叫老鹰队,一个叫响尾蛇队。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两组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所以,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小组感情是相对坚实稳固的。 如此一来,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这个阶段,两个小组知道了彼此的存在。最初,双方态度还相对友好,但很快,他们就出现了分歧,并开始使用侮辱性语言,相互谩骂。 而谢里夫等人在一旁,不是劝和,而是想方设法让矛盾继续升级,演变为冲突。 所以,他安排了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比赛,诸如棒球赛、拔河等。在这些比赛的激化下,两组的火药味十足。 尤其是在响尾蛇队将他们的旗帜插在球场上后,并警告老鹰队不准靠近,老鹰队直接一把火烧了对方的旗。 随之冲突越演越烈,双方就差拼个你死我活了。 在两组彻底相互憎恨后,实验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消除隔阂,让他们和好。 谢里夫尝试让他们一起看电影、放鞭炮,可效果甚微,他们还是非常敌对。于是,谢里夫又想了一招。 他让两组一起解决损坏的水龙头,在合力修复的过程中,两组关系发生了缓和。之后他们又合力解决了很多难题,最终,所有人都达成了和解。 这让谢里夫十分高兴,因为他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不同的群体,在竞争关系下会产生冲突,而在面对可以达成共同目标的合作中,可以消除隔阂,团结起来。 所以,这项实验被认为是现实冲突理论的经典例证,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宣传。 不过也有人对其伦理和程序提出质疑,因为男孩们从始至终都以为这只是一场夏令营。对此,你怎么看呢?

0 阅读:76
悬案龙探长

悬案龙探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