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未能掀起的涨价潮,在年后正式开始了。今年四月,白酒市场一反常态。泸州老窖、珍酒李渡、洋河等多家酒企集体上演涨价潮。
时间线再往前推,从3月开始,山西汾酒、舍得酒业、剑南春、今世缘等10余家酒企,均对旗下核心单品提高出厂价。
为什么这些白酒企业,在销售淡季挨个涨价?
大概是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守住价格带定位。这次领跑涨价的,依旧是各家的主打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定位,很大程度能决定一个品牌的行业定位。
尤其当行业大哥茅台领涨后,在飞天茅台拉出来的价格空间,如果别家涨了自己不涨,很容易掉队。对于酒企来说,掉队容易,重回高端价格带很难,所以谁也不敢落后,挨个涨价。
另一个目的,大概就是想在淡季促进回款、增厚业绩。
这些酒企之所以选择在春节后“普涨”,也是基于白酒市场存在“淡季做价格、旺季做市场”的行业规律。
不过,也有专家分析,淡季酒企提价,有助于抢占渠道资源,稳定市场秩序。但实际上,由于目前大多数酒企,都存在消化高库存与价格倒挂问题,这一轮白酒出厂价集体上调,对渠道的影响并不大。
曾有记者致电两家白酒门店,店员表示:店里还有很多库存,销售价格没变。
酒企仅针对出厂价、渠道供货价提价,而非市场指导零售价提价。所以,对于经销商而言,这轮涨价潮实为“虚涨”。
一边是进货成本上升,另一边是销售价格不变,经销商利润进一步压缩,反而,更不利于这些白酒企业抢占渠道。
更何况,在当前极度饱和的白酒市场里,对于缺乏品牌力的大部分酒企而言,盲目跟随头部酒企涨价,大概率会适得其反,失去平衡,出现负面效果。
历史上,茅台越涨价越好卖,而其它白酒一涨价就被骂,并不是因为茅台多独特传奇的历史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在上世纪70年代就做到了,其他白酒做不到的极高品控。
上世纪60年代,国内第二次评酒会上,茅台仅被盲评了个第五名。当时茅台酒的合格率仅为12%。
可国家又希望茅台能扩产换外汇,因为当时出口一吨茅台酒可以换回40吨钢材。当时茅台厂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是酒曲中什么成分决定了它的口味。
轻工业部和中科院接到指示,迅速组成专研组,100多位成员均是经验丰富的“国家队”。在历经3年的艰难科研攻关后,终于从茅台酒曲中,提取出了13株决定茅台口感的核心菌种。1971年,合格率达到了94%,茅台酒的质量这才稳定下来。
所以,茅台老厂长季克良曾多次公开表示:茅台的核心科技是菌种。
改开后,贵州省为发展经济,指示轻工所,把这13株核心菌种送到资历雄厚的贵定酒厂,后者用这些菌种,和茅台一样的红缨子糯高粱,12987酿造工艺,酿制出了仙怀春。
仙怀春一经面世,就畅销到全国20多个省份,并获得国际名酒节金奖、中国优质白酒精品、全国酒行业优秀企业等多项行业大奖。
尽管多项殊荣加身,但因为不会宣传,鲜少有人知道,仙怀春销量一直上不去,老酒厂也几度濒临倒闭。
在曾经消费升级的时代风口,不止白酒,许多品牌都大搞营销,提价造势。
然而仙怀春没有随波逐流,尽管手握茅源菌种的酿酒“密码”,价格却比一些贴牌酒还便宜,仍踏实做好品质,数十年来,始终如一。
真实可查的酒厂历史,茅源菌种的“核心密码”,与茅台一样的大曲坤沙酿造工艺……仙怀春正是守住了这份匠心,弥久历新,这两年从一众名酒的围剿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心中性价比非常高的口粮酒。销售额更是同比大涨87.4%,被央字头媒体进厂报道夸赞。
这正应了季老爷子的那句话:只要质量好了,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
老国货仙怀春,凭着对初心的坚守,蓄势待发,在白酒纷争的市场中独放异彩,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白酒在外国还没怎么销售呢,一旦外国打开市场,可想而知。