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减法》|断舍离,是一种生活艺术

仓巴鹿人 2022-12-29 15:46:19

控制不住购物的双手,不管需不需要都买回家,喜欢囤积东西,想着“总有一天会用到”.....

《生活的减法》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我有了新的感受:什么时候,我才能意识到少即是多,生活该做减法?什么时候,我才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人生?

生活,是时候做减法了

就我个人而言,有一个“收破烂”的小习惯。我总是习惯将买完东西后的购物袋收放起来,总觉得看着干干净净的塑料袋,一定会在以后某个时间用到它,再不济,也会将它作为垃圾袋再利用。

可就是这样一个习惯,导致我直到现在也没有用完我积攒的那些垃圾袋,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存在已经让我觉得苦恼了。因为我并没有用过他们,即便是装垃圾,也用不了几个。

看完纪录片,我才真的觉得,是时候给生活做个减法了。

第一集的文文是一个典型爱买买买的人,但出少入多,这给家中原本大的空间带来了许多“垃圾”,原本宽敞的过道全部堆满了衣服和物品,甚至女儿都开始说道妈妈别再给我买衣服了。此次便是终于做好断舍离的决心,所以请来了夏夏来帮助她“断舍离”。

但是,正确的“断舍离”不是盲目的扔东西,而是学会取舍。

第二集中的主人公乔桑所秉持的生活方式——“极简主义”“不消费主义”又像是另一个极端,家中“空无一物”有时并非是完全正确的生活常态,所以主人公在坚持了一百多天后停止了这个行为。

减少了物欲,转而进行精神的追求,清醒而独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人生需要断舍离的不只有物质,更多的是精神,心态上的极简是难得的,能够接纳平凡的自己,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找到自己想要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也不失为另一种成功。

旧物品,是自己的脚印

我相信每个人,一定都有一件陪伴自己长大的物品。或许是一个洋娃娃、一辆玩具汽车,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弹珠。

这些物品,是我们成长的脚印,凝结了我们的回忆,显得弥足珍贵,但最珍贵的,是和我们一起度过这些时光的父母。

人之所以念旧,是因为感情丰富,因为情感的牵绊使得每一件过去的物品都充满了人情的味道。

”收垃圾“、”捡破烂“的小武和“公仔修复师”更多是在讲述对物品的珍惜和羁绊,他们并不是在做物质上的减法,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加法。

他们用手艺把一件件带着故事和回忆的物品修复,要么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流转到下一个物品所有者手上,要么让他们恢复原样,弥补主人的遗憾或维续念想。

而袁农老师对生活的减法是放下执念,修心修性,缺席女儿童年的内疚、事业上的控制欲,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同时,父母去世的悲痛让她久久不能释怀,走进旧居整理遗物时,每个她熟悉的角落都是曾经幸福的记忆。

但正因如此,才证明了情感延续的存在,我们不是舍弃过去,而是从过去中走出来,然后继续走下去。

最好的断舍离,是延续

第六集的中年漫画师是多数年轻人的真是写照,年轻时在大厂拿着高薪却时刻担心身体健康。最后离开大厂,做自己喜欢的事,他的极简,更是忠实内心的选择,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当然,他的大前提是财务自由,有个会挣钱的老婆。

说起极简,我们很自然想到断舍离;谈到断舍离,就是网路上很多人宣扬的"扔扔扔"!但是,生活的减法,不一定全是断舍离;断舍离也不仅意味着抛下物质欲望。

如果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极简,我觉得是放下对物质的执念,放下对自我和他人的执念,专注、简单、精神不被操控。

正如那位漫画家所说:真正的断舍离不是看你舍弃什么,而是要看清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价值的延续一定不是停留在所谓子女、血缘这种表面的东西,更多的是具有自己个人价值的作品,这才是断舍离的意义。

正如袁农老师说:“物质这么充足的条件下,能够过简约的生活,是一件愉悦和乐的事情”。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生活的减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